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街道

寧波市北侖區下轄街道

霞浦街道位於寧波市北侖區港畔,與舟山群島隔海相望,距穿山半島3公里,距寧波市區32公里,是北侖開發開放的前沿地帶。街道內交通便捷,新老329國道線、駱霞線穿街道而過。霞浦古時稱“下浦張”,街道人口最多的是張姓。街道總面積26.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81畝。目前,街道有23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位於書院村水斗8號。

2021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北侖區分街道的常住人口數據,常住人口為55471人。

歷史沿革


以駐地得名。古時稱“下浦張”,人口最多的是張姓。現轄區北宋熙寧九年前屬鄞縣泰邱鄉,熙寧十年(1077)改屬定海縣(后縣名改稱鎮海)泰邱鄉,1936年稱九峰、下洋、霞浦3鄉,1945年析為九峰、泰浦、泰東、霞浦、下洋、5鄉,1950年6月稱九峰鄉、下洋鄉、大胡鄉和霞浦鎮,1956年5月合稱霞浦鄉,1958年10月屬柴橋公社,1961年8月原下洋鄉下史村劃歸新碶公社。
1961年10月稱霞浦公社,1983年改稱霞浦鄉,1988年8月復為霞浦鎮。1996年,面積34.2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河東、河西、霞南、霞西、寶山、寶前、勝利、林大、礁碶、董王、鎮東、方戴、朱塘、通山、書院、陳華、水俞、山前、下張、蔣吳、上傅、戴家、楊木23個行政村。
2003年7月改稱霞浦街道。2006年,面積33.1平方千米,人口約2.4萬人,轄新浦、鳳凰、黃鸝3個社區和河東、霞西、寶前、寶山、勝利、下張、霞南、楊木、河西、鎮東、董王、礁碶、林大、朱塘、方戴、書院、陳華、山前、蔣吳、戴家、水俞、上傅22個行政村。辦事處暫駐書院村水斗8號。
Xiápǔ]北侖區轄街道。位於區境中部。東、南與柴橋街道毗鄰,西與大碶街道新碶街道相接,北瀕北侖港,與金塘島、大榭島隔海相望。面積33.1平方千米,人口2.63萬人(2010年)。轄4個社區、17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水院村水斗8號,距寧波32千米、新碶5千米。屬大碶-柴橋平原,南靠山,北臨海,地勢南高北低。329國道、駱霞公路在此交會,與杭甬高速公路、通途公路相貫通。
霞浦街道
霞浦街道

人口民族


2021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北侖區分街道的常住人口數據,常住人口為55471人。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勇敢、智慧的霞浦人民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帶領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初步形成了農業為基礎、工業為支柱、開發建設為先導、精神文明建設為動力、黨建為保證的格局,街道的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2008年工業增加值72670萬元,農業增加值2678萬元,三產增加值2922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0554元,財政收入5100萬元。
霞浦有利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諸多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辦企業,寶新不鏽鋼有限公司、台塑台化集團、吉利汽車製造集團、寧波鋼鐵有限公司等大項目紛紛落戶霞浦。街道現有500萬以上規模企業75家,初步形成了以石化、冶金、機械、汽配、服裝為主的產品體系。
為加快經濟發展,積極培植稅源,霞浦街道相繼開發總用地面積1414畝的一~四期工業小區、精細化工園區和國際物流園區。最早開發的一期、二期工業小區用地面積290畝,東臨廟河江支河,西臨關毛陣河,南臨新329國道,北臨老329國道,已落戶企業37家;南面地塊(三期、四期及大碶安置地塊)總面積1124畝,東臨浦堤路,西臨廟河江支河,南臨規劃中穿山疏港高速,北靠盛霞路,落戶企業120家。整個工業小區總共已落戶企業157家。精細化工園區東臨廟河江路,西臨大運河路,南臨雲台山路,北臨新329國道,總用地面積1300畝。至2008年底,已落戶企業45家。國際物流園區東臨廟河江,西臨大運河路,南臨沿山截洪溝,北臨雲台山路,總用地面積1855.5畝。至2008年底,已引進企業4家,分別是普洛斯物流、中外運、嘉明倉儲,寧鋼堆場。
為充分挖掘和整合本地資源,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霞浦街道將一~四期工業小區、精細化工園區、國際物流園區三區整合,於2009年5月21日成立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國際物流園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現代國際物流園區東至臨港一路南延段、西至工業與生活分界線的規劃道路、南至穿山疏港高速、北至新329國道,總規劃用地面積6.3平方公里,以蘆江河為界分為兩期建設。
農業生產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重點,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以花卉、蔬菜種植為主的農業產業化建設。2008年茶園面積750畝,茶葉總產量53850噸;果園面積924公頃,水果總產量353.5噸;花卉園藝銷售額1333萬元。
一直以來,霞浦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善於搶抓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思路,2008年提出了“服務、提升、接軌”的重大發展戰略,努力將霞浦發展成為北侖區乃至寧波市發展前景最廣,臨港大產業最集聚,城市化進程最快,創業環境最優,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區域之一。

