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第二部
1972年阿爾·帕西諾主演的美國劇情電影
《教父第二部》是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一部黑幫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羅伯特·杜瓦爾、黛安·基頓等主演。1974年12月12日影片在美國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第二代教父邁克爾·柯里昂的奮鬥歷程,同時影片也回憶了第一代教父維多·柯里昂創業的艱辛。
1975年該片在第47屆奧斯卡獎上獲得了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獎項,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
本片既是第一集的前傳,也是續集。一方面,年輕的維托(羅伯特·德尼羅 飾)展現出前輩教父的創業史,另一方面,邁克爾(阿爾·帕西諾 飾)作為新一代將黑手黨家族現代化,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兩代教父的事業、家庭生活。
教父第二部
影片本主要講述第二代教父邁克爾·柯里昂(阿爾·帕西諾 飾)的奮鬥歷程,同時回憶了第一代教父維托·柯里昂(羅伯特·德尼羅 飾)創業的艱辛。邁克爾為兒子托尼舉行聖餐儀式和慶祝活動的當夜,邁克爾在家中遭到襲擊,兇手被人滅口,面臨接管家族事業以來的重重危機,邁克爾回憶起了父親維多·柯里昂年輕時在美國的創業歷程。邁克爾一邊調查襲擊的真相,一邊繼續開展賭博、酒店等生意,和另一個黑幫人物羅斯鬥智斗勇,不斷擴大勢力。終於,邁克爾的不法行為引起了政府的關注,邁克爾受到一系列的指控;同時,邁克爾的家庭也遇到了危機,夫妻感情瀕臨破裂;而最讓麥克痛心的,卻是家族中,親人的背叛。和第一代教父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比起來,邁克爾無疑很失敗。邁克爾怎麼樣面對事業、家庭的雙重危機?為什麼兩代教父會有截然不同的家庭生活?讓我們自己在影片中尋找答案。
電影劇情
在西西里,少年時代的維托為報父仇(羅伯特·德尼羅 飾),襲擊了當地黑手黨首領唐·喬奇。在母親的掩護下,維托得以逃脫,並來到了美國。這已經是1901年的事了,第二代教父邁克爾·柯里昂(阿爾·帕西諾 飾)回憶起父親的青年時代,不由得深深感到了創業的艱辛。邁克和妻子凱(黛安·基頓 飾)為兒子托尼舉行了聖餐儀式和慶祝活動。但就在當夜,邁克爾遭到了襲擊,凱受了傷。面對接管家族后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邁克爾又回憶起了父親唐·維托到美國后的“奮鬥”歷程。
邁克爾一步步進行著復仇。同時他也在不斷拓展家族的勢力。通過與吉爾參議員勾心鬥角的明爭暗鬥,邁克爾終於又控制住了一家大飯店,並開展了賭博生意。就在邁克爾擴大家族的勢力時,一名叫羅斯(李·斯特拉斯伯格 飾演)的黑道人物又闖了進來,企圖佔領邁克爾的地盤。雙方在暗地裡展開了較量。邁克爾不滿足於在國內已有的勢力,他的手又伸到了古巴。然而革命的爆發卻使他的計劃受到了嚴重的挫折。
羅斯收買了邁克爾的哥哥弗雷多(約翰·凱澤爾 飾)為他提供情報,企圖暗殺邁克爾。但邁克爾也已對羅斯採取了暗殺行動。邁克爾含淚處置了弗雷多,卻不禁回憶起當年父子兄弟間其樂融融的情景。邁克爾的不法行為終究為他招來了麻煩。政府展開了對他的調查。邁克爾受到了一系列的指控。然而藉助權術,邁克爾又一次轉危為安,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邁克爾成功地對付了政府的調查,但他的妻子凱卻再也受不了這種充滿了暴力、暗殺和罪惡的生活。她去做了人工流產,含淚離開了邁克爾。親人的離去和兄長的背叛使邁克爾深受打擊。金錢和權勢並未給邁克爾帶來幸福。他孤獨地坐在湖邊的住宅外,茫然地望著遠方……
角色介紹
邁克爾·柯里昂
演員阿爾·帕西諾
柯里昂家族的新任首領,第二任黑手黨“教父”。邁克繼承了他父親維托沉著、冷靜、精明、堅強的性格,從而帶領家族走向輝煌,但他與父親為人處世的風格截然不同。維托依靠幫助弱小者而贏得尊重,邁克則認為父親的做法有點過時。也許邁克比維托更有黑社會頭腦,但在家庭生活遠不如維托幸福。
維托·柯里昂
演員羅伯特·德尼羅
第一任“教父”。少年時代生活在西西里,父兄皆為當地黑手黨首領所殺,后逃到美國經歷艱辛建立起柯里昂家族的黑手黨帝國。為人紳士,不輕易發怒,卻自有懾人的威嚴,令人不敢正視。
弗雷多·柯里昂
演員約翰·凱澤爾
老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的二兒子,第二任黑手黨“教父”邁克·柯里昂的哥哥,為人性格懦弱、沉迷女色,不受重視。
湯姆·哈根
演員羅伯特·杜瓦爾
