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蹇

詞語

蹇蹇,漢語詞語,意思是忠直貌;平直貌;遲緩貌。

引證解釋


1、忠直貌。蹇,通“謇”。
《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高亨·註:“謇謇,直諫不已也。”
《漢書·循吏傳·龔遂》:“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涕泣,蹇蹇亡已。”
顏師古·註:“蹇蹇,不阿順之意也。”
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之一:“起民之病,治國之疵,蹇蹇一心,如對策時。”
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三:“良臣蹇蹇,良友偲偲,全是一腔浩氣。”
2、平直貌。蹇,通“謇”。
漢·揚雄《太玄·勤》:“往蹇蹇,禍邇福遠。”
范望·註:“蹇蹇,平直也。”
3、遲緩貌。
《三國志·魏志·蘇則傳》“侍中傅巽掐則曰”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則笑曰‘我誠不能效汝蹇蹇驅鹿車馳也。’”
《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十四》:“駐筯不能食,蹇蹇步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