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斷乳期
青春期到青年初期這一年齡階段
心理斷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這一年齡階段,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從總體上講,“心理斷乳”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進步。從心理上依附於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重大的變化。當父母的要珍視子女的這一時期,正確看待這一時期,採取歡迎的態度。
心理斷乳期指青少年由於他們身心的發展逐漸試圖擺脫成人的監督,成為自己考慮判斷和解決問題的獨立的人的過程。
兒童一般在1歲左右首先實現了他們生理上的斷乳。隨著兒童的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也開始萌芽發展,到青少年期形成了“成人感”、“獨立感”。這樣,他們從以前對父母的心理上的依賴過渡到開始反抗成人過多的保護和干涉。這時期的青少年經常體驗到各種矛盾衝突,如:一方面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但另一方面由於自己各種能力的不足與不完善,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父母;想擺脫外界的約束與現實外在的干預之間的矛盾等。
進入青春期前後的青少年,顯著的特點是“變”。孩子開始發育了,生理上在變,心理上也有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你要東,他偏要西。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特別是近年來新課改的實行,應試教育逐步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關注。初中生心理的最大特點就是處於“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的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特殊性。本文結合教育實踐中的實際情況,羅列出了初中生在“心理斷乳期”存在的若干典型問題,通過剖析原因,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措施。重視關注“心理斷乳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時代所趨,也將有利於直接促進初中生心理健康,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青少年時期是身體、心理發生轉變的一個重要階段,他們正處於半獨立半依賴、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斷乳期”,其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則是多方面的,有內因也有外因,其中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心理斷乳期
這一時期的具體表現有不願與父母同行外出,許多事情不願與父母商量,常常為小事與家長頂撞爭執,不再依賴父母來維持自己的安定感,開始尋求夥伴朋友關係,擴大社會交往等。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特徵,它是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個體化心理發展的標誌,有助於青少年自我意識、獨立人格的發展和完善,更好地適應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心理斷乳不是突變的過程,而是青少年對父母的關係從依賴到獨立的較長變化過程。由於這一時期青少年心理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很容易出現問題。對他們進行教育,應充分了解這時期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尊重他們的獨立需要,又給予積極的引導。
內因――身體與心理成長的錯位
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青少年要求獨立的意識十分強烈,希望與成人獲得同等的地位和權利。而事實上,青少年在認識、情感、行為上都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能力,遇到困難又不得不去請教父母和老師。尤其今天,有些父母過分地保護和干涉,而對青少年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鼓勵不足,致使其依賴性較強,獨立性差。
性早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從生理上看,性成熟是青少年發展的顯著特點,由此發生了相應的性意識,產生了對異性的好感及追求異性的要求。但是由於青少年認識能力和個性的限制,尤其是在性教育不及時、性知識缺乏的情況下,青少年性心理發展相當幼稚,不能正確處理和對待兩性之間的關係。中學生中出現的早戀現象就是這個矛盾的表現。
此外,遺傳及生理疾病因素,也是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現在醫學表明,青少年某些心理障礙與遺傳有關。
外因――家庭與學校教育的缺失
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著很大的作用。現在青少年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但教育觀念和方法簡單落後。要麼過分嬌縱溺愛,有求必應,使孩子習慣於順境;要麼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對孩子過分嚴厲,動輒教訓或體罰,缺乏心理溝通。特別是一些離異的家庭缺少關愛和溫暖,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彌合的創傷。父母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導致他們孤僻、自私、多疑和逆反等。
應試教育的弊端 目前多數學校仍以分數和升學率來衡量學生素質和教師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忽略了健康心理與健全人格的培養。另一方面,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滯后。許多校領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專業的心理教師人員數量相對不足。心理健康課程因無考核指標體系要求,大多流於形式。因而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缺乏,心理疏導和救治不足,造成一些青少年膽怯、自卑、承受力不強,當他們的心理素質解決不了現實的矛盾衝突時,就易產生心理問題。