社會


街道活動

4月8日晚,霞浦會堂前人聲鼎沸,燈光格外耀眼。由霞浦街道文化站和新浦社區共同主辦的首屆“阿拉來唱歌”露天卡拉OK秀活動在這裡如火如荼得進行著。
本次活動採取現場報名制,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想唱你敢唱,就可以上台盡情放聲歌唱,對於踴躍參加的觀眾還可獲得一份小小的紀念品。活動現場人潮湧動,前來報名的觀眾絡繹不絕,有年輕的小伙、時尚的大媽、還有杠杠的充滿喜感的東北哥們。大街小巷裡忙碌一天的人們聞聲而來,整個霞浦街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里。
“阿拉來唱歌”露天卡拉OK秀是由霞浦文化站和新浦社區、陳華浦社區、鳳凰社區、黃鸝社區共同主辦的一項群眾性文化活動,分別在上述四個社區設立海享舞台,將陸續在每個周末晚上推出露天卡拉OK秀,多點聯動,真正做到“人人建設文化、人人參與文化,人人享受文化”。霞浦文化站在今年的群眾性文體工作中創新思路,把文化舞台搬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代表人物


歷史名人

張石川(1890~1953)
張石川,原名偉通,字蝕川,霞浦人。16歲任職上海華洋公司,入英文夜校苦讀,后擔任美化洋行廣告部買辦。1913年受美商聘請為亞細亞影戲公司顧問,主持拍片事務。與鄭正秋合組新民公司,承包亞細亞公司編、導、演、拍全部工作,執導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16年辦幻仙影片公司,改編導演第一部喜劇片《擲果緣》,拍攝揭露鴉片毒害的《黑籍冤魂》,終以資金不濟而停業。1922年3月再與鄭等組織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附設戲劇學校,經營15年,從租借攝影棚開始,發展至擁有兩個製片廠、兩個有聲攝影場,成為當時資格最老、人才輩出、揚名東南亞的影片公司。石川主張拍片應“處處唯興趣是尚”,所以早期拍攝了四部打鬧片。因這些影片不受觀眾歡迎,轉而同意鄭正秋拍攝“正劇長片”主張。1923年底拍攝《孤兒救母記》。該片取材、服裝及布景都有較濃烈民族氣息,擺脫當時影片歐化通病。1924~1928年,張、鄭連續合作編導《玉梨魂》、《盲孤女》等20餘部影片。石川為中國武打片創始人,被稱為“功夫片之父”,喜好拍攝愛情、香艷故事片。1930年,導演以蠟盤配音的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以後連續拍攝18集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
1931年後全民抗日怒潮漸高,背離時代要求影片已不為群眾歡迎。次年,夏衍鄭伯奇阿英等左翼文藝工作者參加明星公司,擔任編劇顧問,創作改編《狂流》、《春蠶》等多部進步影片,石川導演《戰地歷險記》等片。不久,國民黨政府加緊文化“圍剿”,石川一度動搖製片方針。1936年後,全國抗日民主運動進一步高漲,“明星”再次與黨的電影工作者合作,恢復編劇委員會,提出“為時代服務”製片方針,拍攝《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一批電影史上璀璨珍品。上海淪陷時,日軍佔據明星總廠,石川加入國華影片公司,曾拍攝不少粗製濫造影片。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擔任汪偽“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分廠廠長兼導演。抗戰勝利后,退齣電影圈。
石川一生拍過長短故事片近150部,是中國電影事業開拓者。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電影藝術,形成細膩的導演風格。攝影場上,若有演員注意力不集中,則聲色俱厲,嚴格要求反覆練習直至滿意。向演員說戲,善於啟發演員進入角色,常說得他們或眼淚直流,或捧腹大笑。又重視發現和任用新人,使30年代不少影星得以成長、發展。
童葵軒(1896~1987)
童葵軒,字映榴,霞浦林大村人。幼年勤奮好學,初就讀於浙江省立第四中學,后入南京高等師範攻讀機械專業。與同鄉張季言同窗,常以實業救國、科學救國互勉。1919年高師畢業,留校任系實習工場主任,繼改任教職,先後任東南大學、台灣中央大學、吳淞水產學院助教、教授。
