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醫學原理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圖書

系統論是20世紀為分析和解決複雜問題而誕生的哲學分支,它在很多領域取得了成功。醫學以科學為基礎,但眾所周知,科學不能推導出倫理,科學主義指導下的醫學倫理必然導致混亂。疾病診療過程中需要考慮個體差異性和患者主觀需求,從這個角度看,醫學還有人文屬性,與藝術有共通之處,但單純人文藝術思想指導下的醫學難以在技術上獲得進步。系統醫學,是將系統論用於醫學領域。

內容簡介


什麼是“系統醫學”
對生命的認識本是從治療開始的,新的生命哲學也將隨系統醫學的出現而誕生。經濟學是最早運用自耦合分析的科學。令人驚異的是,研究市場機制中各種穩態的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居然沒有運用到生命有機體中。
縱觀今天醫學所面臨的挑戰,無論是疾病譜的轉變,還是越來越多的過度干預帶來的問題,以及基因缺陷和疾病之間關係的複雜性,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基本觀點,這就是十九世紀形成並延續至今的對疾病發生的因果解釋。如果疾病真的是一個或數個原因所致,那麼把注意力集中在尋找病因並通過干預除去病因當然不會有錯;但如果不是這樣,那一切都不同了。換言之,今天已有充分理由讓我們懷疑,治療疾病可能在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尋找病因並將其除去的過程。
基於系統醫學的病理和治療原理可以提出獨特的治療方法,它和今日以因果分析為基礎的“去除病因”治療不同,亦和針對基於概率論的“循證醫學”不同,存在著獨特的以系統調節藝術為特色的治療原則和相應的醫療倫理。本書的主旨即是展開上述構想,為建立系統醫學提供基礎。

作品目錄


第1章 導論:什麼是“系統醫學”
1.1 21世紀醫學面臨的挑戰1.2 從系統生物學到系統醫學1.3 系統論起源的生理學基礎1.4 生理學和病理學之間的邏輯斷裂1.5 尋找橋樑:從結構穩定性開始
第2章 自耦合分析和結構穩定性
2.1從血壓調節的實例講起2.2 在正常狀態(原點)附近的調節機制2.3 調節機制的結構穩定性2.4 線性近似下內穩態的移動
第3章 系統醫學的基本公理
3.1 作為“整體”的子系統3.2 內穩機制:“生理函數”的自耦合3.3 疾病:內穩機制受擾動和內穩態的移動3.4 個體化的疾病和普遍疾病3.5 系統醫學的基本公式
3.6 偏離正常的兩種類型3.7 康復和疾病惡化的系統醫學表述
第4章 生理穩定和康復的“系統醫學”分析
4.1 自由的調節4.2 蛛網模型4.3 受約束的調節4.4 兩種調節模式:對生理穩態的分類4.5 “調節機制減弱”規定的疾病
4.6 康復和受約束的調節
第5章 為什麼治療是可能的
5.1 作為“干預內穩態偏離”的治療5.2 病因樹的結構5.3 內穩態的互相隔離5.4 “目標差”調節(負反饋)的功能5.5 從平衡點到“調節點”
5.6 “平台”的移動5.7 病因分析和治療5.8 康復機制是治療有效的前提
第6章“整體自洽”的治療原理
6.1 精準醫學:普遍疾病的治療6.2 個別性疾病:治療負反饋不可化約6.3 治療對患者“自耦合系統整體”的從屬性質6.4 基本原則:保持人體內穩態完全集最大不變性6.5 干預的基本單位和順序
6.6 案例之一:輸液6.7 案例之二:腫瘤摘除和自耦合系統的結構穩定性6.8 治療負反饋的“整體自洽”
第7章 面對“複雜性”和與病共存
7.1 複雜疾病的類型7.2 獲得信息和干預的良性互動7.3 恢復有效隔離:頑固疾病的治療7.4 調節的藝術:與病共存7.5 維持、等待和希望:危重患者的醫學
第8章 醫生:科學精神和人文價值的承擔者
8.1 醫學在人類“思想”和“行動”中的定位8.2 科學和人文相交:個體生命的“知識”8.3 界於認知、藝術和道德之間8.4 系統醫學“三戒”8.5 治療的多元性:針灸、中醫及其他
8.6 醫生和患者角色想象中的互換:“大醫精誠”8.7 熱愛生命:醫學的意義世界後記

作者簡介


金觀濤
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台灣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名譽研究員。
凌鋒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首席專家、教授。專長領域:腦和脊髓血管病等。
鮑遇海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專長領域:腦腫瘤、腦血管病等。
金觀源
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特聘專家暨美國中心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名譽教授。專長領域:針灸、生理學、時間醫學、系統醫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