八面城鎮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轄鎮

八面城鎮,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下轄鎮,地處昌圖縣城西北部,東至平安堡鎮,南與大窪鎮、朝陽鎮毗鄰,北與吉林省梨樹縣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37.4平方千米。

金代時期,屬柳河縣。1988年10月,八面城鄉與八面城鎮合併為八面城鎮。截至2018年末,八面城鎮戶籍人口有18405人。截至2020年6月,八面城鎮下轄2個社區、23個行政村,另轄2個村級單位。

歷史沿革


金代時期,屬柳河縣。
1961年5月,縣委設八面城工作委員會。
1968年8月,撤銷。
1970年2月,設八面區;同年10月,撤銷。
1988年10月,八面城鄉與八面城鎮合併為八面城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八面城鎮下轄7個社區、23個行政村。
名稱
柳河公祥
財神三合堡
武營趙家店
燒餅老坊
站前果園
五甲民主
土城裡山崗堡
大和信家店
廣寧前吳
徐家橋西
丁家前王家
林家賀家
開源東偏坡
滿家五星
太平河八面城
截至2020年6月,八面城鎮下轄2個社區、23個行政村,另轄2個村級單位:昌圖八面城工業園區社區、昌圖縣三合種豬場生活區,鎮人民政府駐土城裡社區。
名稱
土城裡社區廣寧村
財神廟社區前王家村
武營社區信家店村
燒餅社區老坊村
柳河社區丁家村
林家村趙家店村
三合堡村山崗堡村
八面城村滿家村
五星村果園村
賀家村東偏坡村
徐家村村開原村
大和村前吳村
公祥村民主村
太平河村橋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八面城鎮地處昌圖縣城西北部,東至平安堡鎮,南與大窪鎮、朝陽鎮毗鄰,北與吉林省梨樹縣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37.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八面城鎮地處松遼平原南端,屬半丘陵半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總體上為西南高東北低。

氣候

八面城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6.7%,冬季最低氣溫為12月,月平均氣溫-10.4℃。年10℃以上平均積溫為3224℃。年平均地溫8.7℃。年平均降水量636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900小時。無霜期年平均146天,凍土深度為125厘米。

水文

八面城鎮境內遼河最大支流招蘇太河的3條支流條子河、太平河、城西河於城區交匯,直去遼河。

自然災害

八面城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水災、風災、冰雹等。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2009年4—8月,有近兩月余沒有降雨,當年糧食減產五至七成,直接經濟損失近4000萬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八面城鎮總人口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萬人,城鎮化率40.0%。總人口中,男性35700人,佔51.0%;女性34300人,佔49.0%;14歲以下7630人,佔10.9%;15—64歲55020人,佔78.6%;65歲以上7350人,佔10.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9070人,佔98.7%;有少數民族930人,佔1.3%。2011年,八面城鎮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2.8‰,人口自然增長率-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09.5人。
八面城鎮
八面城鎮
截至2018年末,八面城鎮戶籍人口有18405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八面城鎮財政總收入7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9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00萬元,增值稅500萬元,企業所得稅90萬元,個人所得稅5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7%、28.3%、18.5%、21.6%。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0元。
2018年,八面城鎮有工業企業25個,其中規模以上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個。

農業

2011年,八面城鎮有耕地面積16.5萬畝;林地面積1.7萬畝。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9.8萬噸,其中水稻1034噸,玉米9.5萬噸,大豆288噸。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7000畝,產量13.7萬噸,主要品種有白菜、黃瓜、豆角,其中白菜4.3萬噸,黃瓜3.4萬噸,豆角1.3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1萬頭,年末存欄7.8萬頭;牛飼養量3.9萬頭,年末存欄2.1萬頭;羊飼養量3.8萬隻,年末存欄1.6萬隻;家禽飼養量2126萬羽,上市家禽1825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81274噸,禽蛋18957噸,鮮奶9447噸;畜牧業總產值19.5億元。
截至2011年末,八面城鎮累計造林3.2萬畝,其中防護林2.6萬畝,經濟林15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4萬株,林木覆蓋率15%。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400畝,產量700噸,主要品種有葡萄、李子,其中葡萄500噸,桃子200噸。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0.1萬台。

工業

2011年,八面城鎮工業總產值達到54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78%。2011年,八面城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家,職工3788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6億元,比上年增長21%。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6家。工業園區1個。

商業

2011年末,八面城鎮有商業網點1005個,職工500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9億元,比上年增長24.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2億元,比上年增長25.0%。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末,八面城鎮有幼兒園26所,在園幼兒1800人,專任教師73人;小學6所,在校生5300人,專任教師37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3270人,專任教師23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0.04億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八面城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藏書1萬多冊;檔案室1個,建築面積50平方米。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八面城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30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3張,固定資產總值51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6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0人,註冊護士10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7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1.4人。2011,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萬人次,住院手術5100台次,出院病人8000人次。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61%,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2萬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八面城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44戶,人數1204人,支出307.2萬元,比上年增長23.0%;城市醫療救助113人次;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17人次,支出1500元,比上年增長10.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08戶,人數1557人,支出93.4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5人,支出18.5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28人,支出19.1萬元,比上年增長12.5%;農村醫療救助13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986人次,共支出4.8萬元,比上年增長100%;農村臨時救濟987人次,支出19.6萬元,比上年增長50.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1人。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0.3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1.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0.03萬人。

交通


八面城鎮有105省道經過境內。
八面城鎮
八面城鎮

文化


地名由來
據《昌圖府志》記載:清道光初年,修築城堡時挖得石碣殘碑段,呈八棱形,角棱清晰,無文字跡象,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