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記

1914年吳昌碩創作的雜記

《西泠印社記》是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作為首任社長,吳昌碩親自撰書的。今天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同名石碑,就是根據這件作品刻的,一直被西泠印社視若珍寶。

只要知道吳昌碩,或了解西泠印社、爬過孤山的人,都知道這篇著名的《西泠印社記》。

作品原文


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藝,書畫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鈍丁至趙悲盫數十餘人。流風餘韻,被於來葉。言印學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結社,並立石勒鈍丁、悲盫諸先生像,為景仰觀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社地與梅嶼、柏堂近,風景幽絕,集資規畫。創於甲辰,成於癸丑。堂舍花木,位置點綴,鹹得其宜。於是丁君輔之、王君維季、吳君石潛、葉君品三,修啟立約,招攬同志,入社者日益眾。於甲寅九月開社,份份秩秩、觴永流連,洵雅集盛事也。印之佩,見於六國,著於秦,盛於漢。有官印、私印之別。刓玉笵金,間以犀角、象齒。逮元時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鈍丁諸人,尤為浙派領袖。浙派盛行於世,社之立,蓋有由來矣。顧社雖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璽漢章,與夫吉金樂石之有文字者,兼收並蓄,以資博覽考證,多多益善。入其中如探龍藏,有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之概。嘗觀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曰印信。上而詔令文移,下至契約箋牘,罔不重之。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無印,輒疑為偽。印之與書畫,固相輔而行者也。書畫既有社,印社之設,又曷可少哉!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同人謬重,予社既成,推予為之長。予備員,曷敢長諸君子。惟與諸君子商略山水間,得以進德修業,不僅以印人終焉,是則予之私幸耳。甲寅夏五月二十又二日,安吉吳昌碩記並書。

作者簡介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蒼石、倉石、昌碩,-一作昌石,號缶廬。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詩書畫印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被譽為四絕,為縱跨近、現代的傑出藝術大師。書法初師顏真卿,后法鍾繇王羲之,得力於石鼓文,筆力遒勁,氣勢磅礴。篆刻鈍刀直入,蒼勁雄渾。他將書法、篆刻的行筆、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獨特畫風,對後人產生極大影響。著有《紅木瓜館初草》、《元蓋廬詩集》、《缶廬詩》、《缶廬別存》、《缶廬集》、《缶廬印存初集》4冊等。吳昌碩一生酷愛梅花,逝后安葬於餘杭超山,以梅為伴。解放后,杭州、安吉、餘杭上海等地建有五處吳昌碩紀念館(室)。

作品爭議


作品是用石鼓文(來自戰國時期的文字,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使用的小篆的始祖)書寫的,寫《西泠印社記》時,吳昌碩已經是71歲的老人,所以,大家把這件作品看作是他書法藝術成熟期的一篇代表作。
在文章里,吳昌碩記述了西泠印社籌建的背景和經過,還謙稱自己是“備員”,不敢為社長。
讀起來,顯然是吳昌碩的語氣。所以,過去那麼多年,《西泠印社記》一直被視為是吳昌碩自己撰文、書寫的。
2008年,一位叫鄒濤的書法篆刻家,偶然讀到日本友人收藏的一疊吳昌碩寫給好友沈石友的信札。翻讀時,他發現其中有兩通,提到了請沈石友作《西泠印社記》。
一通說:“石友先生鑒:得示知老嫂喜拙畫,特寫一紙奉上,乞轉交(若雲送潤斷斷不受,弟將何以謝兄耶!)僅錄心經,以無佳詩可寫。興到時乞代吟之,或跋語亦可。昨書中求代西泠印社記,收到否?拙詩二首請削定。即頌道安。缶弟頓首”
另一通說:“石友先生鑒:昨接手書收到。拙詩草稿二紙未肯痛改,故存之。茲有懇者,西泠印社索缶作序,缶未能從事。然缶為社長又不能不作,只有懇大手筆為之。附去魯澄伯序及社中條例,乞鑒之。缶弟頓首”
讀完這兩通信,鄒濤“很震驚”,加上信里的各方面信息,他認為“基本可以確定,這篇著名的文章,應出於沈石友之手”。於是,他發表了一篇《吳昌碩<西泠印社記>疑為沈石友代作》的文章。
鄒濤的文章,當時在書畫圈裡,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不過,很快大家都接受了這樣的說法。這是因為,無論繪畫還是詩文,吳昌碩請人代筆,很常見。
這並不意味著這位藝術大家的水平有水分。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說過,自己的詩才是最好的。但恰恰是因為水平太高,在當時的上海灘,有權有錢的在爭搶吳昌碩書畫之外,也都想請他作詩撰文。可吳昌碩年事已高,實在疲於應付,只好找一些水平高的學生來代勞。這其中最著名公開的,要數王震和趙雲壑,主要代筆繪畫;而沈石友代筆的,則是詩文。

篆書欣賞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
西泠印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