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江上青的結果 展開
- 革命先烈
- 越劇編劇
江上青
革命先烈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江蘇揚州人。1927年考入南通中學高中部,受劉瑞龍、顧民元革命思想影響,當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動武裝襲擊,壯烈犧牲,時年28歲。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江蘇揚州人,1911年4月10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江都縣。父親江石溪擅長詩文音美,尤精醫學,生前在江都縣頭橋鄉(今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岸頂河房“太和堂”藥店(又名“彭泰和堂”)懸壺濟世,有愛國民主思想,母親頭橋范氏孺人(今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人)。
1928年夏江上青轉入揚州高中,同年冬被國民黨當局以學運骨幹分子為名逮捕入獄。1929年6月出獄后,改名江上青,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系,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擔任上海“藝大”地下黨支部書記,繼續從事地下學運工作。1929年冬,江上青在上海參加黨組織的秘密會議時再次被捕,1930年冬帶著一身疾病出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寇侵略和國民黨當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江上青義憤填膺,飽含激情地寫下了《前進曲——東三省事件》的長詩。這首創作於1931年的詩作,在當時曾廣為流傳,起到了喚醒民眾,鼓舞抗日鬥志的積極作用。此後,江上青與一批熱血青年先後創辦了《新世紀周刊》、《寫作與閱讀》、《抗敵周刊》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道理,宣傳抗日救亡、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傳播革命和抗日的火種。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他發表《盧溝曉月》的文章,表達了抗日救國的激情。在全國性抗戰爆發的形勢下,江上青等人組織成立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從江都出發,溯江而上,廣泛開展抗日宣傳,組織動員民眾參加抗日鬥爭。1938年春夏時節,江上青遵照黨組織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領導下,參加了安徽省抗日民眾動員委員會第八工作團,在大別山區的六安、壽縣、潁上、固始、商城一帶開展抗日宣傳工作。當時,武漢《新華日報》發表了特派記者章漢夫寫的文章,對江上青等人的抗日宣傳工作給予了熱情的讚揚。
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黨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領導下,參加了安徽省抗日民眾動員委員會的工作,在大別山區開展抗日宣傳工作。
1938年11月,皖東北地區被日軍佔領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宣傳部長張勁夫代表黨組織,決定成立皖東北特別支部,任命江上青任特支書記,派他帶領特支的一批共產黨員到皖東北開展工作,與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專員、第五游擊縱隊司令盛子瑾建立統一戰線,負責開闢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準備工作。