老教父收養的孤兒,與邁克情同手足,在柯里昂家族擔任顧問的角色,為人冷靜理智,是柯里昂家族深為仰賴的軍師。
凱·亞當斯
演員黛安·基頓
邁克的大學同學,後來成為他的妻子,並生下一子安東尼。她相當於整個柯里昂家族中的“外來者”。
幕後花絮
關於《教父2》你應該知道的18件事
《教父2》被認為是影史上第一部以首部曲片名加上數字"2"命名的電影。但事實上,一部英國的電影(《Quatermass 2》)在1957年就這樣幹了。
馬龍·白蘭度本來被認為是在影片結尾閃回部分最主要的客串演員,但鑒於派拉蒙在拍攝教父第一集中對待他的方式,他拒絕了哪怕只有一天的拍攝請求。
在最初的一些閃回場景中,男演員們的褲子都是拉練式的。有一個作曲者指出在那個時候拉練還沒有發明,於是這些場景必須重新拍攝,換成了紐扣式的褲子。
羅伯特·德尼羅曾經在教父第一集中試鏡並且扮演了一個小角色。當科波拉在為該片尋找演員時,他看了電影《窮街陋巷》,於是最終知道了德尼羅應該在這部電影里當主演。
詹姆斯·坎要求他在片尾閃回部分扮演桑尼·克里尼,獲得的報酬應該和他在第一部電影中的一樣。結果他如願以償了。
李·斯特拉斯伯格在出演本片之前已經隱退多年。但是阿爾·帕西諾同科波拉的父親卡米恩·科波拉說服了他再次出山。
海曼·羅斯是以真實的猶太黑幫分子梅耶·蘭斯基(Meyer Lansky)為原型,他是猶太幫的教父。影片上映之後,他打電話給斯特拉斯伯格,“你為何不把我演得更值得同情一些?畢竟我現在當上祖父了。”
片中出現的音樂劇《Senza Mamma》是一部創作於20世紀早期的真實作品,而作曲者是導演科波拉的祖父Francesco Pennino。
李·斯特拉斯伯格在拍攝期間染上疾病,因此劇本做出修改,將海曼的角色改成了一個虛弱的老人。
普佐與科波拉就邁克是否應該殺死弗雷多存在很大爭議。科波拉最終同意這樣做,但條件是邁克必須等到他母親過世之後才能這樣做。
科波拉原本計劃在最後一幕拍攝邁克與他十八歲的兒子安東尼的鏡頭(安東尼告訴邁克,他不打算繼承父業)。然而當天拍攝時間過晚光線過暗,這一幕沒有拍成。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拒絕了擔任本片攝影師的邀請,因為他當時這部續集不可能超過第一集。
當維托從埃利斯島(Ellis Island)入境美國的時候,他的身上被標記了一個“X”字母。事實上,這在當時被用來表示某人“精神不正常”。
維托的生日是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紀念日)。桑尼在片中咒罵“小日本”,他們在他父親生日那天轟炸了夏威夷。
本片是歷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
教父2
因為《教父》第一集取得了成功,讓導演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眾的雙重認可。於是在1974年,科波拉與《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編和拍攝了《教父2》。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普佐與科波拉就邁克是否應該殺死弗雷多存在很大爭議,最終科波拉同意了普佐的觀點,但條件是邁克必須等到他母親過世之後才能這樣做。在電影開拍前,電影公司的人和科波拉就電影的名字爭論不休,電影公司的人覺得如果叫《教父》續集會讓觀眾感到困惑,所以最後就取名《教父2》。
教父第二部
《教父2》的男一號邁克爾·柯里昂仍然由在《教父》第一集中扮演該角色的阿爾·帕西諾飾演。羅伯特·德尼羅在《教父》第一集中試鏡時扮演了一個小角色,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在為《教父2》尋找演員時,他看到了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電影《窮街陋巷》,於是決定德尼羅應該在這部電影里擔當主演。李·斯特拉斯伯格在出演《教父2》之前已經隱退多年,但是阿爾·帕西諾同科波拉的父親卡米恩·科波拉說服了他再次出山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 | 獲獎方 |
---|---|---|---|
1975年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阿爾·帕西諾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 提名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 提名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里奧·普佐 |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新人 | 提名 | 李·斯特拉斯伯格 |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歌曲 | 提名 | 尼諾·羅塔 |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教父2》 | |
