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紓的結果 展開

李紓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

李紓福州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學位委員會主席、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百人計劃入選者。

教育背景


1978 年~1982 年,在福州大學機械工程系獲工學士學位;1985 年9 月~1988 年7 月,在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心理系獲教育碩士學位;1991 年4 月~1994 年5 月,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心理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5~1996 年任新南威爾士大學校長專項基金博士后研究員,1997~1998 年任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RC)澳大利亞國家博士后研究員,1999~2002 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助理教授,2003 年任澳門科技大學行政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2005 年入選中科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百人計劃。

學術兼職


美國科學發展協會(AAAS)、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及南洋學會會員;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註冊心理學家;澳門科技大學行政與管理學院訪問教授;《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The Open Ethics Journal 編委;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s 、Korean Journal of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管理科學學報、南開管理評論、北京大學學報、以及中華心理學刊等期刊審稿人。

研究方向


我的研究領域是行為決策及其跨文化比較,其主要工作是發展了一個在確定、不確定及風險狀態下的行為抉擇模型。這一抉擇模型有別與傳統的計算“最大或最小期望值”模型,它假定:左右人類風險決策行為的機制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種形式的期望(expectation)值,而是某種形式上辨察選擇對象之間是否存在優勢性(dominance)關係。該模型和隨後發表的一系列論文對風險狀態下的決策行為提出了“齊當別”(Equate-to-differentiate theory: A coherent bi-choice model across certainty, uncertainty and risk)的抉擇見解。如,對Allais確定效應的質疑(李紓, 2001;Li, 1993,2004c);對Kahneman和Tversky決策加權函數的質疑(Li, 1995,1996b);對Kahneman和Tversky違背不變性(invariance)原則的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質疑(Li & Adams,1995;Li,1998;李紓、房永青、張迅捷,2000);對轉移性(transitivity)公理的質疑(Li,1996a);對透明性能否在違反獨立性原則中起作用的質疑(Li,1994a,2003a);對抉擇與投標之間偏愛顛倒的質疑(Li,1994b);對期望法則是否適用於一次博弈還是多次博弈的質疑(Li,2003b);對規避不確定(uncertainty aversion)的質疑(李紓,2000);對囚犯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中的Disjunction Effect的質疑(Li & Taplin,2002)。這些研究對兩位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Allais和Kahneman)的觀點提出了直接或間接的質疑,並且引發經濟學和心理學學者對我的研究發表專文評論 (Carlin, 1996)和重複驗證實驗(e.g., Bonini, Tentori & Rumiati, 2004)。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突發公共事件后中國民眾的後繼風險決策”。

主要貢獻


項目、成果與獎勵:先後承擔的基金項目包括: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RC)資助項目“Equate-to-differentiate theory: Decision making subject to cognitive capacity”(ARC: F79700830,1997~1999),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擇優支持資助項目(2005 年度第二批,2006~200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突發公共事件后中國民眾的後繼風險決策”(70671099,2007~2009),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社會變革時期公眾的社會心理問題” (KSCX2-YW-R-130,2007~2011)。

主要論著

已在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Thinking and Reasoning 等30 余種期刊發表包括風險決策在內的學術論文80 余篇。