到達皖東北后,江上青擔任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專員公署秘書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游擊縱隊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在皖東北,江上青等利用合法身份,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推動盛子瑾創辦皖東北軍政幹校。他親自編寫教材,為軍政幹校學員講課、作報告,在學員中培養了一大批抗日幹部。他還推動盛子瑾創辦《皖東北日報》和皖東北抗日文化服務社,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經過黨組織和江上青的艱苦奮鬥,皖東北出現了生氣勃勃的抗日救亡局面。皖東北抗日形勢的發展,使國民黨頑固派極為恐慌,他們加大了對皖東北進行的破壞和搗亂。日本侵略者也加緊對皖東北地方反動勢力的拉攏和勾結,企圖破壞皖東北的抗日局面。隨著鬥爭形勢的發展。
1939年3月,中共皖東北特委成立,楊純任特委書記,江上青為特委委員。特委成立后,積極協助中共豫皖蘇省委書記兼八路軍、新四軍駐皖東北辦事處主任張愛萍等,進一步推動皖東北國共合作、團結抗戰局面的形成,共同建立皖東北抗日根據地。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在協助張愛萍等做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工作后,與盛子瑾等率部返回司令部途中遭地主反動武裝伏擊,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去世后,江上青遺體安葬在八路軍、新四軍皖東北辦事處附近的崔集。1982年遷葬於江蘇省泗洪縣烈士陵園,並樹碑立傳,由老將軍張愛萍題寫碑名,楊純、劉玉柱、周村撰寫碑文。
1985年4月13日,江上青的子女江澤民、江澤玲、江澤慧等專程前來為江上青掃墓,以寄託深切的哀思。
圖片
1911年4月10日出生於揚州江都縣仙女鎮上的一個中醫、職員家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父親江石溪為其取名江世侯。
1915年南通大達內河輪船公司聘江石溪為協理,舉家遷至揚州東關田家巷。
1918年9月入揚州瓊花觀小學(即揚州第九小學)讀書。
1919年秋隨姑父朱右村學習唐詩、古文,由此奠定了堅實的古典文學基礎。
1921年9月轉入揚州第一高等小學讀書。
1924年9月考入揚州代用商業學校學習,成績優良。
1927年7月偕七弟江世伯到南通長兄江世俊(號冠千)處遊玩,參加了南通中學招生考試。
1927年9月被錄入南通中學高中部讀書。
1927年11月在進步同學顧民元等人影響下,積極投身進步學生活動,並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8年9月轉回揚州中學高中部讀書,繼續從事學運工作。
1928年12月在江家橋家中被反動當局逮捕,后押解到蘇州,關進司前街監獄。開庭后雖經律師有力辯護,仍被拘留半年。
1929年5月釋放出獄,仍豪態不減,不為揚州中學接納。
1929年7月改名江上青,投考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系。七弟江世伯同時改名江樹峰。
1929年8月到上海藝大讀書。團組織關係轉至上藝后直接轉黨,參加中共上海藝大支部的活動。
1929年10月上海藝大黨支部改組,中共法南區委指定他擔任支部書記。
1929年11月積極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並經常深入工廠開展活動。在此期間,結識了左翼作家郁達夫等,受他們的影響,創作了新詩《新世界的賀儀》、《十月的旗幟》等。
1929年12月在上海北四川路粵商酒樓參加黨的會議時被反動當局逮捕,關押在上海提籃橋監獄,化名張玉清。
1930年1月反動當局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判處江上青一年苦役。后被押到蘇州,關在第三監獄。他對前去探望的同志充滿信心地說:“坐牢沒得關係,放出去再干!”在獄中,先後寫下了《赤裸著身體》、《冷漠的世界》、《餓是武器》、《縫衣人》、《我重新來到了這裡》、《八個人了》等詩篇,表現了共產黨員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1930年12月押回上海,開庭審訊后獲釋,即回揚州。