1976年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 獲獎 | 《教父2》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獲獎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 獲獎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里奧·普佐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 獲獎 | 羅伯特·德尼羅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藝術指導 | 獲獎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 獲獎 | 尼諾·羅塔 、卡邁恩·科波拉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阿爾·帕西諾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Michael V. Gazzo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李·斯特拉斯伯格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塔莉婭·夏爾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 | 提名 | Theadora Van Runkle | |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 獲獎 | 阿爾·帕西諾 | |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剪輯 | 提名 | Peter Zinner 、 Barry Malkin | |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電影音樂 | 提名 | Nino Rota | |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 提名 | 羅伯特·德尼羅 | |
1998年 | AFI百年百大電影32位 | 獲獎 | 《教父2》 |
2003年 |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11位 | 獲獎 | Don Michael Corleone |
2005年 | AFI百年百大電影台詞58位 | 獲獎 | 《教父2》 |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
1974年12月12日 | 美國 | 1978年4月20日 | 韓國 |
1974年12月26日 | 阿根廷 | 1983年4月21日 | 匈牙利 |
1975年4月26日 | 日本 | 1990年11月15日 | 澳大利亞 |
1975年7月17日 | 荷蘭 | 1991年3月6日 | 冰島 |
1975年8月27日 | 法國 | 2004年2月 | 德國 |
1975年9月25日 | 西德 | 2008年10月24日 | 義大利 |
1975年10月2日 | 烏拉圭 | 2010年2月8日 | 加拿大 |
2008年,在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攝影師戈登·威利斯的指導下,由Film Preserve公司的電影修復師羅伯特·A·哈里斯監修一年多而完成的《教父:科波拉修復版》四碟藍光碟得以發行。
國內評價
相比《教父》第一集,《教父2》的劇情敘事相對緩慢,不以故事的精彩激烈博喝彩,而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和巧妙獨到的敘事安排贏得人們的尊重。因而從根本上來說,《教父2》更像是一部心理片。在影片200分鐘的篇幅里,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又不希望表達的太表面,因而劇情稍顯拖沓,卻能在緩慢中見真功夫。為了保持整部電影的基調,導演甚至不惜拋棄一些吸引眼球的暗殺、血腥場面,把暴力的因素壓縮到極有限的部分,與《教父1》大氣緊張的氣氛大相徑庭(新浪網評) 。