代表論著

1.李躍然,李紓. (2009年待印). 決策者-建議者系統模型的回顧與前瞻[J].心理科學進展.
2.劉歡,梁竹苑, 李紓. (2009年待印). 得失程數的變化:損失規避現象的新視點[J]. 心理學報.
3.饒儷琳, 梁竹苑, 李紓. (2009). 迫選規則體驗法:檢驗規範性和描述性風險決策理論的新嘗試[J].心理學報.41(8),726-736.
4.劉歡, 李紓. (2009年待印). 實證研究中金錢刺激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問題[J]. 人類工效學
5.白新文, 任孝鵬, 鄭蕊, 李紓. (2009). 四川災區民眾社會心理狀態研究. In 張侃, 張建新 (Eds.), 5.12災后心理援助行動紀實: 服務與探索. 北京: 科學出版社.
6.李紓 (2009). 風險決策學科發展研究. In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Ed.), 2008-2009心理學學科發展報告.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 978-7-5046-4933-1.
7.白新文,任孝鵬, 鄭蕊,李紓. (2009). 5.12汶川地震災區居民的心理和諧狀況及與政府滿意度的關係[J]. 心理科學進展. 17(3), 574-578.
8.李紓,劉歡,白新文,任孝鵬, 鄭蕊,李金珍,饒儷琳,汪祚軍. (2009). 汶川“5.12”地震中的“心理颱風眼”效應[J]. 科技導報, 27(3), 87-89.
9.(美)Jonathan Baron 著 思維與決策(第4版)李紓、梁竹苑 主譯[M].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ISBN: 9787501968091.
10.劉歡,梁竹苑, 李紓. (2009). 行為經濟學中的損失規避[J].心理科學進展.17(4), 788-794.
11.蘇寅,畢研玲, 李紓,饒儷琳. (2009年待印). “避害”還是“趨害”?[J].心理科學,
12.李紓,畢研玲,梁竹苑,孫彥,汪祚軍,鄭蕊. (2009). 無限理性還是有限理性?——齊當別抉擇模型在經濟行為中的應用[J]. 管理評論. 21(5), 103-114.
13.許潔虹, 李紓. (2008). 英語文字的概率表達[J]. 經濟數學, 25(1), 101-111.
14.李金珍, 李紓, 許潔虹. (2008). 災難事件後繼風險決策[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18(4),37-43.
15.汪祚軍, 李紓. (2008).行為決策中的分離效應[J]. 心理科學進展,16(4),513-517.
16.畢研玲, 丁見略, 李紓. (2008). 目擊者信心與正確率關係及影響因素[J]. 人類工效學, 14(3),65-68.
17.畢研玲, 劉釗, 李紓. (2008). 群體決策與個體決策過分自信的研究[J]. 人類工效學,14(4), 49-52,77.
18.饒儷琳, 梁竹苑, 李紓. (2008). 行為決策中的後悔[J].心理科學, 31,1185-1188.
19.梁哲, 許潔虹, 李紓, 孫彥, 劉長江, 葉先寶. (2008).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風險溝通難題--從心理學角度的觀察[J]. 自然災害學報,17(2), 25-30.
20.葉先寶, 李紓. (2008). 公共服務動機:內涵、檢驗途徑與展望[J]. 公共管理學報, 5(1), 56-60.
21.梁哲, 李紓, 許潔虹. (2007). 預期理論權重函數π的由來、質疑及Tversky的闡釋[J]. 經濟數學, 24(4), 331-340.
22.許潔虹, 李紓. (2007). 漢語文字概率表達之數值轉換的探索性研究[J]. 人類工效學, 13(4), 15-18.
23.孫彥, 李紓, 王詠. (2007). 促銷的心理行為研究綜述[J]. 人類工效學, 13(4), 48-50.
24.李紓, 謝曉非等. (2007). 行為決策理論之父:紀念Edwards教授2周年忌辰[J]. 應用心理學, 17(2), 99-107.(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25.孫彥, 殷曉莉, 李紓. (2007). 預期理論的提出、演進及危機[J]. 應用心理學, 17(2), 168-173.
26.梁哲, 李紓, 李岩梅, 劉長江. (2007). 幸福感預測中影響偏差的產生[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1(10), 693-695.
27.孫彥, 李紓, 殷曉莉. (2007). 決策與推理的雙系統——啟髮式系統和分析系統[J]. 心理科學進展, 15(5), 721-845.
28.李岩梅, 李紓, 王詠. (2007). 認知與動機因素對品牌信息處理的影響[J]. 心理科學進展, 15(4), 674-681.
29.畢研玲, 李紓. (2007). 有限理性的“佔優啟髮式”和“齊當別”決策模型的作為 — 當Allais悖論槓桿撬動了期望效用理論[J]. 心理科學進展, 15(4), 682-688.
30.李岩梅, 劉長江, 李紓. (2007). 認知、動機、情感因素對談判行為的影響[J]. 心理科學進展, 15(3), 511-517.
31.劉長江, 李紓. (2007). 神經經濟學:邁向腦科學的決策科學[J]. 心理科學, 30(2), 482-484.
32.劉長江, 李岩梅, 李紓. (2007). 實驗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困境[J]. 心理科學進展, 15(2), 379-384.
33.李紓. (2006). 發展中的行為決策研究[J]. 心理科學進展, 14(4), 490-496.
34.高利蘋, 李紓, 時勘. (2006). 從對框架效應的分析看風險決策的神經基礎[J]. 心理科學進展, 14(6), 859-865.
35.於窈, 李紓. (2006). “過分自信”的研究及其跨文化差異[J]. 心理科學進展, 14(3), 468-474.
36.李紓, 許潔虹, 梁哲, 施維, 李岩梅. (2005). 1988、2002和2005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心理學界對Savage確定事件原則(sure-thing principle)的研究[J]. 管理評論, 17(11), 10-18.
37.李紓. (2005). 確定、不確定及風險狀態下選擇反轉:“齊當別”選擇方式的解釋(英文)[J]. 心理學報, 37(4), 427-433.
38.孫悅, 李紓. (2005). 澳門人的風險知覺與賭博行為[J]. 心理學報, 37(2), 260-267.
39.李紓. (2003). 論閩方言及其演變[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3), 65-73.
40.李紓. (2001). 艾勒悖論(Allais Paradox)另釋[J]. 心理學報, 33(2), 176-181.
41.李紓. (2001). 辛亥年間同盟會員在倫敦活動補錄[J]. 史學月刊, 6, 123-127.
42.李紓, 房永青, 張迅捷. (2000). 再探框架對風險決策行為的影響[J]. 心理學報, 32(2), 22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