社會壓力和不良影響 一方面青少年要面臨升學、就業等激烈的社會競爭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青少年思想活躍,喜歡標新立異。面對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青少年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的影響。
多渠道――全方位施加影響
對於可塑性很強的青少年來說,高雅、健康的人文環境能夠滋潤其心靈,升華人們的精神境界,使青少年心理問題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相反,粗俗、腐朽的環境則使青少年滋生不良的心理傾向,甚至將其引上歧途。因此,要重視良好的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每位家長都應意識到自己不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之師。父母要加強自身學習,多讀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所謂身教勝過言教,父母自身的行為和教育方式改善了,才可能帶來孩子的進步和健康成長。
學校教育佔了青少年的大部分時間。每位教師都應意識到,自己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中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心理素質的發展程度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發展。
教育系統應注重建設一支專業的心理教師隊伍,為青少年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同時開辦心理諮詢室,開通學生傾訴的渠道,方便及時地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現是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但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正確理解自尊,只是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 作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孩子來看待,他們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論據不足;喜歡發表見解,卻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歡懷疑別人,卻又缺乏科學依據。
1、諍友型。交諍友是正確選擇朋友的一個重要方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能有朋友及時指出來以幫助改正,或是打打預防針以防患於未然,這實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2、導師型。在人生道路上,如果能得到導師型朋友的指點和幫助,就能使你少走不少彎路。這種朋友常為困境中的友人指點光明之所在,常為在學業和事業上作最後衝刺的友人送去吶喊和力量。
3、異性型。由於性別上的差異,男女在心理上也存在著迥然不同的特點。一般說來,男性剛強勇敢,女性細心溫柔。因此,異性之間的友誼,常具有同性友誼所不具備的特殊的“文武合璧,相得益彰”的特點。
4、患難型。黃金煉於熔爐,友誼見於患難。患難之交相逢於危難和困苦之中,相助於困難和受挫之時。相同的命運和遭遇鑄造了強有力的友誼鏈接,使友誼牢不可破。
5、娛樂型。許多娛樂活動需要兩人以上才能開展,於是,便產生了娛樂型朋友。健康的娛樂活動能陶冶人的性情,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娛樂型朋友之間同樣能建立真摯的友誼。
心理斷乳期
1、交志同之友。鄭宏說:“同師日朋,同志日友”。因此,志同,乃是交友標準的第一要義。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結成牢不可破的友誼。
2、交德高之友。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意思是,交朋友,是因為朋友的品德高尚才去交他。
3、交知心之友。漢人楊雄的《法言·學行》講:“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意思是,
交朋友而不能真誠相待,以心相見,就是貌合神離的朋友。
4、交可靠之友。要結交那些能夠指出自己過失、患難與共的人,而不要結交那些只知道吃喝玩樂和背叛友誼的人。
5、交強己之友。清人申涵光在其《荊園進語》中講:“凡弈棋與勝己者對,則日進;與不如己者對,則日退。取友之道亦然。”意思是,與棋藝勝過自己的人下棋,就能天天進步;與棋藝不如自己的人下棋,就會日見退步。交友之道也是如此。
6、交學問之友。《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這兩位詩壇泰斗一見如故,情同手足,同游山川,詩詞唱和,對唐詩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此外,諸如“竹林七賢”、“揚州八怪”等,都是學友之明證。
1、不要輕易責備孩子
常常不講方式、場合地批評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評十分尖銳,卻不完全正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漸漸引起孩子內心的憤恨、埋怨,甚至記仇。所以批評孩子前先要弄清緣由,不要亂批評;需要批評時,要注意語氣、場合和方式;批評時要循循善誘,使他心甘情願接受。
2、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對有問題的孩子,可以用啟發、引導的方式,不擺父母的架子。只有自尊自愛的人,才會奮發向上,成為有作為之人。再者,愛頂嘴的孩子很有見識、內涵和智謀,只要正確引導,他們會早日成才的。
3、孩子有理時可以申辯
對頂嘴的孩子,不要謾罵、不要體罰。要在家庭中發揚民主,鼓勵孩子申辯。這可使孩子感覺到無論做什麼,只有“有理”才能站穩腳跟,這對發展孩子個性極為有利。孩子有時可能會狡辯,這時你可正確引導,與孩子充分擺事實、講道理。這是一種鍛煉,可使孩子學會從各種困境和挫折中擺脫出來。
4、允許孩子擁有更多自由
孩子到了學齡時期,不妨適度給他一些空間,教他為自己負責,例如:可以騎腳踏車去同學家,到了先打電話回家報平安等等),等他漸漸長大,才會懂得如何安排更多的自由、接受更大的挑戰。過度的保護或管束只會阻礙他的成長和能力的養成。
5、訂立明確的範圍
如果孩子要求更多的自由,在答應他的同時,要讓他明確地知道自由的範圍。例如:“你可以去朋友家玩,可是我要知道你去誰家,什麼時候網來,還有,到了以後要打電話回家。”這樣,你比較放心,也可以觀察孩子是否負責任,做到你所交待的事情。
6、適當對孩子進行懲罰
如果孩子濫用某項自由,沒有遵守事先的約定,剝奪他的自由和權利一段時間以為懲戒,然後再給他機會,看他是否有所改進。例如:“我事先已經告訴過你,腳踏車不可以騎到大馬路上去。現在罰你這個星期不準騎腳踏車。下個星期再騎的時候不要忘了這個規則喲。”