《教父2》以第二代教父麥克·克里昂的奮鬥史為主線,並在這條主線延續的同時,不斷插入第一代教父維托·克里昂的奮鬥史作為影片的副線。影片以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手法對兩代教父的性格進行了對比。而這種有歷史淵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寫,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維托·克里昂熱愛他的家人,他變成小偷是被朋友設計,暗殺佛羅齊是不滿他貪得無厭欺壓同胞,甚至被逼去為寡婦向房東說情也是自掏腰包幫助人。因此維托·克里昂崛起成為教父完全是因為膽識過人,得道多助;而相對的麥克·克里昂想將黑道生意合法化,自始至終狠厲殘暴。他對身邊每一個人都懷疑,只相信自己;而對於自己的妻子凱,他也完全沒有愛情存在,夫妻之間只有主人和奴隸式的命令關係。色厲內荏的麥克·克里昂,為了維持他的教父地位而不惜把一切的異己剷除,包括他最親密的家人,最終他成功了,但代價是孤獨的痛楚(新浪網評)。
國外評價
片中與麥克·柯里昂的掌權上位並排呈現的是對他父親維多青年時代的倒敘。這些發生在西西里和舊時紐約的片段,採用了描述年輕人奮鬥歷程的傳統模式,展示了黑手黨之道是如何注入柯里昂家族血脈之中的。要干大事就必須採用殺人手段,溫情脈脈的面紗也無法掩蓋這一點。科波拉或多或少弱化了影片中一些場景的野蠻和暴力。比如年輕時的維多擊斃紐約黑幫頭目的那場戲,鏡頭通過維多的視角拍攝,並跟隨他翻越一個個屋頂、跟蹤對手,然後又成功地逃脫。此時觀眾的視點與電影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教父2》中關於麥克的部分因其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抓住了觀眾的心。影片充分展示了麥克在壓力下的崩潰。不少觀眾還記得他年輕時候是一名驕傲的戰爭英雄、成功的大學生,想要過一種正當合法的生活。然而,在他與凱結婚的當日,妻子最先開始認識到柯里昂家族的掌控範圍無所不包,就像蠶繭一樣令人窒息。永遠會有一些事情她不會被告知、不會被信任。最終,麥克除了年邁的母親以外,已經沒有人可以傾訴和信任。在與母親那段專註而動情的談話中,麥克表現出來的絕望,為電影的最後一幕作了充分的註解。
相比於《教父》第一集,《教父2》中的配樂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它那懷舊而感傷的旋律,令人想起一個已經逝去的年代,在人心中掀起了許多本不屬於這樣一個故事的情感波動;如果影片採用的是犯罪片的傳統配樂手法,觀眾則不會如此動感情。在《教父2》中,麥克·柯里昂失去了身上殘存的一點良知,變成一具失了魂的空殼,內心惶恐而又冷酷無情。如果說音樂喚起一種憐憫的話,那正是麥克的自我憐憫。如果尼諾·羅塔的配樂再跳動有力一點的話,觀眾就可能就會把麥克理解成電影 《疤面煞星》中托尼·蒙大拿那樣的角色。然而,影片哀傷的音樂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因為音樂在為感情推波助瀾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會比故事本身更為有力、更為微妙(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
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 |
副導演 | 紐維特·阿諾、Burt Bluestein、Tony Brandt、Alan Hopkins、Michael Kusley、Henry J. Lange Jr.、Charles Myers;Jane Feinberg - (casting)選角導演 |
製片人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製作人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加里·弗雷德里克森、弗雷德·魯斯、Mona Skager |
編劇 | 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 |
藝術指導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美術設計 | Angelo P. Graham |
服裝設計 | Theadora Van Runkle |
攝影 | 戈登·威利斯 |
錄音 | 配音導演王曉巍(電影頻道版)、李法曾(先科版) |
配樂 | 尼諾·羅塔 |
剪輯 | Barry Malkin、Richard Marks、Peter Zinner |
布景師 | George R. Nel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