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設計美學的結果 展開
- 祁嘉華著圖書
- 梁梅著圖書
設計美學
祁嘉華著圖書
設計藝術中的形式問題即美學問題,而設計的形式對於設計藝術而言具有本質意義。如何從美學乃至藝術哲學的高度對設計藝術的審美現象進行分析,本教材提供了理論基礎、視點和方法。本教材由我國著名設計美學研究專家徐恆醇編著,全書共六章,包括形態構成論、功能轉化論、文化整合論、審美範疇論、符號表現論、風格變遷論、圖文並茂,理論深刻但文字簡潔易懂,是國內設計美學研究的代表性著述,也是設計美學的較佳教材。
總序
導言
第一章形態構成論
第一節自然形態與人工形態
1.自然形態的情感內陸內涵與功能啟示
2.人工形態的構成
第二節人的感知特性與完形理論
1.感知覺與感受性
2.人對產品的感知方式
3.完形理論
第三節技術形態與藝術形態
1.技術的產生和歷史的發展
2.藝術的形成過程
3.技術與藝術的異同
第四節產品形式的構成與意境
1.技術規定性與形式自由度
2.功能形態與幾何造型
3.意境的營造
第二章功能轉化論
第一節人的需要的多層次性
1.需要作為人的本性
2.審美需要的滲透性
3.審美淘汰與情感性消費
第二節產品的功能及其劃分
1.功能與形式關係之辯
2.產品與人的相互關係
……
第三節功能轉化原理
第四節審美創造與意象生成
第三章文化整合論
第一節文化的形態構成
第二節設計文化的構成
第三節生態文化與大設計觀
第四節文化取向與市場取向
第四章審美範疇論
第一節形式美
第二節技術美
第三節功能美
第四節藝術美
第五節生態美
第五章符號表現論
第一節符號與傳播
第二節建築語言與產品語言
第三節產品造型的符號學規範
第四節商標與廣告的形象設計
第六章風格變遷論
第一節風格範疇的內涵
第二節中國器物風格的演化
第三節西方工業產品風格概略
第四節裝飾的審美趨向
參考文獻
作者後記
徐恆醇,1938年生於北京。原為工程師。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9——1993年曾兩度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現為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著有《理性與情感世界的對話一科技美學》、《生態美學》、《藝術設計學》(合著)、《西方美術史——中世紀美學》等著作。
設計藝術隨著國家建設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涉及更廣的領域,不僅能更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而且對於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者暝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有更多的人接受了“設計”,認識到了“設計”,也更加需要“設計”。由此,設計教育也在這種需要中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據不完全統計,開設設計藝術相關專業的院校已佔全國院校總數的半數以上,原來一年招生幾十人,至多上百人的專業院系,現在有的招生規模已達上千人。與這種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的是,設計藝術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後,教學內容偏重技術教育,致使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其重要原因是缺少系統完整的設計理論教育..
內容提要
設計美學[祁嘉華著圖書]
在西方純粹哲學性質的美學探討中,藝術始終成為研究的主體。由於現代設計在發展中受到現代哲學、藝術學乃至心理學等跨學科的影響,使得設計本身在文化的軌道上出現了多向度特徵,其中。基於美學範疇的審美評判標準也變得難以確定。因此,多元化、綜合性以及後現代種種文化思潮的裂變因素在當代設計美學中也得到反映,成為設計美學鮮明的時代特徵。據此,關注西方哲學美學和設計美學的內在聯繫,將設計美學放到與哲學美學的歷史時空中進行研究和闡釋,更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哲學精神始終陪伴著設計美學這一新興學科的成長。
作為新興的美學學科,設計美學有其重要的學科意義,這些意義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由於西方工業化時代的進程是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實現的,導致設計美學將其框架構建在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設計層面上;其次,設計美學將美學的核心放到人類設計活動中,用美的觀念指導造物過程中的發現和發明,把一切與人類設計思維相關的造物現象概括於視野之內,以此解釋造物與審美之間的內在關係,表現出現代機械生產帶給現代設計美學在審美環境上的優越性;再次,設計美學的合目的性成為產生設計功能美的前提,手工時代的造物功能被定位在經驗的視覺延伸上,而機器時代的造物功能表現在科學方法的分析、計算和實驗之中;除此之外,設計美學的學科意義還體現在指導設計活動向審美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之中,領先對設計活動進行美學意義上的引導與表徵。
圖書信息
作者:邢慶華 著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4-1
ISBN:9787564126452
定價:¥96.00元精裝本
目錄
總論
第一章 設計美學的歷史成因及其學科意義
第一節 設計美學的歷史成因
