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蟻蠶的結果 展開

蟻蠶

鱗翅目蠶蛾科動物

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時,身體的顏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極細小,且多細毛,樣子有點像螞蟻,所以叫蟻蠶。蟻蠶長約2毫米,體寬約0.5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后,經過2~3小時就會進食桑葉。

簡要介紹


家蠶剛孵化時形如螞蟻,故稱蟻蠶。

養殖方法


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蠶寶寶—蠶繭—蠶蛾,共四十多天的時間。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蟻蠶出殼后約40分鐘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餵養過程了。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成白色,一段時間后它便開始蛻皮。蛻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蛻皮后,就是二齡幼蟲,它蛻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蛻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蟻蠶收法


感光3-4小時后,春蠶在上午9時,夏秋蠶在早上7-8時即可收蟻。收蟻的方法:用桑樹第一展開葉切成0.5厘米小方塊,用葉量為蟻量的5倍左右,撒在墊有塑料薄膜的簸箕上,一手拿蠶種紙,一手拿蠶筷,均勻拍打蠶種紙背,使蟻蠶掉落簸箕上,然後用鵝毛刮蟻蠶,整理成圓形即可。

變色原因


正常蟻蠶體色為黑色,伴性赤蟻突變純合型具有巧克力色的體色,且在胚胎後期具有溫敏致死效應。
經典遺傳學研究表明,該突變位點位於家蠶的性染色體Z上,與性別連鎖,不但可以利用該突變色區分雌雄個體,而且因為溫度敏感致死,成為調控家蠶性別的重要靶標基因。
蟻蠶
蟻蠶
科研人員經過努力,最終確定了該突變為家蠶酪氨酸羥化酶基因調控區域突變所致:在伴性赤蟻突變及等位致死突變中,兩個不同類型的轉座子分別通過重組替換和插入方式破壞該基因的轉錄調控序列,導致家蠶酪氨酸羥化酶基因的表達量急劇減少。
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家蠶基因組的研究結果表明,酪氨酸羥化酶的表達量減少是伴性赤蟻突變幼蟲形成巧克力色表皮的直接原因;同時,該基因的表達量過少還將導致伴性赤蟻致死突變品種不能孵化。
研究者認為,黑色素與其他色素一起構成了昆蟲,特別是蝴蝶豐富的斑紋和體色。事實上,昆蟲斑紋和體色隨季節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很普遍的自然現象。
有趣的是,昆蟲的斑斕的色彩,不僅僅是擬態、尋偶和適應環境等的需要。家蠶伴性赤蟻突變機製表明,色素代謝的紊亂,對昆蟲往往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