1925年與弟信搐創辦恆新貿易公司。1935年起增建機器製造廠,研製成功二號萬能銑床。解放后該廠擴建為上海第四機床廠和上海重型機床廠。抗戰勝利后,葵軒與周仁恩等創辦華興打撈公司,打撈戰後沉船。上海解放初期,曾成功地主持設計打撈火車渡輪“南京號”等多艘沉船,受到中央主管部門嘉獎。1951年參與組建中國人民打撈公司,並將華興公司併入,任技術顧問和副主任工程師,復任擴建後上海海難救助打撈局高級工程師。50~60年代中期,多次指揮大型打撈工程,深入船隊,研究採用“壓氣抽水”新方法,大膽設計試用打撈浮筒進行斷船整撈技術,首次成功撈起嚴重影響長江口航道的“捷喜號”貨輪,為我國打撈事業利用浮筒斷船整撈技術作出開拓性貢獻。
1965年退休后,仍關心救助打撈事業,編寫打撈工程技術講義資料。83歲時被聘為交通部石油部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技術顧問,參加海科院籌建,參予制定海科院技術發展方向,關心飽和潛水技術發展,直接指導海科院承建第一條廈門至鼓浪嶼海底輸水管道鋪設工程,以耄耋高齡為打撈“阿波丸”沉船出謀獻策。1986年被市科協推薦為著名專家、學者之一。葵軒關心故鄉教育事業,曾在二十世紀30年代與弟信搐等協力遷建興辦鼉山小學。
胡宗南(1896~1962)
胡宗南,原名廣德,譜名端德,字琴齋,又字壽山,號悅心,霞浦街道朱塘村堂樓胡家人。3歲時其父胡際春被任為孝豐縣(今屬安吉縣)收糧主事,全家遷至孝豐縣城西鶴鹿溪村居住。
1916年湖州中學畢業後任小學教員,一度寄身上海毛竹行。1923年進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參與黃埔軍校反共學生組織“孫文主義學會”。次年春畢業,旋參加東進,任副營長。北伐時任團長、副師長、師長,參加中原大戰,繼而尾隨紅軍至陝甘,封鎖陝北蘇區。1936年升任第一軍中將軍長。抗戰時期,先後任十七軍團司令、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及司令長官等職。曾參與淞滬對日軍作戰,痛恨汪精衛賣國,常函候慰問張學良。日美開戰,曾請求反攻,未獲蔣介石批准。屯兵西北后,擁兵45萬,包圍陝甘寧邊區,有“西北王”之稱。抗戰勝利后,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西安綏靖公署主任。1947年3月全面進犯陝甘寧邊區,遭人民解放軍痛擊,1949年5月退逃四川。蔣介石令其“固守”,並任其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代長官等職。未半月,兵敗逃至海南島,受蔣“查辦”,令其到西昌“戴罪立功”。未幾,殘部被解放軍消滅,隻身再逃海南島,1950年3月轉飛台灣,被台灣地區監察機構彈劾,申辯得免。同年底始任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戰略顧問委員會上將顧問。1951年出任“浙江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兼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踞大陣島,騷擾大陸沿海。1953年人民解放軍解放溫嶺縣積穀山島,“反共救國軍總部”裁撤,回台灣,入“國防大學”學習。1955年9月調任為“澎湖防區司令”,1959年復任“戰略顧問”,併入“國防研究院”為研究員,1962年2月在台北榮民醫院病逝。
張起達(1907~1965)
張起達,原名允康,又名謙德,霞浦山前村象頭張人。曾就讀柴橋小學、慈溪承裕小學及定海小學。後任教高塘、鍾靈、公德等小學。1926年加入國民黨。“四?一二”反共政變后,以“江望川”筆名抨擊國民黨右派,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並受通緝。1931年在上海化學工業社總廠任職,因參與領導工人罷工被解僱。先後參加社會科學家聯盟(簡稱“社聯”)、上海新生後援會、上海職業界救國會等革命組織,為“社聯”滬東區負責人。1936年初,任教鎮海小港蔚斗小學,參加中共黨員周鳴宇等組織的教師聯誼會,與進步教師一起宣傳抗日救國。6月與賀灝群、王玉清、樂培文、許文欽、韓家驥等9人被鎮海縣政府逮捕,移解杭州陸軍監獄,經多方營救獲釋。
