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峨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轄鎮

德峨鎮地處隆林縣西南部,距縣城36公里,總面積2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00米,屬雲貴高原余脈。該鎮共有9個行政村,151個村民小組,有3663戶。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德峨鎮常住人口為35627人。鎮境內居住著苗、彝、仡佬、壯、漢五個民族。德峨集市是隆林南部鄉鎮最大的農貿交易市場,該鎮還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水資源。

根據百色市人民政府文件《百色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右江區永樂鄉等5個鄉改為鎮建制的通知》百政發[2013]34號文件精神及《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撤鄉建鎮工作總體方案》工作部署,2013年10月15日德峨將進行撤鄉建鎮揭牌。

簡介


德峨鄉經濟
德峨鄉經濟
德峨鎮地處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西南部,距縣城36公里,南與西林縣接壤,隆(林)西(林)三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隆林西南部的重要門戶,是隆林南部鄉鎮以及滇、黔、桂三省(區)重要交通樞紐。全鎮轄9個村民委151個小組,居住著苗、彝、壯、漢、仡佬五個民族,共有3898戶。全鄉總面積210平方公里,有耕地15918畝,其中旱地13076畝,水田2842畝。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部是石山區.東北部為泥山區,最高海拔1957米,鎮政府所在地海拔為1600米,屬雲貴高原余峰,日照時數1384小時,日最高溫度24℃,平均氣溫14.42℃,年均降雨量為1500毫米,為多霧陰雨高寒山區,故有“小東北”之稱。

社會


設施

該鎮致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鎮村民各戶用電正常,138個自然屯通廣播電視,106個自然屯通公路,隆(林)西(林)公路穿境而過,穿越路程達14公里,車輛日流量達1200輛(、次),建有水池224座共計29290m3,有沼氣池253座,綠化面積達130平方公里,形成全縣交通便利、交通工具豐富、通水通電通廣播電視面廣、通訊覆蓋面全、生態環境保護完好的重要鄉鎮。此外,第二農貿市場的開發、“國際苗族跳坡節”場地及建築的起動,鎮政府大院基礎建設修建及五層辦公大樓的竣工,加上雲集的外來投資者、外來客商和全鄉團結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即將把德峨推向城鎮化重鎮。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德峨鎮轄區內有2所中學,其中德峨鎮初級中學校址在鎮政府所在地,德峨鎮常么初級中學校址在常么村當地,兩所中學在校生中少數民族學生均佔95%以上,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初中;鎮初級中學在校生1501人,教職工64人,其中,專任教師51人;常么初級中學在校生1229人,教職工50人,專任教師38人;全鎮共有小學13所,其中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非完小(教學點)4個;德峨鎮中心校校址在德峨鎮政府所在地,開設有2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77人,教職工81人,其中專任教師71人,教師學歷全部達標;8所村完小和4個教學點的學生人數都在100人以上,教師職工都是根據國家有關要求標準化配備。有2個公立幼兒園,其中德峨鎮中學幼兒園校址在德峨鎮政府所在地,在院幼兒345人,教職工19人,在編教師3人,其餘為校聘人員;常么幼兒園校址在常么村當地,2018年在校幼兒155民,教職工7人,在編教師1人,其餘為校聘人員。推進控輟保學勸返復學專項攻堅大行動,有294名適齡學生輟學,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輟學學生100人,成功勸返2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輟學勸返率100%。

文體事業

截至2018年末,德峨鎮有15個村級農家書屋;通過舉辦苗族“跳坡節”、彝族“火把節”、仡佬族“償新節”等大型民族節慶活動,帶動全鎮15個村在春節等傳統節日期間組織開展一次以上的文體活動;組織村級開展文體活動共21場,協助鎮政府、縣文化館開展民族節慶活動、“送戲下鄉”活動等共21次,舉辦各類文體培訓班12期。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德峨鎮中心衛生院服務總人口6萬餘人;有醫務人員60人,開設病床47張,分1個住院部和1個門診部和公共衛生部,設預防保健科、防疫門診、婦幼保健辦公室、新農合辦公室、居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孕產婦學校、內兒科、外科、婦產科、超聲影像科、檢驗科、X光室、心電圖科、藥劑科、財務科、消毒供應等科室;分別建成衛生院住院樓和萬寧醫技綜合樓,衛生院佔地面積6614平方米,業務房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1006平方米;設有村級衛生室13個,配備醫務人員19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98%以上,共接診參保農民病例7529例次,其中門診病人獲得報銷計4670例次,報銷金額18.89萬元,住院病人報銷2859例次,報銷金額254.78萬元;門診流量2.26萬人次,其中住院病人2910人次,出院2910人次。

社會保障

德峨鎮
德峨鎮
2018年,德峨鎮為918戶3598人發放低保補助4218.64萬元;為6名城市特困人員(住在鎮敬老院人員)發放補助6975元,為50名農村特困人員發放補助27.82萬元;為349名困難學子發放“雨露計劃”補助資金60.55萬元;為3250名符合政策的群體人員申報財政代繳養老保險補助資金34.83萬元;為3772名60歲以上老齡人發放養老金516.74萬元。

