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軍的將領

2020年伊斯梅爾·卡達萊創作的書籍

《亡軍的將領》是著名作家伊斯梅爾·卡達萊的一部書籍,2020年10月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亡軍的將領》是一部關於文明與戰爭的長篇小說。一位義大利將軍,戰後前往曾經的敵國阿爾巴尼亞搜尋陣亡將士的遺骨,並把遺骨準確無誤地帶回祖國與親人身邊,以此慰藉無辜的亡靈和期盼的生者,完成了一項人道主義任務。這不是一次艱難跋涉,而是在死亡暗夜裡一場錐心的遠征。戰爭中的倖存者、侵略者、被侵略者,參與者、受害者,以及戰爭的失語者與戰後的清理者,都不說話。只有陣亡者借墳墓里亡靈之口,給予我們最後的箴言:戰爭無法分開悲哀和笑話,也很難把英勇和悲痛分開。

《亡軍的將領》被法國《世界報》列入“20世紀最好的100本書”,用29種語言出版了71次。本次推出全新珍藏版,由資深譯者鄭恩波先生自阿爾巴尼亞原文直譯,保留原汁原味的卡達萊文風。

書籍簡介


《亡軍的將領》是卡達萊的成名作,這是一部獨特非凡的作品,書中寫到一位義大利將軍,在戰後回到阿爾巴尼亞,收集當年戰死在此地的部下遺骨,這樁痛苦的使命,幾乎令他神經失常。他意識不到的是,自己也早已成為一具行屍走肉。值得一提的是,此書作者為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作家,他為認識戰爭帶來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經驗。

作者介紹


伊斯梅爾·卡達萊(1936-),阿爾巴尼亞當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詩人,1936年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南部山城吉諾卡斯特,曾先後在地拉那大學和高爾基世界文學學院學習深造。1954年,他以詩集《青春的熱忱》初登文壇,隨後轉向小說的創作。評論家稱其小說“其詩意的散文和敘事的靈巧,堪稱爐火純青”。2005年卡達萊從五位諾貝爾獎得主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首屆布克國際文學獎。1963年,他發表了首部小說《亡軍的將領》,迄今已在40餘國出版了作品。卡達萊的代表作還有:《破碎的四月》(重慶出版社2007年1月版)、《夢之宮殿》(重慶出版社待出)、《金字塔》和《音樂會》等。

書評


猶如許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同時又是著名的小說家一樣,卡達萊也是創作小說的強手。而且越到後來越明顯:小說創作才能更加顯示他的文學天賦和成就。
還是創作使自己名聲大振的長詩《群山為何而沉思默想》的時候,卡達萊便開始了長篇小說《亡軍的將領》的創作(1963年初版,截止到1966年又修改過兩次)。這是卡達萊長篇小說創作的處女作,也是他全部長篇中最成功的作品。它在歐洲特別是在法國產生了使阿爾巴尼亞人感到驕傲與自豪的影響。我們知道,義大利法西斯1939年4月侵佔阿爾巴尼亞時,卡達萊年僅3歲,他既沒有彼特洛·馬爾科參加西班牙戰爭的經歷,也沒有像賽弗切特·穆薩拉依、法特米爾·加塔那樣親赴民族解放戰爭的戰場,在槍林彈雨中目睹人民的豐功偉績。這就是說,卡達萊不可能採取以往作家的寫法來寫民族解放戰爭。他要像畫家、攝影家選取合適的角度那樣,精心選取自己的角度。他抓住了一名義大利將軍赴阿爾巴尼亞搜尋義大利陣亡官兵遺骨這條主要情節線,將他所熟悉的甚至自幼就聽到的種種故事,巧妙地、得心應手地編織在上面。具體落筆時,又不直接地去描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而是全力去展示各種人物對戰爭的思考和心態。這就是卡達萊描寫民族解放戰爭的新角度。他的才華和靈氣,也主要在這一點上展露出來。一個將軍在一個神甫的陪同下,到異國的土地上尋找陣亡者的遺骨,這是一件多麼乏味無趣的事情!但是,聰明的卡達萊卻讓我們看到,圍繞著尋找遺骨這件事情,作者採取故事中套故事,鏈環上結鏈環的巧技,多層面、多方位、縱橫交叉、上下貫通,全面地描繪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的畫面。難怪一位頗有成就的中國當代作家讀罷小說后感慨地說:“《亡軍的將領》寫得何等輕鬆從容!作家為沒經歷過戰爭而寫成戰爭的作者提供了樣本……”
《亡軍的將領》問世后,在世界上產生了不小的反響,截至1997年,它共被譯成28種文字,印了71版,其中法國社會各界的一片喝彩聲,將作為阿爾巴尼亞全民族分外光榮、體面的事件,載入阿爾巴尼亞的史冊。請聽:
這是一部奇特的小說。在這部小說里,戲劇性不斷地伴隨著幽默,讓我們發現了過去所不熟悉的阿爾巴尼亞文學。
——法國“南方電台”,1970年3月11日
在這部荒誕的史詩里,幻想現實主義塗上了一層淡淡的幽默色調。這是一種從地下目擊的戰爭,即從墓穴里目擊的戰爭。這部書透過死者的魂靈使歐洲最小的國家之一——阿爾巴尼亞進入了共同的圖書市場。
——巴黎費加羅報》,1970年4月12日
毫無疑問,這部書的出版,將是一種新發現,發現了我們幾乎不了解的阿爾巴尼亞文學;這一文學首先使作家伊?卡達萊進入到高不可攀、求之不得的層次。
——巴黎《最後一分鐘報》,1970年3月13日
幽默,含蓄的激情,輕鬆自由、樸素自然的敘述,機敏的語調,不外露的技藝,曲折的教誨,異乎尋常的景觀,喜氣洋洋的新人——所有這些因素使這部小說比任何別的作品都更精緻。這裡有當今正在覺醒的世界的畫像,它葆其能量、力量和色彩。
——法國《羅蘭共和報》,1970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