第二節 設計美學的學科意義
第二章 設計美學多維性視閾下的審美語境
第一節 設計美學的本體語境
第二節 設計美學的連體語境
第三章 設計美學與哲學美學的時空疊置
第一節 設計美學的本質特徵
第二節 哲學美學是設計美學的基礎平台
第三節 支撐設計美學的語言工具
第四節 兩種美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平行疊置
第四章 設計美學的精神沃土
第一節 歷史軌跡中的西方古代、古典美學思想貢獻
第五章 設計美的合目的性與表現性
第一節 設計美的合目的性
第二節 設計美的表現性
第六章 設計美學的符號特性
第一節 設計美感的文化符號意義
第二節 設計美學的表象符號
第七章 設計美感的形式因素
第一節 設計形式語言審美的廣泛性
第二節 設計的理念、情感與形式
第三節 設計的造型與形式美感
第四節 設計的裝飾與形式美感
第八章 設計中的美感原理與法則
第一節 引導設計美的兩種源泉
第二節 設計中的美感原理
第三節 設計中的美感法則
第九章 色彩設計的審美研究
第一節 色彩設計的美學語彙及其審美文化疆界
第二節 色彩設計的審美體驗與信息價值
第三節 觀念性色彩語言對西方現代建築設計的審美描述
第四節 色彩設計的審美價值與主要類別
第五節 色彩審美設計的創意表達
第十章 設計美學的本體價值
第一節 設計策略之樹
第二節 設計的美感現象與設計意志的表達
第三節 設計物質層面的多樣性
第十一章 設計的流動性與藝術性
第一節 設計過程的流動性
第二節 設計作品的藝術性
第三節 藝術設計風格的美學本質
參考文獻
後記
圖書信息
作者:張憲榮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8日)
叢書名:高等學校教材
平裝:198頁
開本:16開
ISBN:7502593025,9787502593025
條形碼:9787502593025
產品尺寸及重量:26x18.4x1cm;440g
內容簡介
本書力圖使設計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自發的操作走向自覺的技術美的創造-確市起以技術美學為核心的設計學科的學術體系。
本書從美的共性出發,論述了美的本質與特性、美的形式及其與內容的關係,從美的個性出發,論述了美的分類、各類美的不同特點、特別是技術美的不同於藝術美的特性。
本書從審美共性出發,淪述什麼是審美感受、什麼是審美意識,審美意識與社會、文化的聯繫,從審美的個性出發,論述了技術美的不同於藝術美的美感的來源。
本書正確闡明現代設計是現代巨大生產力的組成部分,論述不同於藝術美的技術美就誕牛於這種生產實踐活動之中。它既反映在這一活動的成果中,也反映在這一活動的過程及其開展這一活動的環境之中。
本書論述了技術美創造不是一種單純基於形式創造的形式美,而是一種更主要的基於通過物的形式所創造的人類自身功能的象徵價值、一種具體美。
本書可作為本科院校、研究生院有關現代設計各學科的教材,也可作為設計院、設汁事務所、企業的設計部門從事產品設計、傳播設計與環境設計等一切設計工作的設計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1960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機系。1988年任上海工業大學教授,后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兼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技術美學專委會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理事等職。從事的研究有:計算機模式識別與合成、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計算機書法、人工神經元網路在視覺心理信息處理中的應用、色彩心理認知特性、設計美學、工業設計與設計部門符號學等。
從事本科生與研究生教學的課程有:模式識別、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工業設計概論、設計色彩方法、設計符號學、透視畫法等。在國內外發表上述有關領域學術論文六十餘篇。發表的著作有:《工業設計理念與方法》、《現代設計辭典》、《設計色彩學》、《設計符號學》、《馬如蘭張憲榮·張萱祖孫三代書畫選》、《電工基礎》等9部。在國內外參展中西繪畫、書法篆刻作品30餘次計360餘件;並在國外舉辦三次個人展,在國內舉辦祖孫三代書畫展等。獲得獎勵有:日本國西宮藝術文化協會獎;中華全國優秀科技圖書1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2等獎;全國流行色論文評比3等獎等。並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目錄
第1章設計文化
1.1設計學科
1.1.1設計之所以誕生
1.1.2設計按需求的分類
1.1.3設計按工藝技術的分類
1.2設計文化
1.2.1設計的人本理念
1.2.2產品的實用價值
1.2.3產品的象徵價值
1.2.4產品的文化價值
思考與練習
第2章美與審美
2.1何謂美學
2.1.1美學的研究對象
2.1.2美學研究的三大領域
2.1.3美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2.2美的認識史
2.2.1對美的本質的種種認識
2.2.2馬克思主義美學觀
2.2.3對美的本質認識的對立與統一
2.2.4符號學美學觀
2.3美的本質
2.3.1美具有物理的載體
2.3.2美在事物的可感形式中
2.3.3美是事物的內涵
2.3.4審美
2.4美的特性
2.4.1美的形象性
2.4.2美的感染性
2.4.3美的社會性
2.4.4美的新穎性
思考與練習
第3章技術美的特性
3.1美的形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