精準扶貧

2018年,德峨鎮弄雜村、新街村、金平村3個村實現整村脫貧;通過動態調整工作,全鎮新識別貧困戶13戶54人,返貧2戶8人,剔除老人戶6戶8人;至年末,全鎮易地扶貧搬遷248戶1193人,其中搬遷到百色深圳小鎮安置點44戶222人,搬遷到縣城安置點155戶732人,搬遷到德峨安置點49戶239人,德峨易地扶貧安置點50棟安置房全部入住。

基礎設施

2018年,德峨鎮除金平、三沖兩個貧困村道路硬化正在實施之外,其他6個貧困村20戶以上通屯道路硬化全部完成;其他非貧困村的通屯路完成設計測量工作;改廚改廁各為500座;全鎮20戶以上屯級道路硬化共實施7條,有3條完成竣工,田壩廠上、達毛、上八哈屯及八科團石屯4條屯級道路硬化分別已完成路面平整工作;家庭水櫃指標數176座,覆蓋水井、三沖2個貧困村的貧困戶,年末家庭水櫃開工數為133座,竣工84座,竣工率63.2%。

集貿市場

德峨鎮
德峨鎮
2017年,德峨鎮有德峨、常么、新街3個集貿市場,6天為一街日;其中,德峨圩日最為熱鬧,集市佔地面積約1.6公頃,每街趕集人數約1萬人;常么集市佔地面積約0.8公頃,每街趕集人數約5000人;新街集市佔地面積約為0.67公頃,每街趕集人數約3000人;德峨、常么、新街3個圩日均有牛馬羊豬等牲畜交易,其中德峨牛馬交易市場規模最大。

產業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科技農業迅速發展,社會穩定,農民安居樂業,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基礎。該鎮“三家”班子領導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農民增收為主題,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水稻、玉米品種良種化,烤煙優質化,山上還林還草綠色化,飼養肉用牲畜環保化。

發展前景

德峨鄉發展
德峨鄉發展
該鎮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實施水稻、玉米品種良種化,烤煙優質化,山上還林還草綠色化,飼養肉用牲畜環保化。糧食作物品種豐富,質量優良,煙葉內在質量區內排名第一,土雞、生豬供不應求,山羊、黃牛名聲在外,運銷區內外,農民年均收入穩步上升,德峨集市是隆林南部鄉鎮最大的農貿交易市場,雲集周邊鄉鎮以及滇、桂省(區)等客商,圩日雲集個體工商戶多達400多戶,市場交易品種繁多,日交易額達25萬元,是農貿交易、商品交易的好市場,是隆林南部山區最集中的商品集散地。特別是竹製品、木製品以及蠟染、刺繡被專家稱為絕活藝術品,圩日苗妹的服飾像飛舞的大蝴蝶,被藝術家喻為“花的海洋”市場。

歷史沿革


天聰四年(1630年),始建村落。
民國六年(1917年),置德峨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設立德峨鄉。
1950年,恢復德峨辦事處。
1951年,稱德峨區公所。
1958年,成立德峨公社。
1962年,恢復德峨區。
1968年,恢復公社建置。
1984年,成立德峨鄉。
2012年,德峨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末,德峨鎮下轄德峨、常么、那地、新街、保上、三沖、八科、弄雜、么基、龍英、金平、夏家灣、水井、田壩、岩頭15個行政村,共291個村小組,鎮政府駐地那地村,距縣城36千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德峨鎮位於北緯24°31′00″—24°46′31″,東經105°05′57″—105°19′50″之間,地處隆林各族自治縣西南部,東與克長鄉和蛇場鄉接壤,南與西林縣接壤,西與豬場鄉和革步鄉接壤;北與新州鎮和者浪鄉接壤,行政區域總面積316.5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德峨鎮境內屬高寒石山區,鎮政府所在地的海拔1600米;屬雲貴高原余峰,是典型的岩溶峰叢窪地地貌;地勢略為東低西高,最高螞蟻高坡海拔1957米(斗峰坡),次高峰朋山,海拔1886.80米。

氣候特徵

德峨鎮年平均氣溫14.40℃。

水文

德峨鎮境內河流屬南盤江水系。

自然資源


德峨鎮鎮政府駐地附近有少量水晶礦,新街村有相當數量的優質銻礦,還有鋅、硫、金等礦藏及花崗岩、輝綠岩、青石等石材;有耕地面積2303.40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97畝。
該鎮礦產資源和水資源豐富,境內儲藏著豐富的水晶礦、錳礦、結晶硅等礦產資源,還有馬河流域等豐富的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投資建礦場、石場、混泥土製品、電站等理想的市場。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德峨鎮總戶數9554戶,總人口4.30萬人,居住著苗、彝、仡佬、壯、漢5個民族,主體民族是苗族,共3.80萬人。
2021年7月12日,隆林各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德峨鎮常住人口為35627人。