抗戰開始,在定海縣小學任教,開展抗日救亡工作,被選為定海縣抗敵後援會(次年改稱抗日自衛委員會)委員和定海縣教育委員。是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為中共定海黨組織負責人。10月任中共定海縣工委書記,積極發展黨員,為定海黨組織建設奠定基礎。后調任中共鎮海縣工委書記,以蔚斗校務主任及延陵小學校長名義進行活動,推動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復任定海縣工委書記,通過與定海縣東區區長褚公良“舊誼”,開展統戰工作,以幫助褚“保衛稅收”名義,建立一支黨所掌握的合法武裝。1944年8月,調中共杭甬工作委員會工作。抗戰勝利,奉命留守四明。不久去蘇北中共華中局負責交通工作,隨轉山東,任惠民縣委秘書。后隨軍進入杭州,歷任浙江省人民政府文教廳秘書科長、辦公室副主任。1954年,調任浙江師範學院圖書館長,繼任杭大圖書館副館長。1965年7月病逝。
貝漢廷(1926~1985)
貝漢廷,霞浦礁矸村人,生於上海。家貧,賴長兄漢醒資助入上海中學、上海航務學院(原交大航海系)就讀。1949年秋畢業,北上營口實習。先後在天津、廣州、上海海運局及交通部遠洋運輸局所屬中興、南海、和平、奧拉伐、杜克拉等輪工作,迭任三副、二副、大副。1961年4月調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廣州分公司,歷任和平、友誼、友好、九江、吉林、蘭州、杭州等輪船長。其間曾首航柬埔寨等東南亞港口。“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誣“裡通外國”,調離遠洋輪,至上海一挖泥船任三副,專管伙食。1974年落實政策,重返遠洋航線,任建德輪船長。
1978年4月,漢川輪在西德漢堡港裝運成套化纖設備,漢廷利用甲板空間,精心配載,將近5000立方米、44個超長、超高、超重而且怕碰、怕壓大件安全運至天津新港,受總公司表彰。德國人稱讚說:“一船裝了一船半貨,裝貨達到這樣水平,在漢堡還是第一次。”1981年3月至荷蘭鹿特丹港,運回6000多立方米,34個大件成套設備,創造該輪裝貨最高記錄,震驚鹿特丹海運界、新聞界。
漢廷愛國、愛船,創收節支,為國爭光事迹不勝枚舉,如1965年在法國接九江號新船,發現船用鋼板以次充好,責使廠方賠款;1978年在倫敦港妥善解決滑石粉卸貨問題,減少中轉損失;在義大利港向外國貨主收取大吊使用費;在鹿特丹港取消不合理的困難作業費等。尤其是為銅川等四輪冷藏艙滲亂問題,查閱數尺厚外文資料,運用科學數據,爭得廠方同意返修,節支外匯72萬美金,被譽為“精明船長”。
1979年3月受命駕駛柳林海輪首航美國西雅圖港,為開闢中美航線架設友誼橋樑,並成功地進行大量外事工作。漢廷精通多國外語,態度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當地報刊、電台稱讚船長、船員“具有中國民族優美的風格”,譽其為“不但是海員,而且是友好使節”。
1978年12月12日駕漢川輪航行途中,在地中海上全力救助即將沉沒的塞普勒斯貨輪艾琳斯霍浦號上16名船員及其家屬,為防過往船隻碰撞事故,守護沉船旁兩天兩夜。脫險船員感激涕零,表示永遠不忘中國人救命之恩。
漢廷家庭和美,但愛船、愛航海事業勝過愛家,妻子三次分娩均未留家,一接調令,拎包就走。1983年9月至次年6月赴西德接新船遼河號,經漢堡、倫敦、鹿特丹、安特衛普四港,其間又去美國,五周夜未安然休息,健康狀況惡化。1984年10月上唐河輪,頂替另一船長去西歐裝貨,翌年1月回國病倒,醫診“疲勞過度,心力衰竭,需絕對卧床休息”。同年3月2日又抱病乘飛機去西德來斯堡接集裝箱新船香河號,處理繁重的接船、接貨、裝卸工作,竭盡其力,終因心力極度衰弱,於4月23日猝逝於回國船上,終年59歲。
漢廷於1979年入黨,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三次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79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2年當選全國六屆人大代表。其事迹在全國性報刊上多次報導,並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

