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摩擦表面再生技術研究所

清華大學摩擦表面再生技術研究所

摩聖技術自90年代末引入中國以來,已在汽車、石油、鐵路、鋼鐵、電力、機械、軍工等各個工業部門進行了廣泛應用試驗,獲得了顯著的節能節材與環保效果,受到各級政府和各工業部門的普遍歡迎。

基本簡介


為了加速摩聖技術的國產化和推廣應用的進程,北京埃勒維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於2002年8月在清華大學成立了跨學科的綜合試驗研究基地,即:摩擦表面再生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摩擦表面再生技術研究所利用清華大學的科研優勢,由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牽頭,組織汽車工程系、機械工程系、化學系等有關係所,從事與摩聖技術發展有關的材料、摩擦學、化學、汽車等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該研究所是摩聖技術及其產品應用工藝的試驗基地,也是摩聖技術作用機理及其產業化發展的科研中心。
所 長: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康飛宇教授
副所長: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顧家琳教授
副所長: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劉家浚教授
該研究所目前設有四個研究室,分別是:材料研究室(顧家琳教授負責)、模擬試驗研究室(孔憲清教授負責)、摩擦學研究室(劉家浚教授負責)、摩擦化學研究室(曹立禮教授負責)。

研究所專家


劉家浚

劉家浚,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32年生於北京。
195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55-1959年赴前蘇聯留學,1959年獲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學院博士學位。1984-1985赴美國密執安大學訪問進修,長期從事材料的摩擦磨損、固體潤滑、及塗層研究,共發表學術論文120篇及專著4部。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磨料磨損及表面技術專業委員會主席。1979-1986年擔任金屬學教研室主任。1987-1997年擔任摩擦學研究所副所長。現任清華大學摩擦表面再生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兼職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副主任,耐磨表面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 摩擦學學報副主編,中國表面工程雜誌副主編,清華大學學報編委。
劉家浚教授的學術研究領域為摩擦學材料及表面工程,涉及材料摩擦磨損機理,陶瓷材料高分子複合材料的摩擦學性能,固體潤滑塗層的設計與應用,各種表面工程技術的摩擦學設計與應用,摩擦表面再生技術的機理與應用等。2003年——2004年單獨或合作完成了《摩聖產品化學組成分析報告——壓縮機專用凝膠的透射電鏡分析》《摩聖效果在球-棒型接觸疲勞試驗機上的測試與金屬陶瓷層的投射電鏡分析》《GWL-1000型摩擦磨損試驗機的研製及摩聖效果的測試》《勝利油田缸套表面的拉曼普分析》等論文。
研究成果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其中50餘篇被SCI收錄。出版專著4本。獲國家等論文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獲專利3項。

孔憲清

孔憲清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 長期以來主要精力用於內燃機產品設計方向,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作為成果主要是: (a)490QA2及其擴缸變型495QA2產品設計圖紙一套,孔教授是第一完成者。 (b)495QC直噴式柴油機產品設計圖紙一套,孔教授是第一完成者。 (2)教材“汽車發動機設計”第二冊(陸際清主編)本人執筆寫了其中的第十章活塞組件和第十三章軸承,共十一萬字。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3)“機械工程師手冊”第十四篇“熱工設備與機械”中的“4.內燃機”一章是由孔教授執筆編寫的,共2.4萬字,機械工業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從2001年1月開始接觸摩聖技術,四年多來參加了大量的摩聖技術應用實踐,如,2003年完成了《摩擦磨損試驗機設計及改進工作》。這一切實際上是其一生所從事的內燃機及其抗磨損研究等工作的延續。在參加了“摩聖”應用的第一次實踐之後,他曾說過:“我親自參加了在一汽集團第二發動機廠的應用試驗,看到了使我難以置信又不能不信的試驗結果。摩聖技術提供了一種最簡便、最可靠的形成金屬陶瓷層的辦法;它獨特的原位生成金屬陶瓷技術,既解決了抗磨耐磨問題,也解決了金屬陶瓷層與金屬基體的結合力問題。其偉大作用,可能會帶來機械設計方面的革命。”經過了四年多的大量應用實踐之後,他更加堅信當初的認識和評價是正確的,實事求是的。對摩聖技術的應用前景始終充滿信心。

曹立禮

曹立禮,教授,博士生導師,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摩擦化學分室主任。
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研究領域有半導體表面、功能材料表面、催化表面、機械摩擦表面和納米薄膜等。現任“真空科學與技術”雜誌編委,95年開始擔任ISO/TC201中國分委員會副主任,98年開始作為中國專家參與國際ISO-TC-201學術活動。已經指導了9名碩士生,5名博士生和1名博士后,近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近百篇論文。2003年完成摩聖研究論文《“摩聖”試樣分析研究小結》。

陳華輝

陳華輝,教授、博士生導師,197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金屬材料專業,1983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獲碩士學位,1992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獲博士學位。1994-1995年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與冶金系訪問學者。現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機電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中國金屬學會耐磨材料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材料表面耐磨抗蝕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耐蝕抗磨複合材料、表面強化技術及塗層材料、微-納米材料、材料摩擦磨損與系統工程。
主持並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英國皇家學會合作項目、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留學回國人員基金項目、煤炭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橫向項目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曾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和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參加國際會議,並宣讀研究論文,在國際和國內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主編和合作出版專著4部。2004年與周鳳穎合作完成摩聖研究論文《加入懸浮劑后摩聖產品的性能測試以及缸套等實際零件的表面分析》

李國祿

李國祿,教授,博士。1988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河北工業大學並在天津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留在河北工業大學任教。1995年到清華大學讀博士,並於1999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返校工作。現為材料成形系副主任。主要講授本科生“材料成形基礎B(鑄件形成理論部分)”、“模具設計”,研究生的“材料磨損原理與表面技術”、“材料加工技術前沿”等課程。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議專家庫成員,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局項目評審專家庫成員,河北省鑄造學會副秘書長。2003年完成摩聖研究論文《摩聖產品化學組成分析報告——壓縮機專用凝膠的投射電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