家長光滿足於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必須了解“心理斷乳期”的實質。心理斷乳期,實質上是青少年們隨著身心的成長發育,逐漸從依賴於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自己判斷、自己解決所面臨的新的問題的時期,這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要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當中,不同的孩子依據轉變程度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狀態,他們非常渴望家長的理解。
根據抽樣調查及和學生交流,發現本校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普遍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於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等,並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以上表現總的來說可以歸類為以下問題。
1、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現在初中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佔到了55%,表現為:
1) 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 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期中、期末等考試中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考前綜合症,像失眠、拉肚子等屢見不鮮。
2、人際關係問題
校園是一個小社會,人際問題僅次於學習問題,佔到30%左右,其中主要有三種關係:
1) 師生之間的問題。本校為寄宿制學校,師生之間是朝夕相處,誤會不可避免,這些摩擦和矛盾解決不好,往往會留下很多隱患。2) 同學之間的問題。初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於寢室或和班級其他同學關係不融洽,甚至關係緊張,很多同學往往會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係,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從而開始戀家,試圖逃課。
3) 親子之間的問題。寄宿制學校學生雖每周只回家一次,但親子矛盾或隔閡也普遍存在,這些矛盾不僅會使子女在成長道路上平添很多煩惱,也使他們的父母也憂心忡忡,影響家庭的和睦團結。
3、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於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複雜的內心活動並存於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誌。初中生在消極情緒控制之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徵兆。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初中生情緒大多豐富而強烈,起伏變化很大,很不穩定,同時開始善於偽裝。
3)與異性交往。出現兩種極端表現,一是不與異性交往,把自己封閉於異性之外,二是過早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影響學習和生活。這個問題也佔到將近15%。
4、挫折適應問題
初中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包括上述的學習方面、人際關係方面等,此外還有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初中生們的反應方式基本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這個問題學生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多渠道——全方位地施加影響。初中生各方面發展都還不成熟,但可塑性很強。高雅、健康的人文環境能夠滋潤其心靈,升華他們的精神境界,使初中生的心理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相反,粗俗、腐朽的環境會使初中生滋生不良的心理傾向,甚至誤入歧途。因此,要重視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進一步建設和諧的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既是指學校內的文化環境,也是學校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創造的“人化自然”。良好的校園環境,不僅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增進知識,有利於師生的身心健康。在營造校園環境時要處處體現優雅和諧,全校師生也要共同參與到創造綠化、美化、凈化的校園中來。
1、學校領導還要持續重視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尤其是它很強的科學性尚未被許多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所了解,還沒有被充分意識到開展這項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學校領導必須持續重視,不能讓心理健康教育流於形式。
2、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必須首先有心理健康的教師。一個樂觀活潑充滿愛心的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必然是樂觀開朗的;相反,一個冷漠尖刻的教師也不可能培養出大度熱情的學生。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為了提高教職工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水平,學校要求全體教職工都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並把能否轉變教育觀念,注重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溝通作為考核教師的一項重要標準。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當然也是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與方法、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學生間的學習交往都成了學生心理發展的主要外部環境。學生中許多心理問題都同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不良行為,不當方式有關。所以,只有每一個教師掌握了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技能,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指導教學,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每一門學科、每一節課堂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才真正得到了體現。
