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樂鎮

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轄鎮

富樂鎮富樂鎮位於雲南省羅平縣最北端,東臨富源縣富村鄉;南連羅平縣老長鄉;西至麒麟區東山鎮;北與富源縣竹園鎮接壤。距縣城97千米,總面積208平方千米,轄桃源、必米、法本、樂峰、天水、富樂、菜園、新沙河、雞場、半坡、阿洪、紅岩、河外12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有耕地面積35304畝,其中水田577畝,人均耕地0.8畝,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6人。

村莊介紹


2006年黨委政府帶領和團結全鎮人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抓住機遇,紮實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目標,全鎮經濟社會得到了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呈現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良好局面。

人口民族


人口情況:2006年年末,全鎮總戶數11557戶,總人口48332人,其中農業人口45172人;少數民族7090人佔總人口的15%。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4590人,佔64.8%;回族1980人,佔27.8%。人口自然增長率9.5‰。

政治


扶貧工作

全年實施安居工程150戶,發放救濟大米39噸,救濟款8000元,發放衣被185件套,救助特困人口1797人,解決大病醫療救助30人,救助資金達19500元,解決民房倒損15戶15間,救助資金達23700元,決溫飽人口300人,鞏固低收入人口800人,落實幫扶資金達80餘萬元。
計劃生育工作:全鎮13個村(居)委會全面推行人口與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全年計劃生育“三術”完成575例,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完成83例,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5‰以內,計劃生育生殖保健檢查率的達95%,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辦證鞏固率達100%。

經濟


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6865畝。總產1764萬千克,比上年的1623.2萬千克增140.8萬千克,增8.6%;糧食平均畝產310千克。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有糧390千克。在糧食總產中,小麥101.6萬千克,玉米1115.3萬千克,稻穀129.5萬千克,薯類(含魔芋)272.1萬千克,其它雜糧145.5萬千克。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8700畝,總產740萬千克,其中:烤煙面積15368畝,產量209萬千克;油菜籽面積21900畝,產量324.1萬千克。
200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17764萬元,比上年的14377萬元增23.55%;農民人均純收入2389元,比上年增23%,在經濟總收入中,農業收入7471萬元,林業收入38萬元,畜牧業收入3618萬元,工業收入1610萬元,運輸業收入436萬元,商飲業收入713萬元,其它收入3878萬元。

鄉鎮企業

2006年,全鎮企業總數321個,從業人員1400人,企業總產值11184萬元,比上年的9851萬元增11.9%;營業收入總額13370萬元,比上年的11545萬元增加15.8%,年凈利潤總額2050萬元,比上年的1265萬元增62%;實交稅金149萬元,比上年的140萬元增增加.5%。
固定資產、財稅金融:2006年,全鎮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50萬元,全年財政總收入341.79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76.12萬元;財政總支出523.28萬元,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6125萬元,全年累計發放貸款2432萬元。

畜牧業生產

富樂鎮以生豬、肉牛養殖為龍頭的養殖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帶動了全鎮畜牧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通過示範帶動,全鎮規模化養豬、養雞、養牛不斷增多。年末,全鎮生豬存欄23535頭,大牲畜存欄7410頭(匹);羊存欄5959隻,家禽存欄27639隻。年內肉豬出欄33227頭,肉羊出欄3500隻,肉牛出欄750頭,家禽出欄65084隻,肉類總產350萬千克。畜牧業科技措施推廣力度加大,全年飼料青儲5600噸,氨化2500噸,工業飼料推廣560噸,天水肉牛養殖場的示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帶動了周邊村子畜牧業的發展壯大,達到了發展一戶帶動一村,發展一村帶動一片的效果。

