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寄鷗

蔡寄鷗

蔡寄鷗,(1889~1954)原名天憲,又名乙青,號烏台。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4歲中秀才。同年父病死,往親戚家任教,並刻苦自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考進兩湖總師範學堂。宣統二年(1910年)畢業,因家中生活困難,開始向《漢口中西報》、《公論報》投稿,以稿酬補貼家用。其時結識詹大悲、胡石庵等幾位革命黨人。由蔣翊武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轉為國民黨黨員。

生平事迹


1912年任武昌《民心報》編輯,兼為《中華民國公報》寫小說。因發表《哀大江報》一文開罪於黎元洪,《民心報》被迫停刊。同年任《震旦民報》主筆,發表社論、小說諷刺黎,使該報被封。1914年在漢口德隆紙號教館,同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后兼為《崇德公報》寫小說連載。在漢口租界辦《漢口日報》,參加討袁運動。袁世凱死後,撰寫政治小說《墜花樓》,從洪憲帝制開場,歷述張勳復辟,安福系當國,直到曹錕賄選,被時人譽為“諷時事、正社會之佳作”。
1916年應《大漢報》社長鬍石庵邀請,任該報編輯。隨後應《正義報》社長馬效田之聘,任該報主編。1926年北伐軍進駐武漢,《正義報》被封,《大江報》停刊,即離開武漢去南京、上海。1928年返回武漢,先後在《湖北日報》及民眾樂園辦的《民樂報》當編輯。1929年開始自辦報紙,先後創辦《光明報》、《水晶宮報》和《震旦民報》。其中《震旦民報》為時最長,從1931年創辦到1938年武漢淪陷前停刊。舊作《四十年來聞見錄》和小說《瀛台夢傳奇》(原名《墜花樓》)由震旦民報社印刷出版,不到一月,1萬本書銷售一空。抗日戰爭初期,董必武來漢晤蔡,談及國共合作問題,蔡主張“兩黨合作,要彼此出乎至誠”。當晚作社論一篇,第二天在《震旦民報》發表。董讀後又來問蔡:“你如此直言,官廳不干涉你嗎?那一篇社論,道破了國共雙方的心理,並且指出了合作前途的命運。”

主要成就


1939年3月,任汪偽《大楚報》編輯主任。半年後報社改組,因與新任社長意見不合,便辭職回家寫小說,寫成《荊江血影》和《梅花樁》,分別在《大楚報》、《武漢報》上連載。1943年寫成武漢第一部新聞史專著《武漢新聞史》,用“秋蟲”筆名在《兩儀》月刊連續發表,並出版單行本。1944年美機轟炸武漢,蔡回到農村,在黃安、麻城為宗族修譜。日本投降后,蔡來武漢,給《民風報》、《正風報》、《漢口導報》等小報投稿,寫小說連載。武漢解放之初,蔡一面學習,一面替救濟院盲藝人寫唱本。旋至省文教廳巡教團任研究員,寫戲劇和曲藝。同年8月調湖北省漢劇團編寫劇本。1953年往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做研究志書的工作,將志書上的名勝古迹列成表式,並參考史籍說明其歷史價值。同年,該會合併於湖北省文史研究館,蔡隨之調該館,參加《湖北省自然災害歷史資料》的編輯。蔡結合自身經歷,撰寫武昌辛亥首義史實,書名《鄂州血史》,22萬餘字,1954年7月寫成,1958年7月由龍門聯合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