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坡節
跳坡節
跳坡節是為苗族傳統節日,每年跳坡時間和跳坡地點都是歷史以來就固定的。跳坡節舉行得最隆重的地方非廣西隆林縣的德峨鄉莫屬了,每到這個節日時,都會有5萬人左右共同集會慶祝,CCTV也會經常去採訪,許多外國朋友也慕名前去遊玩。每年農曆初一至十四就是苗族的跳坡時節,但是最熱鬧的日子應該是每年的正月初九,也是就居住在桂西山區的苗族人民所特有的和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
跳坡節的由來
跳坡節是苗族人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其由來有多種說法,在隆林民間大致有下面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相傳大約600—800年前苗家祖先“楊摟”(楊老郎),率眾家族從中原到貴州,跨越紅河到達現今隆林縣境內定居,由於當時圩場少,楊摟老人便創辦了圩場給人們做生意。但逢過年過節青年人無處玩樂,“楊摟”又才創辦坡場供大家相互來往,結交朋友,進行娛樂。
另一種說法是:自從中原浪跡到隆林縣境內定居,因苗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坡上,吃在山坡上,樂在山坡上,與山坡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每年春節便三五成群在這個坡或那個丫口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跳坡的習俗。後來,有些向世人施行善心以求得祖宗賜給貴子的人家才把“坡”搬到平地上來,所以現在才在平地“跳坡”。民間能創辦坡場的人大都是無女無兒或是有女無兒的人家。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所以各地苗族不斷組織新坡場。在坡場的中心樹立一根筆直,高兩丈多的木杆就是坡場的標誌!
再一種說法是:跳坡節是古代苗族聚會議事活動的演變。最初跳坡節其功能並非單純娛樂,更重要還在於聚族商議決定族人命運的大事,而決定族人命運的事情多為戰爭和遷徙。因此,自發或有組織地集中各支系,聯絡各村寨族人,以求共同行動,不僅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也是很必要的事情。在苗族的諸多節日中,有的是農事,有的是家庭(宗族)節日,這些節日規模較小,影響較小,唯獨跳坡節是大規模、大容量、區域性的節日,影響大。現在無論是哪個坡場,從四面八方來“趕坡”的人,有的是跨區域、遠距離的,甚至是背著行李,帶著盤餐費用,不辭辛勞而來的,這種現象在其他民族中是少有的,其情景實在感人。如果古代不存在過族人為了共同利益或行動,從各路匯合一起的情景,恐怕不會有沿襲至今的跳坡節,也不會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從象徵意義上看,現在坡場中的“坡父”(苗語txivtoj)、“坡母”(苗語niamtoj)指古代主持族人聚會議事的首領,爬坡桿比賽即為古代族人選拔勇士的活動。
從眾多的說法中,可以斷定,這后一種說法才是“跳坡節”的真正由來
跳坡節
跳坡節為苗族傳統節日,每年跳坡時間和跳坡地點,都是歷史以來就固定的。跳坡節最隆重的地方廣西隆林縣的德峨鄉,每到這個節日時,都會有5萬人左右共同集會慶祝,CCTV也經常去採訪,許多外國朋友也慕名前去遊玩。每年農曆初一至十四(不同地方跳破日子不一樣)就是苗族的跳坡時節,小型跳坡節便是在幾個村子之間小山頭進行,中大型跳坡節就是在鎮上街上進行,但是最熱鬧的日子算是每年的農曆九號和十號,也是就居住在桂西山區的苗族人民所特有的和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頭一天夜裡,他們便蒸好面飯,煮好臘肉和辣椒骨,準備好了趕坡會的食物,天未亮即梳妝打扮,穿上最新最艷麗的服飾。特別是未婚的青年男女,更是把自已打扮得大方得體,決意在場上展露風韻而選中如意的心上人。尤其是小夥子更是躍躍欲試,因為,他們除了在坡場上展露頭角外,還有一關過硬的競技決鬥,那就是爬桿與跳高難度的蘆笙舞。
爬坡桿是節日的中心內容,青年們圍著坡場中豎起的一根高約10米的坡桿,隨著笙歌翩翩起舞,為比賽助威喝彩。參賽者則一一展示其強健的體魄和過人的爬桿技巧,那些動作優美、在桿頂暢飲美酒、摘取紅腰帶和臘肉的小夥子是坡場上的英雄,贏得比賽的同時也贏得姑娘的芳心。要完成這些高難度的技巧,沒有這硬的本事是萬萬辦不到的。所以苗族人民素來把能順利闖幾這關的人稱為(“阿卡又”苗語音譯為“沖漢子”),其意為“最有本事的人”或“了不起的英雄”!不言而喻,誰能獲得“阿卡又”的殊榮,不但獲得了全家人、族人乃至整個苗人的尊重與愛戴,而且還贏得了眾多勾彩(苗語:姑娘)愛慕與追求。苗族的跳坡節源遠流長。“跳坡”苗語稱“勾到”,為“玩坡”、“耍坡”之意;也有“斗更”之稱,其意為“圍著坡桿轉”。儘管對它的稱謂有別,或因地域和傳統習慣的不同而使得它的活動內容也有差異,然而,它卻以自己特有的魅力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尤其在物質生活和物質文明較為富有的今天,跳坡節仍以它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迷人的傳奇色彩招徠一批又一批的中外賓客。坡場上,到處是歡樂的人群,苗族的蘆笙、嗩吶、口琴、快板,彝族的打磨秋、抱腰,仡佬族的八音齊奏,壯族的對歌等,無不表達了對豐收的喜悅、對幸福的嚮往和各民族間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誼。夜幕降臨,人們意猶未盡,燒起熊熊的篝火,青年男女圍著火堆盡情地唱歌跳舞。夜深了,口弦、月琴聲和人們的歡呼聲還在夜空飄蕩。
跳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