1931年2年因在獄中備受折磨,身患嚴重的哮喘病,身體極度虛弱,被父親接到南通養病。此後,仍革命意志不減,陸續寫下了《血底啟示》、《饑寒交迫著災民》等詩。
1931年8月受黨組織派遣,到上海暨南大學社會學系學習,聽了李達、鄧初民等人講授的社會學等課,同時繼續秘密從事學生運動工作,寫下了《前進曲》、《旋風》等詩。他先後寫下的白話詩,充分表達了一名共產主義戰士不畏艱險、勇猛戰鬥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1932年2月回揚州,與陳君冶等志同道合者創辦《新世紀周刊》,並在刊物上化名發表文章,鼓動揚州旅外青年學生抗日會積極開展抗日活動。
1932年9月應聘到揚州淮南職業中學擔任國文教員。
1933年1月辭去淮南職中教職,應聘到儀征十二圩中學擔任國文教員。積極在學生中宣傳進步的革命文藝思想。
1933年9月父親病故。其時,由於革命陷入低潮,黨的組織遭到破壞,加上哮喘病嚴重,心情鬱悶,寫下《哭父》一詩,表達滿腔憤懣之情。
1934年6月辭去儀征十二圩中學教職,在朋友邀請下,南遊蘇、常,到常熟養病。
1934年7月從常熟歸,時久旱無雨,盛夏奇熱,病痾未愈,多生煩惱,常“展轉無眠更漏遲”。
1934年8月病體稍復。受友人之邀,到東海民眾教育館做研究輔導工作。其孤身在外,倍感寂寞,面對日非國事,更激發憂國憂民思想。
1934年10月到灌雲大伊山、贛榆沙河、沭陽吳集等地開展社會調查,進行民眾教育工作。在沐陽曾為土匪所擄達半月之久,后被放回,曾以詩記之:“兼旬卧匪窟,憂心且戚戚,官兵換盜魁,凱旋浮大白。……”
1934年11月經土匪綁架歸來,與七弟江樹峰及友人到東海富安鄉等地訪友,幾近春節方歸。外咸風寒,哮喘病再發。
1935年1月回揚州度春節,曾作《乙亥新年》一詩:“強澆濁酒換桃符,饑饉聲中舊歲除。不厭家貧常覓句,因懷國破亂翻書……”
1935年2月返回東海,接母親同行。
1935年3月母親生病,常為無錢醫治著急。
1935年4月與友人到鴻門等地進行社會調查。
1935年7月辭去東海民眾教育館職務,奉母同回揚州。
1935年9月接受揚州平民中學聘請,擔任國文教員。不久,與王者蘭舉行婚禮。
1936年4月泛舟瘦西湖,有友人回首往昔,深為功名不就感嘆,作《陌上花》一詞勸慰。
1936年5月攜王者蘭同游揚州梅花嶺史閣部祠,面對國破山河,憶往追昔,發出感慨:“忽忽匆匆,朝朝暮暮,登臨暗把流年數,徘徊悵觸北邙山,空叫俯仰人千古!”
1936年11月同於在春、顧民元、王石城、江樹峰等人發起創辦《寫作與閱讀》雜誌,擔任編輯,並以上青、藩臣等筆名先後在雜誌上發表《蘆溝曉月》等文章,宣傳抗日。
1937年3月《寫作與閱讀》改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改任雜誌發行人。
1937年8月同陳素、王石城、莫朴等發起組織“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同時創辦《抗敵周刊》。
1937年11月組織“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溯江而上宣傳抗日。陳素予以協助聯繫,接轉黨的組織關係。
1937年12月宣傳團到達六合,大力開展各項宣傳活動,每次演講,聽眾均深受感動。
1938年5月宣傳團分赴潁上、固始等地開展工作。在田家庵開展慰問前線將士活動。章漢夫於商城採訪宣傳團,在武漢《新華日報》發表通訊。
1938年8月到達浠水,患瘧疾,仍堅持工作。不久宣傳團大部分同志分赴十一集團軍所屬各師工作,少數同志赴延安學習。江上青和趙敏等到大別山,在中共安徽省工委的安排下,參加安徽省戰時民眾動員委員會做青年教育工作。
1938年10月和趙敏、周邨等同志組成中共特別支部,任支部書記,接受中共安徽省工委宣傳部長張勁夫派遣,到盛子瑾部工作,公開身份為安徽省六專署民運科長,後任秘書。
1938年11月隨國民黨安徽省第六區專員盛子瑾到達皖東北,初駐泗縣鄭集。
1938年12月專署移駐管鎮。建議盛子瑾創辦皖東北軍事政治幹部學校,擔任副校長並親自講課。軍政幹校為皖東北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開闢,培訓了大批幹部。