4、在班級管理中結合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師”。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他們的人格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威信的班主任,在學生的心目中總是“可敬可親”的楷模,學生不僅會聽從他的教導,甚至會處處模仿他的舉止和風格。如果教師沒有威信,加上教育方式不當,則會導致學生成績下降,與教師產生隔膜,並在心理上受到各種傷害或嚴重打擊,從而使學生喪失對班級和學校的親和感及歸屬的認同。班級管理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在班主任工作中充分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做到“關心愛護班內每一位學生”、“多與學生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注意誘導”、“多給學生鼓勵和表揚”等。班主任儘力做“民主型”的教師,在組織班級活動和個別教育學生時注意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如“尊重”、“傾聽”、“同感”、“耐心”、“助人自助”等。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會課,試上“心理導向”活動課,以幫助班主任和學生構建一種民主、平等的關係等。
(二)創設一個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巨大而長遠。為了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應該利用好家長學校這個平台,注意讓家長也來親身感受一下學校里的這種育人氛圍。把初一新生的父母雙方請到學校來,請心理輔導專家給他們作心理輔導講座,探討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研究如何看待孩子學習成績;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等,以提高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水平,擴大營造和育人環境的效果。
心理防禦機制
首先我們先談一談遇到心理挫折時我們採用的心理防禦機制。心理挫折,每個人都會碰到,當我們碰到挫折時總是不自覺地採用一定的心理策略竭力維護自我心理平衡,這種不自覺的心理策略就是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步學會用各種態度與方式對心理挫折做出反應。這些反應經過強化和重複,逐漸成為對待心理挫折的一定的習慣表現方式,也即自我心理防禦機制,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時能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自己的煩惱,減輕內心的不安,恢復自己情緒的穩定,維護心理平衡的一種防禦機制。我們常用到的自我心理防禦機制主要分為兩類:
1.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
(1)升華作用。升華是指遇到挫折或打擊時,不悲觀失望,不氣餒,把它變成動力,並升華到干一番事業上來。遇到困難,不但不灰心喪氣,反而把它看成是前進的力量,不幹出成績來誓不罷休。一位有強烈妒忌心理的學生,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但理智又不允許他將這種心理表現出來,於是他可能通過發奮學習來試圖超過對手;一個犯了錯誤的學生,他可以用洗刷自己的污點的方式來創造美好的前途;一個生活上受到過打擊的人,他可以用在事業上的成就來加以補償。孔子遭受厄運卻寫出了《春秋》,司馬遷被人殘害卻創作出《史記》,這些都是升華作用的範例。平時講的“化悲痛為力量”,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升華作用,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
(2)補償作用。補償作用是指,人們因其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企圖用種種方法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挫折感。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補償作用。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身體素質欠佳,不能在運動場上驍勇稱霸,於是在學習上拚命用功,在考場上奪冠摘桂。有的人功課不好,便在社交場合大出風頭。再如,盲人的觸覺和聽覺異常敏銳,自幼瘸腿的人卻心靈手巧等等。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外國小故事,說有一個男孩子,突然以各種方法想表現出他是個男子漢。為什麼呢?原來,他生活在一個充滿女性的家庭里,有6個姐姐,平時他因扭扭捏捏像個小姑娘,被學校里的女同學嘲笑,便企圖以行動表明自己是個真正的男子漢。從而產生了補償心理。補償心理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
(3)幽默作用。當一個人處境困難或陷於尷尬境地時,有時可使用幽默來化險為夷,度過難關,或者通過幽默間接表達潛意識意圖,在無傷大雅的情形中,表達意念,處理問題。我們將這種心理防禦機制稱之為幽默作用。
(4)理智。就是在遇有挫折和心理衝突時,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理智地去分析挫折和心理衝突的性質、原因和發展趨勢,確定自己的態度和處理方法。
(5)宣洩。是指心情煩躁,用理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改用語言宣洩。如,可及時找學校領導、老師或好朋友,盡情傾訴一下自己的苦衷、憤怒和不平,獲取別人的理解和同情,以解脫或減輕自己的煩惱,還可以大叫幾聲,痛哭一場,把自己內心破壞性的能量都釋放出來,再冷靜地處理問題。但要注意場合,時間和尺度。
(6)轉移。是指挫折太大,心理衝突太強,一時難以排解,而採用轉移大腦興奮中心的方法。即在挫折、心理衝突過強時,扔下這些不去理睬,轉移去做自己最喜歡的、最有可能成功的事,以此來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或者脫離現有環境,進入新環境,來達到緩和情緒的目的。
2.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
