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利仁榮
野利仁榮
野利仁榮( ?~1042),西夏大臣、學者,西夏文字的主要創製者,黨項族野利部人。野利仁榮一生的重要貢獻,就是遵照李元昊的意見,仿照漢字特點,創製出黨項族歷史上特有的蕃書,即西夏文。被西夏仁宗李仁孝追封為廣惠王。
他學識淵博,精通歷史,在西夏作出了很多的貢獻。把《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書譯成西夏文,為推廣西夏文字,發展西夏文化做出很大貢獻。
野利仁榮閉門造字
野利仁榮是黨項民族的精英,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他堅決反對“用夏變夷”,即用漢文化取代黨項民族文化的全盤漢化方針。他認為“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制……昔商鞅峻法而國霸,趙武胡服而兵強。國家表裡山河,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日以兵馬為務,非有禮樂詩書之氣也。惟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其刑賞,則民樂戰征,習尚剛勁,可以制中國,馭戎夷,豈斤斤言禮義可敵哉”。他的這些主張,就成為元昊立國的基本方略,也對西夏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元昊讓他擔任謨寧令(天大王)之職,是元昊身旁的主要謀士,也是夏國的精神領袖。
景宗正式稱帝時,野利仁榮和大臣楊守素實為謀主。立國后,官為沒寧令(即天大王),主持政務。天授禮法延祚二年(1039)建蕃學,又受任主其事,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以蕃文書寫,教授蕃、漢官僚子弟,使學成后量授官職。各州也設置蕃學。五年死,贈富平侯。天盛十四年(1162),西夏仁宗李仁孝為表彰其制蕃字功,追贈為廣惠王。
野利仁榮一生的重要貢獻,就是遵照元昊的意見,仿照漢字特點,創製出黨項族歷史上特有的蕃書,即西夏文。他奉命演繹的蕃書“成十二卷,字體形方整,類八分”,約有6000多字。西夏大慶元年(1037年),元昊下令把他所創製的“蕃書”尊為“國字”,強行在國內推廣使用,規定“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在外交文書中,凡與宋朝的文書交往,採用漢蕃文並列,而與其它少數民族政權交往,則採用雙方蕃文並列。野利仁榮還特別重視培養本民族的文化人才,他主持在夏國內建立蕃學,並親自主講蕃學,培養了不少精通蕃漢學的專門人才。野利仁榮還傾注大量心血,把漢文的《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書譯成西夏文,為推廣西夏文字,發展西夏文化做了大量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夏國人民尊為“聖賢師”。大約創作於夏仁宗乾祐十六年(1185年)的一首名為《頒師典》的西夏文詩歌中,曾讚揚了野利仁榮造字和辦學的功績。詩歌在敘述了漢族、吐蕃族各有文字后寫道:“各有語言各自愛,各有文字各自敬;吾邦亦有聖賢師,偉大名師數野利;天上文星東方出,用字引導西方明;招募弟子三千七,一一教誨成人傑。”野利仁榮還在改定本民族禮樂,建設本國官制等方面,同樣有許多重大的貢獻。
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野利仁榮去世。元昊“三臨其喪,慟曰:‘何奪我股肱之速也!’”贈富平侯。夏天盛十四年(1162年),夏仁宗仁孝再次追封野利仁榮為廣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