交通


交通便捷,縣城距廣西首府南寧480公里,距歷史文化名城--百色市220公里,距貴州省興義飛機場85公里,距南昆鐵路頂效火車站95公里。國道324線橫穿境內,全縣各鄉鎮、村(屯)已通公路,部分村級公路已完成提級改造,境內通車總里程1344公里,規劃建設中的昆(明)汕(頭)高速公路縱深過境。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縣城城區面積320公頃。
德峨鎮有隆林至西林二級公路貫穿腹地,途經常么、德峨、那地、保上4個村;全鎮村村通公路,除夏家灣村村部外,其餘14個村村部所在地均通水泥路。

經濟


綜述

2018年,德峨鎮有工業企業4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個。

農業

2018年,德峨鎮糧食播種面積1653公頃,糧食總產量0.78噸;其中玉米種植,1400公頃,收成0.63萬噸;水稻253公頃,收成0.16萬噸;套種雜糧33公頃、蔬菜433公頃,雜豆20公頃,紅薯53公頃;全鎮新種桑園面積62.20公頃,可投入養蠶桑園面積累計達821.84公頃,新建蠶房共18座,覆蓋新街、八科、德峨等村;全年共銷售蠶繭12批次,累計共5676張20.68萬千克,產值909.70萬元;烤煙種植126.67公頃,產量5200擔,產值510萬元;全年投入烤房維修和煙棚維修12萬元。全鎮產茶葉核心區80公頃,擴展區266.67公頃,茶採摘新茶199噸,其中野生古樹茶加工干茶產量6萬千克,產值600萬元保上村新增哈密瓜種植試驗基地0.10公頃,新建5個種植大棚,產量1900千克,產值2.28萬元;新街村投入160萬元從雲南引進姬松茸(巴西菇)栽培項目,種植基地佔地面積2公頃,共搭建菌種大棚21個,加工烘乾廠房1個,生姬松茸(巴西菇)產出量70餘噸,全部銷往福建、廣東、山東、貴州、雲南等多地,創收約68萬餘元,新街村巴西菇種植項目帶動附近村屯貧困戶就業80人;全年生豬出欄量1.27萬頭、黑山羊出欄量1.26萬頭、黃牛出欄量0.2萬頭,存欄量對應分別有2.12萬頭、1.47萬頭、0.32萬頭;全年新增金平村、三沖村2戶千羽雞養殖點,全鎮養殖雞出欄量8.9萬羽,存欄量23.7萬羽。

文化


民族風情

跳坡節
跳坡節
德峨鎮保留著古樸濃郁、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樸素典雅的苗族蠟染,圖案精美、手工精細的刺繡。每年正月初九是苗族獨具韻味的跳坡節,有來自雲南、貴州以及美、法、泰等國家的苗族同胞,到此尋根覓源,坡場上人山人海,人頭攢動,趕坡人達5萬多人次。德峨圩日,彷彿就成了少數民族的服飾表演舞台。由於民俗迷人,民風醉人,且保持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裝,因此,被專家學者譽為“活的民族博物館”。

特產

黃牛
德峨是隆林黃牛的傳統產區之一。黃牛身軀高大、肌肉發達,力大耐勞,具有粗飼養,抗病力強,適應性好等特點而聞名廣西,是生產性能和產肉性較高的優良品種。黃牛是農村群眾的生產必要工具之一,同時因其產肉性高,肉質鮮嫩,是製作牛乾的上等原料,作為產品,具有很好的市場價值。
山羊
德峨山羊遠近聞名特別是黑山羊,被自治區有關專家鑒定為全區優良品種。德峨山羊以黑色為多,黑白色、麻黃和白色次之。山羊個頭大小適中,有髯、有角,成年羊羊角向上向後向外呈螺旋狀彎曲;脛粗大小適中,公羊脛略大,少數羊脛下有肉垂,其身長體大,結構勻稱,體軀近似長方形,肋骨弓張良好,后軀比前軀略高,產肉性好,胴體中脂肪分佈均勻,肉質嫩鮮美。
● 地名由來
德峨鎮,相傳建村時有一老人在附近山挖得一對金鵝,故而取名“得鵝”,后逐漸演變成今名。
● 民俗文化
德峨鎮少數民族民風、民俗、服飾保存完整;節慶文化有苗族“跳坡節”(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彝族“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仡佬族“嘗新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民族圩日有六天循環的德峨圩日,平均每個圩日有1.50萬人趕集;民族工藝有苗族的刺繡、蠟染等;文體活動主要有苗族的蘆笙舞、吹口弦、嗩吶和仡佬族的八音等;民間體育活動有苗族跳坡節的爬桿、摔跤、盪鞦韆;彝族的打磨秋、抹黑臉、老鷹抓小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