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鄉

河北省尚義縣石井鄉

石井鄉位於尚義縣壩上東部地區,東與張北毗鄰,南接滿井鎮、八道溝鎮、西臨大青溝鎮,距縣城35公里,省道東商線穿境而過。全鄉轄13個行政村,42個自然村。總面積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萬畝,草地4.5萬畝,林地面積達9.7萬畝,森林覆蓋率20%,草場覆蓋率23%。

截至2020年11月1日,石井鄉常住人口為3467人。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石井鄉位於尚義縣東北部。

氣候特徵

屬高寒丘陵區,氣候乾旱,土壤貧瘠,地下水嚴重匱乏,是典型的農牧業鄉。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18日,尚義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石井鄉常住人口為3467人。

經濟概況


2008年以來,新一屆鄉黨委政府一班人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重新審視全鄉的優劣勢,搶抓機遇,變而思進,科學發展,在實踐中思索著、探索著、求索著。
困境不是絕境,思路決定出路。經過細緻調查研究,結合全鄉實際,形成了新的發展思路,即:緊緊圍繞“建設生態經濟”一個中心,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畜牧業轉型和勞務輸出四大主導產業為重心,以促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為主線,著力實施“生態立鄉,產業興鄉、民生穩鄉”三大戰略,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力構建和諧石井。
上下齊動,招商引資。
石井鄉堅持把項目推進、項目帶動作為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興鄉富民的重要舉措施,全力以赴展開項目工作,定期召開專門會議,招商引資,爭跑項目,定期檢查督辦,定期通報,一竿子插到底。自2008年以來,石井鄉靠著雷厲風行的作風,上縣裡、跑市裡,靠勇氣、用智慧、憑誠實,累計爭取大小建設項目23個,投資4000多萬元。
裝機容量10萬千瓦的中廣核東山風電場建成調試基座30個;三峽新能源石井風電場裝機5萬千瓦一期工程如期併網發電,裝機5萬千瓦二期工程順利實施。投資350萬元的石家莊新勝昌動物葯業有限公司尚義分公司獸藥廠項目,順利通過了農業部的GMP認證驗收,獲得國家生產批號。2010年7月獸藥廠正式建成試產,年銷售收入1123萬元,上交稅收116萬元。
特色肉雞養殖和特色養豬項目落地生根,為全鄉養殖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大連威斯達貿易有限公司現投資100萬元建成肉雞養殖示範基地,為養殖業結構調整注入新的活力。以東山養殖場為依託,擴建養殖園區10畝,在現有60頭繁育母豬的基礎上,引進美系杜洛克種豬12頭。現已出售小豬600多頭,商品豬237頭,現有存欄700多頭。並通過“周轉豬”的形式,發展養豬大戶18戶,為農民增收趟出一條新路子。由北京泉潤錦禾現代農業合作社在大特拉村建設飼草種植、肉羊育肥基地。種植青玉米、莜麥等飼草作物2000畝,種植紫花苜蓿5000畝,建舍飼圈舍3000平米,養殖羊6000隻。
項目全面帶動了全鄉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全鄉完成國民生產總值6450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760萬元,財政收入198.6萬元,完成稅收62.2萬元,實現人均純收入2439元。全鄉11331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304人享受農村低保補助,農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緩解,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
劣勢變優勢,優勢發揮到極致
得天獨厚的草地加上農民養羊的傳統,石井鄉的畜牧業是一塊叫得響的“金字招牌”,也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面對全縣實行禁牧舍飼的新形勢,調整思路,另闢蹊徑,通過整合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打破過去小戶小養的思維束縛,大力發展以提質擴模為主的規模園區養殖,使全鄉走出了一條“養殖規模化、園區科技化、運作市場化、發展產業化”的新路子。投資319萬元建成佔地100畝的養羊園區,4800平方米的高標準圈舍,可同時容納1.2萬隻羊進行標準化舍飼育肥,目前,園區共存欄羊3600隻,出欄育肥羊4.6萬隻,實現總收入1800萬元。同時,園區帶動全鄉13個行政村發展養羊專業村9個,百隻以上育肥養殖戶109戶,年育肥羊出欄達到3萬隻,全鄉養羊業人均收入1200元。在此基礎上,成功繁育胚胎移植肉用羊104隻,雜交改良種率85%以上。今年,實施以“提質擴模”發展畜牧產業的戰略,引進養殖大戶駐園發展肉羊育肥,年出欄育肥羊1萬隻。
在此基礎上,引進投資150萬元,建成了日生產能力1.5噸的肉食加工廠,在國家商標局註冊了“石井”牌系列羊肉產品商標,生產加工的高檔羊肉產品銷往北京、張家口等地,帶動了全鄉養羊業的發展。
走進氈房,發展蒙古特色旅遊
發展以蒙古族特色文化和壩上傳統習俗為主的民族風情旅遊,這是石井鄉的又一點睛之筆。先後投資140萬元,建成了以蒙族風情展示牆、成吉思汗雕像組合、蒙古大營、敖包為主體,融入跑馬、篝火等娛樂項目;以月牙湖和蘆草甸為中心,配套生態採摘園,龍山文化文物展示室、蒙古風情展示室的融合民族風情和文化底蘊的民族風情旅遊區。每年在這裡舉辦別具特色的賽羊會,與旅遊項目相交融,合併演繹旅遊業的精彩。連續十一屆賽羊會,不僅成了全鄉養羊戶參加的盛會,也成了全國各大媒體記者爭相報道的新聞,打造了石井鄉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走出了一條“以文化提升旅遊,以旅遊帶動經濟”的發展之路,旅遊區建成以來,年接待遊客上萬人,村民每家收入不下4萬元。
從群眾出發,關注民生
鄉黨委、政府全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基礎條件,實現了路的變遷,群眾擁有了水的甘甜,揚起了改變靠天吃飯的風帆。

社會事業


全鄉修建“村村通”公路30.9公里,僅去年一年時間,全鄉修建了20.4公里。路,從坎坷變為平坦,從狹窄變得寬廣,從泥濘變為柏油,拉近了全鄉44個村與外面世界的距離。在鄉村的不懈努力下,投資800多萬元,實施飲水安全工程23處,解決了21個村、全鄉91%人口的飲水困難。依託土地整理項目,在水泉梁、中達營、范家村兩年開發水澆地4000畝,結束了石井鄉沒有水澆地的歷史。並以中達營村為中心,完成滴灌500畝,發展種植葵花1400畝,成為全鄉建設高效農業的示範基地。在退還工程區內,積極發展後續產業,規劃種植歐李實驗田60畝,實施金葉榆嫁接2600畝,為市“增綠添彩”工程提供了600株優質金葉榆,現在,全縣公路邊、景區內等到處都有金葉榆的身影,成為具有獨特魅力的觀賞樹種。
以鄉便民服務中心為依託,輻射 13個行政村的便民服務工作室、 42個自然村的服務點和646名民意代表,建立了縱到底、橫到邊、覆蓋全鄉的三級群眾工作網路。編印了《便民服務手冊》,實行“一站式”辦公制,民生代辦制,變“零散辦”為“集中辦”,變“多次跑辦”為“一次辦結”。通過全心全意為群眾辦急事,辦難事,辦實事,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有效地化解了基層矛盾,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