1939年1月派遣地下黨員呂振球、徐崇富分別到宿縣、靈璧等地聯繫當地抗日青年和抗日武裝隊伍,為創建我黨武裝積極進行準備工作。
1939年2月派呂振球以盛的名義到豫皖蘇邊區和新四軍彭雪楓部聯繫合作抗日;同時派朱伯庸到中共山東分局彙報請示工作。同吳雲邨、廖量之等人一起借盛子瑾名義創辦了實際上由我黨控制的《皖東北日報》。
1939年3月上旬組織政治機關等在軍政幹校操場上召開三千軍民同慶春節大會,作熱情洋溢的講話,給與會者以極大的鼓舞。
1939年3月正式擔任專員秘書。派朱伯庸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特派員楊純(化名陳光薇)到管鎮,隨即成立了以楊純為書記的中共皖東北特委。參加特委工作,擔任特委委員。軍政幹校首批軍事大隊學員畢業,分赴各部隊。主持召開歡送會,並作講演。
1939年4月徵得盛子瑾同意,先後組建由黨員趙匯川、徐崇富分別領導的“六抗”第三支隊和特務支隊,建立了我黨在皖東北地區直接控制的抗日武裝力量。
1939年5月上旬為加強皖東北民眾教育工作,在泗縣召開的小學校長會議上作演講,號召要“加緊教育明日的幹部”。
1939年5月中旬管鎮青抗會改組領導成員,應邀出席會議,在會上作“如何發動青年搞好抗日工作”的講話。
1939年6月接待“抗演六隊”,並不斷派遣“皖動八團”等深入皖東北各縣開展抗日宣傳工作。
1939年7月中旬張愛萍、劉玉柱代表八路軍、新四軍到達皖東北。促成盛子瑾與張愛萍、劉玉柱會談,順利達成合作抗戰協議,在皖東北地區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局面。
1939年7月下旬陪同盛子瑾在靈北張大路與許志遠會談。返回專署路經泗縣小灣村時,遭到柏逸蓀、王鑄九等反動地主武裝襲擊,壯烈犧牲,時年28歲。
1939年秋青陽、崔集等地隆重舉行追悼大會。“抗演六隊”譜寫《輓歌》並演唱。
烈士史料陳列館
故居
江上青母親范氏的祖屋頭橋鎮“范氏老宅”
江上青先生的母親,是民國江都縣九帖洲開沙三十三圩(今揚州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人氏--------“頭橋范氏孺人”,頭橋“范氏”的祖屋“范氏老宅”,位於今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江上青先生的母親“范氏”,於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出生在這座頭橋老宅中。范氏成年後,於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嫁入江家,成為江石溪先生的妻子。由於范氏溫柔賢淑,心靈手巧,純樸明理,故而,甚得時人褒獎。范氏古宅保存完好,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建築形制基本保持原來模樣,“范氏老宅”坐北朝南,前後兩進,按照四合院的結構布局,玲瓏別緻,系頭橋鎮安帖村少有的百年古宅之一。進入古宅大門,迎面大廳正門有六扇木門,正中兩扇門上方是精緻的雕花雞翅木。大廳兩側各有一間耳房,東側耳房內雕花古床為現存古董。古宅東西各有廂房一間,東廂內亦有民國雕花大床現存。1937年冬,因日軍侵華戰火燒至揚州,“范氏”離開揚州城家中,帶著兒媳、孫女和時年12歲的孫子江澤民(后出任國家主席)等親人,回到娘家祖屋“范氏老宅”中居住,而江上青先生之女江澤慧女士便出生在其祖母的“范氏老宅”中,因此,江女士才會在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著《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中口述,自己出生於長江中小島上的奶奶家(註:頭橋鄉境系江中沙洲,形似小島)。2000年,江澤慧女士專程返回揚州頭橋鎮,尋訪當年曾居住過的頭橋“范氏老宅”。
頭橋鎮是江上青先生母親“范氏”的祖居之地,“九帖洲”是組成頭橋鎮的主要大洲,“三十三圩”所在地“開沙(小)洲”,是九帖大洲轄下的若干小洲之一,“開沙洲”與“連興洲”等頭橋沙洲,組成了今頭橋鎮安帖村。頭橋鄉境史上原屬江都,1956年,根據“蘇民辛字第27697號”文和國務院“第25次會議”同意,析原“江都縣”之一部為“邗江縣”,頭橋隨屬,“開沙三十三圩”當時屬江蘇省邗江縣頭橋鎮安帖村。“邗江縣”的縣名由時任國務院內政部長的謝覺哉查考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史料后確定並沿用至今。