林業生產

林業資源得到有效管護,亂砍濫伐行為得到打擊,護林防火工作卓有成效,森林覆蓋有所提高。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啟動,加強對麻箐林場和土城林場的管理工作。2006年人工造林15.6萬株,實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6410畝;封山育林3884畝。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完成鎮內生產總值26794萬元,比2005年的22298萬元增長2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1128萬元,比上年增長17.7%;第二產業完成10826萬元,比上年增長13.7%;第三產業完成4840萬元,比上年增長45.4%;三產業比例為42:40:18。農民人均純收入2389元,比上年增長22.9%;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5146萬元,比上年增長18.9%。
2006年種植糧食麵積57265畝,其中小春13065畝,大春44200畝。“雙七”基地建設優質專用飼料玉米推廣16000畝,優質水稻推廣1000畝,商品蔬菜種植推廣300畝,樣板500畝;旱作物多樣性優化種植技術及水稻生物多樣性栽培技術推廣旱作5000畝,水稻500畝;保水田最佳節令移栽1000畝;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2000畝,樣板500畝;土壤測土配方施肥推廣12000畝,樣板1000畝;完成玉米制種800畝,產量達60950公斤,實現產值32萬元;蔬菜套種450畝,實現產值90多萬元。菜園村委會的訂單農業逐步走向成熟,2006年又與昆明農豐種苗公司簽訂了15元/公斤的江柄瓜籽收購合同,積極探索出了一條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完成機耕12000畝,機播800畝,機收2200畝。全鎮居住鋼混結構戶1272戶,磚混結構戶5353戶,土木結構戶3983戶,其它戶106戶。全年村莊道路硬化率達20%,建公廁9所,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全鎮共有農村勞動力25346人,佔總人口數的56%。其中,從事第二產業的有539人,從事第三產業的有5526人,實現勞動力轉移4047人。
2006年全鎮糧食總產1764萬公斤,人均有糧390公斤,油菜總產410萬公斤,實現產值810萬元,完成烤煙收購4.18萬擔,實現產值2369萬元。農業總產值11128萬元,比上年增長17.7%。其中:農業產值7472萬元,畜牧業產值3618萬元。年未生豬、羊、牛、馬、騾、禽存欄數分別為23535頭、5959隻、4909頭、1734匹、767匹、27639羽。年末生豬、肉羊、肉牛、馬、騾、禽出欄數分別為33227頭、3500隻、750頭、349匹、65084羽。完成封山育林6410畝、退耕還林造林3024.9畝,義務植樹15.3萬株;全鎮林改工作已申請登記符合發(換)證面積124066畝,已發證13本,涉及林地46宗,面積5400餘畝。全鎮林改工作計劃2007年7月30日完成,根據村、組踏山認界結果,林改結束全鎮預計核發林權證書1000餘份。
2008年經濟
2008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9億元,比上年增22.6%,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79萬元,結算收入354萬元,當年支出609萬元,上解支出99萬元,當年結餘-239萬元。實現糧食總產1928萬公斤,比上年增2.46%,烤煙收購完成248萬公斤,比上年增收39萬公斤,實現產值3678萬元,比上年增收11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644元,比上年增22%。
全年油菜籽產量達396萬公斤,實現產值2059萬元。烤煙生產收購取得明顯成效,創下歷史新高,完成了15000畝的烤煙生產任務和248萬公斤的收購任務,實現產值3678萬元,平均單價為14.83元,上等煙比例達61.78%。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52萬畝,實現產量172萬公斤,玉米種植面積3.43萬畝,實現產量1228萬公斤,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實現產量308萬公斤,生薑種植面積3800畝,產量達388萬公斤。完成優質專用飼料玉米良種推廣6000畝,完成商品蔬菜優良品種推廣3000畝,旱作多樣高產立體栽培技術推廣5000畝,推廣土壤測土配方施肥1.2萬畝,推廣雪蓮果高產樣板300畝。
全年畜牧業產值達6554萬元,比上年增14%,實現肉類總產達5688噸,比上年增11.4%,肉豬出欄47853頭,肉牛出欄7925頭,山(綿)羊出欄9250隻,肉禽出欄達13.5萬隻。“三百”工程有效實施,能繁母豬兌現補助26.4萬元。依法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藍耳病實行強制免疫,畜群重大動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全年青貯、氨化飼料9176噸,完成畜禽品種改良任務,全鎮畜牧業正逐步走上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路子。

