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山縣乾元禪寺

潛山縣乾元禪寺

潛山縣乾元禪寺,原名山谷寺,又稱三祖寺,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風景區。坐落在此向四眾弘法時立化,並葬於寺后。唐天寶四年(745),舒州別駕李常在此得五色舍利,建塔奉之。肅宗元年(756),賜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禪寺”。代宗大曆七年(772)冊謚舍利塔曰“覺寂”。此後,寺、塔幾經興廢。元末,寺遭兵燹,唯塔獨存。明清時重建。

建築介紹


潛山縣乾元禪寺
乾元禪寺位於風景秀麗的天柱山上,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
乾元禪寺亦稱三祖寺、山谷寺。據志書記載,建於南朝梁武帝時,由高僧寶誌禪師開山建寺,后隋朝僧人僧璨(?一606年)師承禪宗二祖達摩衣缽,隱居在這裡,並擴建寺廟,弘揚禪法,故世稱“三祖寺”。
朝元禪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屢廢屢興,歷經滄桑。保存下來的古建築有藏經樓、覺寂塔、立化亭、三高亭等,近年來又逐步修建恢復了其他殿堂、僧舍。
從天柱山野寨區,沿鳳凰山麓而上便是乾元禪寺山門。石階兩旁蒼松迎賓,翠竹掩道;左邊有明朝安慶郡守胡纘宗題刻的“山谷”大字碑,右邊是清朝皖江郡守張楷書的“香岩”石碑。拾級登高,踏上三百多級石階,才來到寺廟建築群前。從這裡,西可俯視“石牛古洞”、“山谷流泉”,東可遠眺漢武帝當年封禪拜岳之台,北覽司命真源宮祠、應夢井,南望古堰吳塘、詩崖酒島,風景名勝盡收眼底。寺內石壁上鑲嵌著南宋紹熙二年十月(1191年)張同之所題詩一首:
飛錫梁朝寺,傳衣祖塔丘。
石龕擎古木,山谷卧青牛。
半夜朝風起,長年澗水流。
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
乾元禪寺最有特色的建築是覺寂塔,又稱三祖寺塔。據《潛山縣誌》記載,唐玄宗天寶乙酉年(745年),舒州別駕前河南少尹趙郡李常訪得三祖僧璨之墓,啟真儀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捐奉建塔,並在塔下層塑三祖僧璨像。唐代宗大曆年間,揚州牧御史大夫張延嘗奏請於朝得冊,謚塔號曰覺寂。此塔在唐武宗滅佛時被毀,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復修。宋明年間也屢加修建。現塔分7層,高達9丈。每層有四站相對,兩虛兩實,有階梯可逐層登塔,每層外有環衛,憑欄遠眺四周景色。塔中尚存明嘉清三十四年(1555年)寺僧了瑩修復時所立碑紀。塔頂相輪高1.5丈,為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立,有相輪九節,上為葫蘆形鐵圈,下為壺形寶瓶,瓶頸部有佛家咒語四行。中間五節如輪鏤有幾何花紋。底部相輪似鍋反扣,上鑄銘文170字,記載了舒州懷寧縣玉照鄉(今潛山縣梅城一帶)佛教徒黃氏及胡仲明舍鐵鑄塔頂之事。塔頂相輪以一木柱串起,直立在塔的上部,八條鐵練由塔頂系向八方,上系串串掛鈴,微風吹過,叮噹作響,十分悅耳動聽。
立化亭是為紀念三祖僧璨禪師在大樹下說法時,合掌立化(站立而死)而建。三高亭是為紀念三位獻地為寺的高士而立。傳說梁武帝時,高士何求、何點、何胤三兄弟不念高官,隱居在這裡建立何氏書院,消遙人生。后他們把書院捐給寶誌禪師改建佛寺。後世立碑建亭以紀之。
三祖寺周圍名勝很多,有寶誌禪師開山所居的寶公洞,有寶誌禪師用錫杖柱地,掘出錫杖井、卓錫泉。至今泉水清凈,用它沖泡雲柱山雲霧茶,色呈清綠,味濃香甜,成為遊人香客的一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