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波

中國古文字學家

(1911~1972),字銘思,河南光州(今潢川)人。著名學者,古文字學家,甲骨文專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教育家,詩人。

人物生平


早年畢業於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和北平燕京大學國文專修科。1934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研究院研究生,獲史學碩士學位。曾任中國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師、1942年任北平師範大學秘書長。歷任北平私立中國大學東北大學、國學書院、瀋陽長白山師範大學、昆明五華學院等校教授,以及雲南大學教授和文史系主任。1951年調任重慶北碚西南師範學院圖博科教授。1955年調往河南開封第一師範學院(1956年改名為開封師範學院)任三級教授
講授課程包括:古器物學、中國書史學、中國通史、古文字學、中國文化史、考古學、目錄學。
孫海波1957被劃為右派,1980年獲改正。

主要成就


早在中學時期,孫海波就對古文字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即以甲骨文字學為主要研究方向,一生樂此不疲。生前曾將所藏考古、甲骨、金文、歷史等類書籍1700餘冊,字畫24幅,文物圖片416張,甲骨文殘片、古錢等107件,全部捐獻給河南省歷史研究所。孫海波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甲骨文研究中寫出數以百篇計的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以及《甲骨文編》、《古文聲系》、《中國文字學》等專著。還寫了許多甲骨學方面的書評,如《評殷墟書契續編校記》、《評甲骨地名通檢》、《評金璋所藏甲骨卜辭》等。在先秦史和甲骨文的教學科研方面長期與該系另一位著名教授朱芳囿先生居於全國領先地位,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曾對他的教學科研水平做出了很高評價。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商承祚也稱他的《甲骨文編》一書“其釋字既謹嚴,而於商代用字之例,尤為易檢,其有功於學人非淺鮮也”。

出版著作


《古文聲系》(北平來薰閣書店出版,1933年)、《甲骨文編》(北京哈佛燕京學社出版,1934年)、《續殷文存》(北平來薰閣書店出版,1935年)、《新鄭彝器》、《濬縣彝器》(均由河南通志館出版,1936年)、《三字石經集錦》(考古學社出版,1936年)、《甲骨文錄》(河南通志館出版,1937年)、《誠齋殷墟文字》(北平修文堂出版,1938年)、《河南吉金圖謄稿》(考古學出版社,1940年)

學誼交往


孫海波先生題詩手跡
孫海波先生題詩手跡
孫海波教授在重慶北碚西南師範學院任教授時與吳宓、凌道新等學者交往密切,1954年參加了吳宓、凌道新等學者為歡迎周汝昌先生舉行的小型《紅樓夢》學術研究會,即學界稱之為的“紅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