2000年,根據“國函(2000)130號”文,撤銷原“邗江縣”,批准設立“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隨屬,2011年,經國務院、江蘇省批准,揚州市區行政區劃再度調整,析原邗江區之一部入廣陵區,頭橋再次隨屬至今。故而,原“江都縣九帖洲開沙三十三圩”即今“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范氏”是名醫江石溪先生的夫人,故而,她的娘家頭橋“范氏老宅”,是江石溪先生的岳丈家。江石溪當年在頭橋鎮岸頂河房的“太和堂”藥店(又名頭橋“彭泰和堂”),坐堂懸壺濟世,故頭橋鄉民對江石溪頗有口碑。史載,江上青先生的父親江石溪曾懸壺的那家“太和堂藥店”,於上世紀1958年,與頭橋鄉境的“衡山堂”(原名吳“慶生堂”)、魏“太和堂”、魏“天和堂”以及3個聯合診所,一起併入頭橋鄉賢“王大地主”(“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的舅舅王鑒人,本名王繼先,頭橋鄉鄉董,鄉議長,頭橋王裕泰醬園掌柜)家中的醫院之中,現該院(揚州市頭橋醫院)以從古橋路遷至頭橋鎮交通主幹道朝陽路99號。
人物塑像
江澤民在《人民日報》發表詩詞紀念江上青
2011年4月10日,江澤民創作《滿江紅·江上青百年誕辰祭》紀念江上青烈士百年誕辰。
自古英雄,憑蒼宇、江山點索。
酬壯志、鐵窗寒徹,泮池磅礴。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
擎玉虹,魑魅冷相看,驚魂魄。
歌潁上,旗旆爍。驅稔寇,飆塵惡。
訴聲聲杜宇,孛星凋落。
春水綠楊風曼暖,秋山紅葉日彰灼。
清明日、持酒告先靈,神州躍。
附錄:
1939年江上青贈江樹峰七律
過隙光陰逝白駒,
十年患難早相扶。
雄心拼付三期戰,
別緒全憑一雁書。
春水綠楊思故里,
秋山紅葉走征途。
天涯兄弟成勞燕,
互問風塵老病無。
1938年王者蘭贈江上青七絕
易逝年華不復回,
枕邊淚濕鬢顏摧。
天涯奔走風塵客,
杜宇聲聲可憶歸。
江澤民
書於辛卯年清明
江澤民紀念詩詞
2012年4月4日,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在家鄉揚州建成並對外開放。當地民眾和社會各界人士自發前來瞻仰、憑弔,以表達敬意。
陳列館位於揚州鬧市區旌忠巷33號平民中學舊址,踏進陳列館大門,看見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青磚紅窗小洋房,整個史料館分為上下兩層,主樓坐北朝南,樓上樓下均設有走廊,室內鋪有木地板,舊址的南山牆上嵌有“民國二十六年改建,平民中學建”字樣。
整個史料館分為七個展廳,圖文並茂全面回顧江上青烈士生平。這七個主題分別是:“探索真理年代,愛國民主家庭”;“投身革命,矢志不渝”;“教書育人,播撒火種”;“千里救亡,喚起民眾”;“開闢革命根據地,血灑皖東北”;“多才多藝,才華橫溢”;“浩氣長存,緬懷永遠”。
“拼將瘦骨埋鋒鏑、常使英雄祭血衣”,江上青同志用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已生前的這一誓言。犧牲后,其夫人王者蘭及中央原軍委副主席張震、戰友楊純等紛紛題詩、題詞,以悼念逝去的英魂。
1940年4月29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同志親臨皖東北視稱讚江上青等同志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為我黨抗戰初期統戰工作的一個成功範例。
江上青同志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給我們留下豐厚的精神遺產,他的犧牲是當時皖東北抗戰和黨的事業一大損失,他的革命業績,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他的英名,光榮地載入革命史冊而永垂不朽。
江上青為開闢以泗縣為中心的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為我黨抗日戰爭史譜寫了光輝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