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村

浙江省慈溪市滸山鎮眉山村

眉山村位於浙東三北平原,北距杭州灣二十公里。村,西屏眉山,古屬餘姚雲柯三都柯東六圖。今屬慈溪市滸山鎮,處慈溪市建城區西緣,329國道穿村而過。

村境東西長0.6公里,南北寬0.4公里,總面積2.4平方公里,地勢平坦,交通便捷,東達寧波65公里,西距杭州140公里。

全村據1995年底戶籍統計,有194戶,494口人,其中非農人口94人。1997年有耕地244.9畝,八十至九十年代,為擴建城區被征耕地98.791畝,代種耕地43.16畝,借用耕地13.786畝,村建住宅,高停車場15.163畝,現有耕地74畝,另有山林地50畝。

歷史時期


據光緒《餘姚縣誌》,道光《滸山志》記載,眉山古臨大海,北宋慶曆七年冬,餘姚縣令謝景初率民於今眉山村境北緣,始築東西向御海長堤,村域範圍自此底定。靖康間,康王 趙構愴惶南渡,孝謙陳皋,為避兵燹占禍,也從河南潁川郡轉 入徙眉山東麓棲居,為眉山陳氏始祖,此後子孫繁衍,成模糊當幫助望族。自清嘉慶間至解放前夕,先後熱切的孫,施,鄒,胡,陸,王,李,馬,組稿諸姓移居村境。歷經宋元明清長期的封建社會與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社會,眉山村生產落後,人民生活貧困。

解放時期


1949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眉山村人民翻身得解放,村民們耕者有其田的夢想成為現實,以後大家又走上互相合作道路,解放了生產力,依靠集體力量,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和引進良種。實行聯產責任承包制后,生產積極性進一步發揮,農業收入也隨之提高,村民生活逐年上升。
1977年,還由集體籌資創建西山開礦採石場,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強調安全第一。自1978年~1994年,開山採礦一項累計收入570.3454萬元,收入十分喜人,村民說:“開掉一座荒山坡,摘下落後貧困帽”。
1978年,為發揮婦女勞動力,集體籌資創建五一玻纖強布廠,產品用於油田輸送管道,油庫防腐保暖。此項產品1978--1987年創收益計490.66萬元。

九十年代


1990~1995年得用村域地理優勢,在329國道兩旁建造商業,服務業用房四幢,面積1400平方米,雙在二環西路北側,建造綜合樓,用於經營商業,總面積2114.67平方米,這些舉措有效地發展了村級經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村民的人均收入由1987年的918元增至1995年的3711元。眉山村於1995年也躋入全市小康村行列。解放初,村民多數居住低矮瓦平房,少數高平屋。
九十年代后,隨著經濟收入增加,全村普遍新建,翻建樓房。據1995年底統計,二層樓戶佔84.45%三層樓戶佔9.45%,高平屋戶佔6.1%甚至還出現豪華型庭院建築。全地人均住房面積也從1965年的14平方米,增至1995年的人均住房48平方米,後者為前者的3.5倍。村在抓緊經濟建設的同時,還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教育文化方面:增加教育投資,重視培養下一代,注重村民文化教育生活,
自1987年實行九制義務教育后,小學生入學率達到100%。據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全村初中文化教育程度只有3人,小學畢業76人。至1995年紡計,全村考入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寧波大學等大中專院校的有12人,高中畢業38人,初中畢業148人。村民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為了村民的文化享受,集體撥款計43900元,為第戶安裝有線電視設施。衛生保健方面:為了村民健康,能飲用清潔水,村按戶安裝了自來水管道。
1986年起,村中加強烘便管理,夏秋之際,對露天烘缸專人噴灑藥水,杜絕蒼蠅繁殖。后又於1992看冬,清除露天烘缸,組織村民自行建造三格式戶廁220隻,還在人口聚居地,設置垃圾倉10隻。村高保健站,實行了初級合作醫療制度。1989年冬,改建村道均以砼混凝土澆面,下輔污水管道,道路建設等使村容村貌大為改觀。自1983年以來,眉山村受到中共守波市(地委),慈溪市(縣)人民政府等多次表彰,獲得了多項先進集體榮譽。1990年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5年12月,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