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牛渚懷古

盛唐李白創作的詩詞

《夜泊牛渚懷古》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敘寫詩人望月懷古,抒發不遇知音之傷感。首聯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頷聯由望月過渡到懷古;頸聯是由懷古回到現實,發出感慨,抒發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遠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涼寂寞。全詩結構層次分明,波瀾起伏,意象瑰麗,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意境高遠,風格宏偉。

作品原文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北。詩題下有註: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
⑵西江:從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內的一段長江,古代稱西江。牛渚也在西江這一段中。
⑶謝將軍:東晉謝尚,今河南太康縣人,官鎮西將軍,鎮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適袁宏在運租船中誦己作《詠史》詩,音辭都很好,遂大加讚賞,邀其前來,談到天明。袁從此名聲大振,后官至東陽太守。
⑷高詠:謝尚賞月時,曾聞詩人袁宏在船中高詠,大加讚賞。
⑸斯人:此人,指謝尚。
⑹掛帆席:揚帆駛船。一作“洞庭去”。
⑺落:一作“正”。

白話譯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藍的天空中沒有一絲游雲。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懷想起東晉謝尚將軍。
我也能夠吟哦袁宏的詠史詩,可惜沒有那識賢的將軍傾聽。
明早我將掛起船帆離開牛渚,這裡只有滿天楓葉飄落紛紛。

創作背景


此詩自傷不遇知音,當作於李白青年時代名聲未振之時,詩云“明朝掛帆席”,疑作於開元十五年(727年)秋完成“東涉溟海”后溯江往洞庭擬安葬友人吳指南途經牛渚時所作。
牛渚,是安徽當塗西北緊靠長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磯。此詩題下原有注說:“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據《晉書·文苑傳》記載:袁宏少時孤貧,以運租為業。鎮西將軍謝尚鎮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聽到袁宏在運租船上諷詠他自己的詠史詩,非常讚賞,於是邀宏過船談論,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謝尚的讚譽,從此聲名大著。題中所謂“懷古”,就是指這件事。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次句寫牛渚夜景,大處落墨,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雲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裡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過渡到“懷古”。謝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見袁宏月下朗吟這一富於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但之所以如此,還由於這種空闊渺遠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觸發對於古今的聯想。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永恆之間,在人們的意念活動中往往可以相互引發和轉化,陳子昂登幽州台,面對北國蒼莽遼闊的大地而湧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登幽州台歌》)之感,便是顯例。而今古長存的明月,更常常成為由今溯古的橋樑,“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說明這一點。因此,“望”、“憶”之間,雖有很大跳躍,讀來卻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含有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明言的意念活動。“空憶”的“空”字,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回憶,也暗示了這份回憶註定沒有回應,暗逗下文。
如果所謂“懷古”,只是對幾百年前發生在此地的“謝尚聞袁宏詠史”情事的泛泛追憶,詩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詩人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嚮往追慕的美好關係—貴賤的懸隔,絲毫沒有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現實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地發出“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儘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宏那樣,富於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人物卻不可復遇了。“不可聞”回應“空憶”,寓含著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離去的情景。在颯颯秋風中,片帆高掛,客舟即將離開江渚;楓葉紛紛飄落,象是無言地送著寂寞離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懷。
詩意明朗而單純,並沒有什麼深刻複雜的內容,但卻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這種神韻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文字語言和特定的表現手法。這首詩,寫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畫,跡近寫意;寫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說盡;用語的自然清新,虛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於景,以景結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於造成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李白的五律,不以錘鍊凝重見長,而以自然明麗為主要特色。此篇行雲流水,純任天然。這本身就構成一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趣,適合表現抒情主人公那種飄逸不群的性格。詩的富於情韻,與這一點也不無關係。

名家點評

《滄浪詩話》: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者。
《帶經堂詩話》:或問“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答曰:太白詩“牛渚西江夜……”,詩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拌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古唐詩合解》:此詩以古行律,不拘對偶,蓋情勝於詞者。
徠《唐詩成法》:先寫“無片雲”為月明地,正寫夜泊兼客懷。望月月愈明,人愈不寐,為懷古地,謝將軍“牛渚”事還本題,只一句,卻用二句自嘆不遇,正寫“懷”字。結落葉紛紛,止寫秋景,有餘味。三句一解,六句兩解,五律中奇格,與“盧橘為秦樹”、少陵《送裴二虯尉永嘉》同法。詩格瞭然,而人以為怪,不可解。
《唐宋詩醇》:白天才超邁,絕去町畦,其論詩以興寄為主,而不屑於排偶、聲調,當其意合,真能化盡筆墨之跡,迥出塵埃之外。司空圖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嚴羽云:“鏡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論者以此詩及孟浩然《望廬山》一篇當之,蓋有以窺其妙矣。羽又云:“味在酸咸之外。”吟此數過,知其善於名狀矣。吳昌棋曰:《長信》猶用對起、此篇全散,如海鶴凌空、不必鸞鳳之苞彩。田雯曰:青蓮作近體,如作古風,一氣呵成,無對待之跡,有流行之樂,境地高絕。
《唐詩箋注》:不粘不脫,歷落情深。
《詩法易簡錄》:通首單行,一氣旋折,有神無跡。
《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舉頭千古,獨往獨來,此為佳作,一清如水,無跡可尋。
《竹林答問》:盛唐人古律有兩種:其一純乎律調而通體不對者,如太白“牛渚西江月”、孟浩然“掛席東南望”是也。其一為變律調而通體有對有不對者,如崔國輔“松雨時復滴”、岑參“昨日山有信”是也。雖古詩仍歸律體。故以古詩為律,惟太白能之,岑、王其輔車也;以占文為詩,唯昌黎能之,少陵其少路也。
《唐詩三百首》:陳婉俊補註:以謫仙之筆作律,如豢神龍於池沼中。雖勺水無波,而屈伸盤拿,出沒變化,自不可遏。須從空靈一氣處求之。
《唐宋詩舉要》:吳曰:挺起清健。王孟無此筆(“余亦”句下)。
《李太白詩醇》:嚴云:一結凄然。

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