(1)退行作用。退行作用是指回復到原先幼稚行為的一種心理防衛術。我們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人格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人在長大以後,應付事情的方式會有很大改變,變得比較成熟。比方說,小孩一旦有了排泄的慾望,就會隨地大小便,而成人則會考慮到適當的地點或時間;小孩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痛哭流涕,而成人則會因需要懂得“飲泣吞聲”或“強抑悲痛”,甚至強顏歡笑,即既要考慮到這會是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方式,也要考慮怎樣的反應才好且合適。不過,有時人們在遇到挫折后,會放棄已經達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恢復使用原先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困難,或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就是退行作用或退行現象。
這種退行現象,是在遭受外部壓力和內心衝突不能處理時,藉此退回到幼稚行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種心理防衛法。這種現象各年齡階段均可看到。由於環境的刺激,兒童會放棄已經養成的習慣而恢復到更小時候的水平。例如有一5歲孩童,本來已經學會了自行大小便。後來突然開始尿褲子、尿床。為此,他母親煩惱異常。經過仔細分析,才了解到這家人近添了一個嬰兒,母親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無暇顧及“不惹麻煩”、“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乖哥哥”。這個男孩子發覺不能像從前一樣獲得父母新的照顧,乃改為退行。
事實上,人一生中,難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時代的表現以重溫舊夢獲取滿足的時候,只要無傷大雅,均可用退行作用來進行心理調節。比如,父親與孩子捉迷藏,像個小孩子似的爬在地上玩。這種短時間、暫時性的退行現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極其需要的。可是假如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常常退行,使用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應付困難,或利用自己的退行來獲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顧,以避免面對現實問題或痛苦,就成了心理問題了。因為退行作用畢竟是一種逃避行為而不是面對困難解決問題,況且不成熟的行為幾乎無法避免地把困難加重得愈發不可收拾。假如一個學生在小時候,遇到困難時,常發生頭痛、肚子痛、手腳麻木等現象,且一頭痛就可不去上學,肚子一痛就不去考試,手腳一麻父母就會特別照顧。到長大以後,遇到不能應付的困難時,就易退行,採用同樣的方法處理,“產生”頭痛、肚子痛等現象,以此逃避現實的困難,這就有問題了。
(2)幻想作用。幻想作用是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無法自理而利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從現實中脫離開或存在於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與希望任意想象來如何處理其心理上的困難,以得到內心的滿足。它是一種與退行作用十分相似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可以說是一種部分的、且為思維上的退行現象。例如,一個在現實中備受欺凌的女孩,她可以想象自己有一天會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幫助她脫離苦境帶來幸福……,這是西方童話中的“灰姑娘幻想”。如果一個男孩子處處受大人限制時,往往會沉浸在“孫悟空式”的白日夢中,認為自己如果有七十二變的能耐,那就好了。對能力弱小的小孩子說來,以幻想方式自理其心理問題,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一個中學生仍然常常採用這種方式應付實際問題,就是毛病了。特別當他將現實與幻想混為一談時,就淪為病態了。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當一個人感覺到他的自由被剝奪時而喚起的一種企圖恢復自由感的動機狀態,以對抗任何一種外部控制措施為表現形式。越是意識到有外部威脅的存在,逆反心理也越強烈。用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你要我向東而我偏要向西”。我想這一點同學們肯定有同感的。平常所說的“變本加厲”也是屬於逆反心理。處於初中階段的中學生朋友這種心理防禦機制是比較常見的。
(4)合理化作用。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飾作用,是指個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所要追求的目標,以及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規範時,用有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將面臨的窘迫處境加以文飾,以隱瞞自己的真實動機或願望,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合理化作用是人們運用得最多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其實質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證明行動的正確性,掩飾個人的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這裡面存在兩種心理,一是“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也就是說認為自己得不到或沒有的東西就是不好的現象;二是與此恰恰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稱之為“甜檸檬”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不說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好,卻百般強調凡是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檸檬,就認為檸檬是甜的,這樣也可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痛苦。我們通常說的,“傻人有傻福”、“破財消災”都是指的這種心理。考試不及格的學生,可能會說這是由於題目出得不合適,或者埋怨老師不公正,而不是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或者自己沒有細心做題。在校運動會上失敗的學生,可能會說,“重在參與”,或者懷疑別人作弊。有位學生買了一輛自行車,與其他同學買的車一比較,發現自己的車價錢又貴,式樣又老,十分後悔,但總說自己的車好,“一分價錢一分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