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山

河南省洛陽市的景點

伊闕山又稱龍門山,或曰鐘山,在洛陽南面,海拔263米。西起熊耳,東連嵩山,其中伊闕系天然門戶,為洛陽南面的險要關隘。我國三大藝術寶庫之一的龍門石窟十萬尊佛雕,就布列於伊闕兩側的懸崖峭壁之上,琳琅滿目,是中外聞名的旅遊勝地。

相關信息


伊闕山
伊闕山
伊闕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西山又名龍門山,古稱伊闕,故又稱伊闕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至清末1000餘年間不斷營造,尤以北魏和唐代為盛。大小窟龕分佈於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的崖壁上。現存窟龕約2100餘個,佛塔40餘座,題記碑碣3860種,造像10萬餘尊。龍門石窟中唐窟數量最多,約佔2/3,典型洞窟有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等;北魏次之,約佔1/3,典型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萬佛洞等。洞窟造像多為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也有世俗供養人和佛傳、本生故事。奉先寺摩崖像龕鑿有11尊雕像,主佛盧舍那佛高達17米;萬佛洞南北兩壁滿雕石像達1.5萬尊,均屬唐代造像傑作。碑刻題記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著名者如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書法之作。

主要景點


伊闕山
伊闕山
伊闕山風景秀麗,富有特色,最重要的景點是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
伊闕山
伊闕山
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3600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遊覽時間


伊闕山
伊闕山
伊闕山位於洛陽,洛陽處於北溫帶,屬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年均氣14.86℃,年均降水量578.2毫米。游伊闕山的最佳季節無疑是秋天,“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氣爽,登山賞菊。4月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鬥豔的奇麗景象。

民俗活動


伊闕山
伊闕山
若在4月15日至5月8日遊覽伊闕山,會適逢牡丹花會。牡丹是洛陽的市花,洛陽曆來都有舉辦牡丹花會的習俗。花會的主要場所有市內的王城公園西苑公園牡丹公園等。洛陽種植牡丹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到了宋代,洛陽牡丹已經有了90多個品種。為了讓天下百姓都能一睹號稱“國色天香”的洛陽牡丹的風采,當時的洛陽太守組織了“萬花會”。花會期間,人頭攢動,滿城皆花。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決定以牡丹花為市花,並確定每年牡丹盛開的4月15日至5月8日舉辦“牡丹花會”,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鮮花資源,既可以豐富群眾的業餘生活,又能加強洛陽與中外的經濟技術文化交流,可謂一舉兩得。

相臨景點


白雲山白馬寺龍門石窟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廣化寺青要山白園漢魏故城杜康仙庄北齊平等寺造像碑藏梅寺抱犢寨程顥程頤墓范仲淹墓都城博物館杜甫墓二里頭遺址瀍河皇覺寺谷水福昌閣高龍中嶽廟門票關林古墓博物館雞冠洞觀音寺漢光武陵花果山風穴寺民俗博物館金谷春晴老君山靈山寺靈台遺址龍門山色呂祖庵王城公園洛河洛浦秋風邙山古唐寺山陝會館平泉朝游千唐志齋上清宮升仙太子碑石窟寺八關都邑天津曉月萬安山澗河耀店寨西沃石窟賓陽洞西周鑄銅作坊遺址西晉辟雍碑伊闕山玄奘故里通天峽洛陽周王天子駕六博物館大萬伍佛洞嵩縣龍池曼自然保護區周山奉先寺蓮花洞看經寺龍門二十品潛溪寺藥方洞萬佛洞少林寺王鐸故居玄奘紀念館八路軍駐洛辦事處顏真卿墓王鐸書法館龍馬負圖寺寨溝風景區孟津黃河濕地黃河小浪底洛陽博物館重渡溝自然風景區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恭陵邙山陵墓群偃師商城博物館萬山湖風景區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