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苞草
石蒜科芒苞草屬植物
芒苞草(學名:Acanthochlamys bracteata P. C. Kao)是石蒜科,芒苞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達5厘米,密叢生。根狀莖堅硬,葉片近直立,鞘披針形,淺棕色,聚傘花序縮短成頭狀,外形近掃帚狀,花紅色或紫紅色;苞片宿存,鞘近革質,淺棕色,花外輪裂片卵形,花藥長圓形,不等大,子房長圓形,蒴果頂端海綿質且呈白色,種子兩端近渾圓或鈍。6月開花,8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四川西部(馬爾康、乾寧、稻城、鄉城)。生於草地上或開曠灌叢中,海拔2700-3500米。
芒徠苞草是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芒苞草
葉近直立,長2.5-7厘米,寬約0.3毫米,腹背面均具一縱溝,腹面溝明顯較寬而深,中心有2個維管束,老葉則多少中空;鞘披針形,淺棕色,長6-13毫米,寬1-3毫米,老時常破裂。
花莖長2-5.5厘米;聚傘花序縮短成頭狀,外形近掃帚狀,長8-10毫米,上部寬5-8毫米;花紅色或紫紅色;苞片宿存,在花序基部的2枚長8-10毫米,具近革質的淺棕色的鞘,鞘約佔苞片全長的1/3;其餘的苞片稍短,每花約有8-18枚,具膜質的白色的鞘,鞘約佔苞片全長的3/5-4/5;花被長3.5-6.5毫米,寬約2毫米;外輪裂片卵形,長1.5-3毫米,頂端鈍或急尖,具3脈;內輪裂片卵形,較小,長1.2-2.2毫米,略比外輪的狹;花藥長圓形,不等大,外輪的位於下方,長0.8-1毫米,內輪的較小,長0.4-0.6毫米;子房長圓形,長1.3-2毫米,寬約1毫米;花柱長2-3毫米,下半部常略粗,有時基部在花后增大而呈白色;柱頭裂片長約0.3毫米。蒴果長約7毫米,寬約 3毫米,頂端海綿質且呈白色,喙長約1毫米;種子長約0.8毫米,寬約0.5毫米,兩端近渾圓或鈍。花期6月,果期8月。
生於草地上或開曠灌叢中,海拔2700-3500米。
徠分佈於中國四川西部(馬爾康、乾寧、稻城、鄉城)。模式標本采自乾寧。
芒苞草 - 標本
現已被分子生物學所證實。得到了國內外植物學家們的承認,其文獻廣泛被引證。芒苞草科已寫入國際植物分類學高水平專著《維管植物科屬》中。芒苞草科是在編寫《四川植物志》過程中,在橫斷山發現的新植物物種。這是一種形態特殊的單子葉小型草本植物,以它為基礎建立了一個新的單屬單種亞科——芒苞草亞科。其分佈也局限於四川西部和西藏東南部的狹小地區。
單子葉植物新科的發現在中國種子植物區系研究中尚屬罕見。本項目先後完成了芒苞草的形態分類學、解剖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以及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獲得了芒苞草科在以上各學科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文章不僅被國外著名只讀光碟(CD-ROM)資料庫BA,生物文摘(美國)全部摘錄收藏,而且還被國際農業情報三大體系之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屬的AGRIS情報體系所編輯、在羅馬出版的英文期刊《Agrindex.》上刊出。此後英國、德國、日本、巴西等國植物學家要求合作開展有關細胞、分植生物、植物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世界著名系統學家Klaus Kubitzki要求將芒苞草科收入他主編的《世界維管植物科屬》(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中。
花粉具遠極單槽,左右對稱,異極,橢圓體形。大小為(13.1-)15.2 (-17.4)×(19.1- )22.1(-24.4)×(13.9-)18.4(-20)微米(極軸×長赤道軸×短赤道軸)。槽長而狹,邊緣微不平。外壁厚度約1.5微米,分層不清楚(LM),皺塊狀紋飾。
【瀕危等級】: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易危 VU B2ac(i, ii)
序號 | 標題 | 卷冊 | 作者 | 年份 | 頁碼 | 數據源 |
1 | 四川植物志,v9 | 291 | BHL中國 | |||
2 | 中國植物志,v16(1) | 40 | BHL中國 | |||
3 | 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 v.92 (2005) | 2005 | 276 | BHL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