當代名人

張兆慶
張兆慶先生,霞浦街道霞南村人,生於1913年。他幼年喪父,家境清苦,10歲那年,為籌二元大洋的學費,他夏賣西瓜,冬賣素糕,飽嘗生活的磨難,深知窮人的疾苦。
張兆慶先生早年拼搏於上海紡織界,40年代末遷台,繼續經營紡織業,並涉足麵粉業、水泥業,其主要產業“嘉新水泥”幾度進入台灣百強企業。
張兆慶先生事業略有所成時,就開始源源不斷的公益付出,在台灣買糧賑災,治病濟資,獎掖學習,澤被後進。1963年出資1000萬元創辦了嘉新文化基金會,至今受益人數已達8萬多人。接著,他又把獎學範圍延伸到大學、研究所,設立了優良著作獎、科技研究獎、特殊貢獻獎、嘉新新聞獎、嘉新體育獎、研究論文獎,全面獎勵文化教育事業。1969年9月,美國林肯紀念大學授與其“榮譽人文博士學位”,獲得了“中國諾貝爾”的美譽。在1993年嘉新獎學金成立30周年紀念會上,他公開宣布,要把身後所有財產全部捐獻給社會。
張兆慶先生,雖遊子漂零,卻情系故里,從30年代開始至今,張兆慶先生已先後捐資1600萬餘元建造了霞浦小學兆慶教學樓、霞浦中學兆慶實驗樓、霞浦醫院兆慶門診樓、霞浦中心幼兒園兆慶育才樓、柴橋小學兆慶教學樓、蘆讀中學教學樓、北侖中學兆慶教學樓和兆慶體育館、柴橋萬福室藏塔等。
張忠范
張忠范,旅日僑胞,霞浦街道霞南村人。1992年5月為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慷慨解囊捐資建造《美邦兒童樂園》。
《美邦兒童樂園》是由日本女士上野千奈美設計、張忠范先生和日本曹洞宗宗務長大竹明彥等12位日本友人共同出資建造的。它既有日本庭院的優美和諧,又有中國園林的傳統特色。樂園中央矗立著一塊褐色的石碑,碑面刻著張忠范先生親自書寫的碑文:“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隔海遙望,思鄉情濃,但願身後魂繫於斯,與故鄉後世子孫朝夕相伴,吾願足矣。”赤子之心,剝露無遺。
戴祖貽
戴祖貽,旅日華人,祖籍霞浦街道戴家村,一九二一年出生。戴祖貽14歲那年,在上海拜培羅蒙西服創始人許達昌先生為師。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西服裁剪縫製手藝漸精,倍受老闆許達昌的器重,先後為當時的社會名流如汪精衛、張群、張治中、宋子文何應欽、閻錫山、馬步芳等人定做西服。