文化


富樂最早時名叫“明家村”,當時沒有幾戶人家,傳說一個叫劉致遠的叫花子云游到當地,帶領村民“打礦”,遂改名“卑浙廠”。原始礦口就在塊澤河畔的絕壁之上,古人們沿著絕壁上用鑿子鑿出的石梯來往運礦,僅看到此,就讓人懷疑古人是怎樣探出此地有礦的,那麼還是傳說中劉致遠是神仙下凡。總而言之,數百年之後我們來到這個藏寶之地,只見塊澤河把大山一分為二,山頂離河底達數百米,進入谷底,就是進入一線天,飛鳥在懸崖上方亂飛亂叫,抬頭看看,就讓人頭暈目眩。
據傳,古代稱鉛鋅為“倭銀”,大量開採鉛鋅礦后,人們便改稱“窩銀廠”。明清時代,鋅主要是配製黃銅,供鑄錢及製造各種器皿用。
當年,明末清初義軍首領孫可望在昆明稱王后,手下大將李定國部“十萬大軍”開到富樂,使富樂鉛鋅開採、冶鍊達到高潮。這同時也吸引著來自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四川、貴州等地的投資者、民工雲集富樂,製革、制醋、制衣,銅器、銀器、鐵器等一時百業興旺。
各省人員為方便商貿洽談、歇腳,維護同籍人士權益,在富樂紛紛建蓋了很多會館,現有據可查的就有:1700年建蓋的貴州會館;1706年建蓋的雲南會館;1720年建蓋的四川會館;1700年建蓋的湖廣會館;1706年建蓋的江西會館。由於歷史原因,這些會館大多數被毀壞,地址也被另作他用,唯一保留的只有雲南會館。
來到富樂,必須觀賞的當屬保存完好的中天斗閣,由5大會館共同出資於1737年(康熙初年)建造。中天斗閣也叫玉皇閣,當時清朝政權的影響力還未影響到富樂這樣一個邊陲小鎮,故而其建築風格完全屬明代。民國初年,張沖將軍組織的地方武裝由瀘西到達富樂,親筆為中天斗閣書寫“中天斗閣”閣名。至今,閣內仍保存有數尊完好的青銅佛像。
史料記載,今天的百家姓中,富樂有50多個姓。五湖四海的人集中在一個雲遮霧罩的山頭上,那該是怎樣的情景?民國初年,人們把“窩銀廠”改成了如今這個文縐縐的名字——“富樂”,是“富裕”、“安樂”的意思,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素有“羅平縣歷史文化古鎮”之美譽。今天來看,“富樂”不僅表述的是一種願望、一種記憶,還是一種現實。

富樂古鎮

富樂古鎮順著山勢而建,步行在老街上,兩旁是明、清、民國時代的建築群。集鎮上一段比較平的地方叫上平街,中間比較陡的地方叫陡街,下段比較平的地方叫下平街。3條街都有一個特點,家家門前有鋪台,專門用來做生意,賣涼粉的、賣紙火的、賣香燭的、賣農具的……
“人不以錢多而氣盛,人不以窮酸而氣脫”——是富樂古鎮獨特的商業文化。“拼、鑽、算”是古鎮的商業精神,做生意的以家庭為單位,各做一行,互不衝突,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為補充,這樣不傷和氣,大家有錢可賺。
這一文化跟當地歷來重視教育密切相關。“哪家要是出不起一個讀書人,可能就是一片空白,丟人現眼。”陡街上一位姓羅的76歲大爺自豪地對記者說。所以,這兒的人家特別重視教育,清乾隆年間(1761年)就開辦了浙溪書院。
來到富樂古鎮,美食不容錯過,比如牛乾巴、涼粉、黃粉等。當然,名氣更大的當屬富樂酥肉,製作時一般選用瘦肉,把蜜、薑汁、蔥汁、雞蛋、胡椒、八角粉等佐料與瘦肉攪拌均勻,用漏勺一勺一勺地舀到油鍋里,待肉變成棗色才撈起,趁熱,猛吃,那滿口的香酥令人垂涎三尺。
如今,陡街的婦女還在當街用銅盆洗頭髮;門前數百年的石水缸,還裝著清水;正在煮飯的電磁爐下面,墊著年代久遠的案桌。
徜徉在小鎮上,置身於古街、古巷和寺廟間,就浸潤在遙遠年代的陽光和空氣里,心有所依、情有所寄、人有所樂!

