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台
通天台
台名。在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故甘泉宮中。《史記·孝武本紀》:“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有光雲,乃下詔……”《漢書·武帝紀》:“﹝元封﹞二年冬十月……作甘泉通天台。”顏師古 註:“通天台者,言此台高,上通於天地。《漢舊儀》雲高三十丈,望見長安城。”《三輔黃圖·台榭》引《漢武故事》:“築通天台於甘泉,去地百餘丈,望雲雨悉在其下,見長安城……元鳳間,自毀。”
《通天台奏漢武帝表》(陳·沈炯)
既而運屬上仙,道窮晏駕。甲帳珠簾,一朝零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間。凌雲故基,與原田而膴々;扶風餘趾,帶陵阜而茫茫。羈旅縲臣,能不落淚!
昔承明既厭,嚴助東歸;駟馬可乘,長卿西返。恭聞故實,竊有愚心。黍稷非馨,敢望徼福。但雀台之吊,空愴魏君;雍丘之祠,未光夏后。瞻仰煙霞,伏增凄戀。
2015年,考古人員完成了甘泉宮遺址8平方公里範圍的無人駕駛機拍攝及2平方公里1:2000地形圖測量,普探面積40萬平方米、重點勘探面積10萬平方米。發現圍繞一號、二號墩台分佈的5處大型建築遺址以及多處遺跡現象,包含夯土基址150處、柱礎石177個、石砌基址6處、踩踏面4處、鵝卵石散水3處等。
考古人員最終確認了眾多建築遺址圍繞的中心處一號、二號墩台是漢武帝時修建的所謂通天台。
根據對二號墩台的考古工作,發現其為高約15米的三層夯土台基結構。底部平面長方形,南北長74米,東西殘寬57米,高2米至4米;中部近似方形,南北長40米,東西殘寬36米,高4米至6米;頂部近似方形,南北長21米,東西殘寬20米,高4米至5米。
在二號墩台(通天台)的三層台基上,共發現柱礎石18處,東側、北側發現曲尺形的石砌基址,給後人想象甚至重構漢武帝版“通天台”提供了重要資料。
確認了漢武帝倡導建立的“通天台”,為“仙人文化”的中國人提供了新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