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北山
金華北山
金華北山道教名山勝地。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境內北部。為金華山、赤松山等山之合稱。山中層巒疊嶂,清泉潺流,洞穴四布,怪石林立,主峰海拔 1300 余米,最高峰為大盤山1314米,面積約 2.5 平方公里。金華山又名長山、常山。山間雙龍、冰壺、朝真三洞合稱“金華洞”,為道教第三十六小洞天,名曰“金華洞元洞天”;赤松山傳為古仙人赤松子於此引牧羊少年黃初平修道成仙之地,故名。山上有金華觀、赤松亭、“五洞十景”等自然景觀及道教古迹。為浙江道教名山之一。
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金華府志》記載:“黃帝分星次,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須女,又曰星紀於辰在丑”。明一統志金華天文牛女分野。
金華東鄰台州、南毗麗水,西連衢州,北接紹興,杭州。境內的東、東北連大盤山、會稽山;南屬仙霞嶺;北、西北:接龍門山山脈。仙霞嶺山脈從閩、贛交界的武夷山延伸入境,至武義縣、婺城區南部和永康市,向東北延續為大盤山和天台山脈。
大盤山是錢塘江、曹娥江、椒江和甌江部分支流的源地和分水嶺,西南段位於磐安、東陽、永康和義烏,主峰在磐安縣安文鎮東南。會稽山為天台山支脈,主體朝東北方向伸展,西南段延伸至東陽北部和義烏,主峰東白山位於東陽、諸暨、嵊州交界處。龍門山界於富春江與浦陽江之間,分佈在浦江、婺城區和金東區北部、蘭溪及義烏,其餘脈金華北山呈塊狀山地。
金華北山,位於金華城北。蜿蜒起伏,勢如游龍,雄壓萬峰,左右分支回巒,連屏拱衛,面南,諸峰數重,山嶺雙巒對矗,一曰玉壺、一曰金盆,壺中有湖,名曰徐公湖。水分兩派而下,瀉乎山之陽者由山橋而達於溪;而注于山之陰者由鹿田而入於洞盆之中飛瀑瀉出,為赤松澗,即黃初平(大仙)登仙處。整個北山周三百六十里,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北山南20里設金華城,位於東陽江、武義江和金華江交匯處。北山(玄武、坎位)是金華城的太祖少祖山,龍脈所含蘊的精氣凝重,芙蓉山收納精氣,結斂山勢過脈,是強大的靠山;東側(青龍、震位)的積道山,為一淺山;西(白虎、兌位)是綿綿南山的延伸,青龍白虎有侍衛護持著;正南方(朱雀、離位)低矮的淺山為砂,相互纏綿,可謂托多、護多、纏多,為龍神大貴。婺江由東而西,至蘭溪匯衢江而入浙江。該城北山南水、北高南低、左右有侍衛,符合把城郭建在巨型“沙發”里的理念,是個不錯的城郭。
北山南坡西南側過脈至芙蓉峰,芙蓉峰騰空駕雲,高為潛岳。《方輿記》云:“孤山獨秀,狀若芙蓉,故名,郡縣來脈,皆本此山”。芙蓉山山體比較尖,又俗稱尖峰山,所以人們就習慣叫尖峰山了,而原來的美名慢慢被遺忘。芙蓉山、尖峰山同一座山峰,不同的稱呼,可有不同的結果。金華最早叫“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192年)、“東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隋開皇十八年(597年)改稱金華。尖峰山的山體是尖的,五行屬火,該火克著金華的“金”,也許對金華有一定的制約。在眾多的典籍中,對金華北山的稱謂有:長山、常山、金華山。在綿綿北山之中還有不同的小山名稱,如:芙蓉山、金華山、赤松山、煉丹山、乾峰山等等。金華山乃有其小山,在今付村鎮之北,過去這裡屬於金華鄉(包括今付村、源東),金華畈延稱至今。稱之為金華北山。
東漢初平三年(192)析烏傷(義烏前身)西南地置長山縣,因縣境內長山(又名常山、金華山)(註:公元562年才置金華郡,在此之前註解金華山是欠妥的)得名,為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所;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分會稽郡立東陽郡,郡治長山(以郡在瀫水(即衢江與蘭江之交的一段)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陳天嘉三年(563)撤縉州、東陽郡改名為金華郡;隋開皇九年(589)置吳州廢建德、太末、豐安三縣入長安,更名吳寧縣;開皇十二年(592)改吳寧為東陽縣;開皇十三年(593)設置婺州;開皇十八年(598)改東陽為金華縣;隋大業三年(607)復置東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復改東陽為婺州、析建德、太末地復置縣、分金華為金華、長山兩縣;武德八年(625)廢長山入金華縣;垂拱四年(688)改金華縣為金山縣;神龍元年(705)複名金華縣,沿用到2001年。從郡名來看自會稽郡--東陽郡—金華郡—吳州—婺州—東陽郡—婺州--東陽郡--婺州—婺州武勝軍--婺州保寧軍--婺州路—寧越府—金華府—浙江省—金華道—浙江省—第八縣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督察區—蘭溪區—四、五、三、八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區—金華專區—金華區—金華專區—金華地區—金華市到至今,易名27次。
而金華縣則由:長山縣—吳寧縣—東陽縣—金華縣,數易其名。在唐武德四年(621)分金華為金華、長山兩縣,那就是說,在金華同時存在過兩個縣,必須弄清楚兩個縣的遺址,才能有更確切的表述。北山因雙龍洞的名聲在外,現在是AAAA級風景名勝區。北山頂是大盤天景區,浙中涼都所在,金華山頂盤前農家樂有:芳園山莊、涼都山莊、美樂山莊、諸葛山莊等山莊共二百多個床位,同時可容納400多人用餐,是避暑、休閑、登山、聚會的樂園。為了便於管理,將羅店、新獅兩個鄉鎮的部分村規劃其中,因此,我們把這裡放到最後來普查。雙龍景區管委會許光明主任高度重視這次文物普查工作,全方位的給於支持,並且派出了兩名精兵強將全程陪同我們。邢小平先生是管委會的得力幹將,馬水根先生是某藝術館的退休幹部、北山歷史文化遺存研究專家、《雙龍景區志》主要參與者,有他們兩人陪同,真可謂“老馬識途”,使我們的普查工作“一帆風順”。
從出土文物來看,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北山的雙龍洞內活動、東晉葛洪《神仙傳》所描述的黃初平,十五歲時在金華赤松山遇仙人,得道成仙。因他居於赤松山,所以人稱赤松黃大仙、雙龍洞和朝真洞成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歷史上曾經有數位皇帝在此祭天、新中國成立以後,有多位國家領導人在此駐足、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足跡、一個個溶洞形成了奇特仙境,葉聖陶先生的《記金華的兩個溶洞》拉近了讀者與北山的距離,最近又發現了還無法破解的神秘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