浙溪書院

據羅平縣誌和地方碑文記載,富樂原本不是聚居村落,明朝中期仍只有散居游商不定期來此生活,富樂的歷史已超400年,富樂原名卑逝廠,開礦后叫窩銀廠,約民國初年定名為富樂;新中國成立後區劃為羅平北區第五轄區;1952年為羅平第七轄區;1953年為縣第六轄區;1958年改稱富樂公社,<火箭公社>,至1963年更名為富樂區;1970年為富樂公社;1984年後又改名富樂區;1988年定名為富樂鎮至今。富樂鎮雜居著回、彝、白、傣、壯、布依等少數民族,各民族信仰各異,道、佛、伊斯蘭、天主教四教合一。富樂人民多為外來移民,土著居民較少。富樂鎮雖地處羅平邊陲,堪稱旱碼頭,其原有商業文化、手工業文化、飲食文化和民族文化成為羅平12個鄉鎮中較為繁榮和發達的一個文化古鎮。文物古迹如下:

文物古迹

1710年建的財神廟(原稱兩廣會館);1737年建的“中天斗閣”;1685年建的浙溪書院;1888年建的樂峰天主教堂;1897年建的富樂清真寺;乾隆49年(1785年)建塊澤大橋,均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珍貴文物有清代佛道供奉的青銅和合金鑄的青銅佛像21人。境內有17境內年—1790年修建的“五尺古道”30餘公里;有古街、老宅打破自然建築的雄姿;有連綿10連綿的杜鵑花風景自然區——土城林場;有具備傳奇色彩的天生橋和自然的“一里不同水”的供給;還有人們褒稱的自然溫泉——富樂鴛鴦池(熱水塘)。此地非常特殊,從富樂有居住人口起,沐浴洗澡只分先後,不分男女老幼,一直延續至今,最特殊的是富樂洞經音樂,除納西古樂外,在曲靖獨樹一幟。

社會


基礎建設

富樂鎮
富樂鎮
2006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明顯加大,口恩公路全面完成了測設規劃和評審工作。阿洪至河外公路,北斗至紅岩公路路面改造等工程在積極籌措中。水利建設成效明顯,2006年共完成管網建設7200米,建設小水窖892口,水池完工23個,修復水渠9100米,阿洪大溝,法本、合家山基本煙(農)田建設全面啟動,工程進展順利,將於2007年3月投入使用,解決了全鎮8500畝的農田用水難問題。、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金額2750萬元,比上年增長31%;全鎮新建小水窖992個,人畜飲水工程4件,完成農田水利建設10件,增加蓄水量43000立方米,完成投資金額953萬元(含群眾投資);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積85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5平方公里,解決人飲0.4萬人,大牲畜3000頭飲水問題;全鎮水利化程度達42%。2、全鎮兩個村(居)委會進村道路已全部硬化;已通自來水農戶5591戶,飲用井水農戶4247戶,飲水困難農戶982戶;全鎮各村(居)委會全部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3、全鎮建有沼氣池的農戶858戶,安裝太陽能的農戶97戶,建有小水窖農戶99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農戶161戶。4、全鎮建有4個農貿市場,3個“萬村千鄉”市場農家店,1個大牲畜交易市場(年交易量5000頭),個體工商戶243戶。5、鎮區內主幹道全部硬化,正在改擴建之中,並安裝路燈114盞。6、富樂鎮黨委、政府先後投入資金120餘萬元,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各村(居)委會先後投入資金200餘萬元,完成村中道路、公廁、垃圾堆放點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鎮建有簡易公廁9所。