1949年,培羅蒙老闆遷達香港,戴祖貽又為香港名人李嘉誠、董浩雲(董建華之父)、榮毅仁之子、包玉剛和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胞弟等做過西服。
1950年培羅蒙又遷至日本東京,原老闆許達昌辭世,培羅蒙西服事業由戴祖貽繼承,他把眼光放遠到世界,在考察了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前蘇聯等國家的服裝市場后,培羅蒙西服製作更精良,牌子更響亮,先後為美國總統福特(還和福特合影留念)、日本大臣、二十多國駐日本大使、工商界領袖、體育、文藝、影視明星等做了數以萬件精美絕倫的西服。
戴祖貽先生一生專業從事西服事業,還培養二子(只有小兒子在美國從事電子業)、二女、孫子、侄子、侄女在日本、香港、上海、蘇州、寧波搞服裝,堪稱是服裝世家。
2003年他應邀參加了寧波國際服裝節,還向寧波服裝博物館提供了有關寧波紅幫裁縫史料。
胡治均
胡治均,霞浦街道河東村人。一九二一年出生,是我國著名漫畫大師豐子愷先生晚年所收的學生(豐給胡信時,豐稱胡為“仁弟”,豐自稱“仆”或“小兄”)。他早年生活坎坷,沒有機會受到正規的藝術教育,但他天賦獨厚,慧根頗深,特別是投拜“愷”師以後,他的畫藝更加精湛,成績更加斐然。胡治均的漫畫,在意境、書體、構圖、鉤勒、造型、設色等方面,無不神似“子愷漫畫”,幾乎達到了可以亂真的境界。
1989年,胡治均應日本漫畫家廣洽法師(豐子愷學生)之邀,到星洲觀光。在新加破,他把自己的31幅代表作彙集編成《胡治均漫畫》一書,該書由錢君淘(豐子愷學生)題寫書名,廣洽法師、錢君淘、豐一吟(豐子愷之女)等三位國內、外著名漫畫家分別作序,新加坡詹匐院出版。
張挺
張挺,霞浦街道霞南村人,1945年4月出生。現代作家,自學成才。自1986年至今,已出版《黑衫黨槍聲》、《佛島恩仇記》、《佛舍利奇案》、《亂世夢》等長篇小說及詩集《張挺愛情詩精選》;,已拍攝《濟公活佛》、《游本木探案》、百集少兒道德教育系列劇《愛的詩篇》、25集電視連續劇《濟公游普陀山》、20集電視連續劇《鹿城恩仇記》。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新蕾影視”董事長、總導演、總編劇及製片人;《中國科技出版集團》和《上海威靈廣告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