科技教育

科技興農意識在群眾中形成,學科技,用科技已深入人心,“兩校進村”共舉辦各種科技活動培訓班16期820人。農函大辦班4期22人。2006年富樂鎮繼續鞏固“兩基”教育成果,適齡兒童入學率99.5%,初中入學率達100%。基礎設施建設有新改善,切實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進一步鞏固和充實教師隊伍,大力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加大對學校危房改造力度,投資60餘萬元興建的富樂完小已投入使用,投資40餘萬元改擴建桃源完小,擬投資400餘萬元的河外希望小學,已經完成了主體工程建設,積大地改善了全鎮全鎮的教育教學環境。全鎮有普通中學兩所,在校學生1928人,小學22所,教學點24個,在校學生6100人,全鎮有中學教師117人,小學教師340人,其中代課教師101人。

文化衛生

各項體育活動正常開展,順利承辦了羅平縣第三屆老年人門球運動會。老年人活動場所進一步改善,投資2萬餘元建天水村委會老年人門球場一塊。農村文化中心戶,農村文藝演出隊不斷發展壯大,同時鎮政府調出資金3000餘元購買文化娛樂設施組織的“歡樂大家唱”,群眾反響強烈,豐富了富樂居民的文化生活。全鎮有文化中心一個,衛生院一個,病床27張,醫務人員24人,村衛生所13個,醫務人員35人。
廣播電視電信:全鎮廣播電視電信覆蓋率達97%,2006年在原有1900戶有線電視用戶的基礎上新增200戶達2100戶。

旅遊


風景名勝

中天斗閣
富樂天生橋位於鎮政府所在地正北約3.5公里的塊澤河上游,該地河谷深邃,懸崖陡峭,水流湍急,鷹旋獸跡,一橋橫卧東西,茶馬古道順懸崖山勢尾橋而過。遠觀其景,斧劈懸崖,險峻之中點綴著蒼翠,古道蜿蜒上下走勢平坦,一橋飛架,是橋非橋,趨於自然;身臨其境,山水映人,人居山水,自在而清幽,神秘而坦然,大自然鬼斧神工,給你帶來的是靈犀之中的遐想。
鴛鴦池
鴛鴦池,原來人們叫熱水塘,位於富樂鎮政府所在地正東約7公里,是塊澤河上游自然形成的溫泉,因其借塊澤峽谷之景而蜚聲四圍。在過去的人們心中,那是大自然的恩賜,人人都可享受,是塊澤河兩岸人民童年的記憶、成年的“紅粉”、老來的獨衷。從古至今,塊澤河兩岸人民在鴛鴦池中一直就是“老少同游拉家常,男女共浴不設防”。來此就是享受和諧,享受自然,何計俗禮姓氏,“各人自驅勞作乏,那管他人身上垢”,來了就洗,洗完即走。
塊澤河
塊澤河發源於富源金雞洞(富源城西部支鍋石村大水塘)屬珠江支系,是雲南南盤江下游主要支流黃泥河的一級支流,河流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3265平方公里,河流中段東南橫切富樂鎮8個行政村,有“一河托兩縣,兩縣混一河”之說,河經之處懸崖峭壁,灘急彎險,大有地頭蛇出山之勢,時隱時現,流經富樂鎮境內之處,反佛神龍嶄頭,意欲一展雄風,它給人們帶來種種奇思妙想和許許多多常聽常新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