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全書

船山全書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清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

作者簡介


王船山,即王夫之。
王夫之像
王夫之像
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清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
崇禎年間,王夫之求學嶽麓書院,師從吳道行,崇禎十一年(1638)肄業。在校期間,吳道行教以湖湘家學,傳授朱張之道,較早地影響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學統中的濟世救民的基本脈絡。
明亡后,清順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陽舉兵抗清,阻擊清軍南下,戰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沒,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輾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竄身瑤洞,伏處深山,后回到家鄉衡陽潛心治學,在石船山下築草堂而居,人稱“湘西草堂”,在此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
王夫之三十三歲以後就開始“棲伏林谷,隨地托跡”,甚至變姓名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懇著述,垂四十年,得“完發以終”,始終未剃髮。這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學問淵博,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哲學上總結並發展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讀四書大全說》卷十),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為客觀規律。又以“絪蘊生化”來說明“氣”變化日新的辯證性質,認為“陰陽各成其象,則相為對,剛柔、寒溫、生殺,必相反而相為仇”。強調“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周易外傳》卷五)。由“道器”關係建立其歷史進化論,反對保守退化思想。又認為“習成而性與成”,人性隨環境習俗而變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養其習於蒙童”。在知行關係上,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陸王“以知為行”及禪學家“知有是事便休”觀點。政治上反對豪強大地主,認為“大賈富民”是“國之司命”,農工商業都能生產財富。文學方面,善詩文,工詞曲。所作《詩繹》、《夕堂永日緒論》,論詩多獨到見解。所著經後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一生堅持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戰鬥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錄內外篇》、《黃書》、《噩夢》等。墨跡傳世稀少。《大雲山歌》書風神清氣舒,可謂難得珍品。
清代的思想,是對歷代思想的一次大綜合。清代學者們對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但他們為時代和知識所限,除掉經籍的考證與訓詁一途外,絕少能把歷代思想發揚光大。在發揚光大方面,王夫之最為博大精深,但卻及身而絕,沒有傳人。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現在他的《讀通鑒論》和《宋論》兩部書里。《讀通鑒論》有三十卷,《宋論》有十五卷。據王夫之的兒子王敔在《姜齋公行述》的說法,王夫之-末年作《讀通鑒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以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製作輕重之原。諸種卷帙繁重,皆楷書手錄。貧無書籍紙筆,多假之故人門生,書成因以授之;其藏於家與子孫言者,無幾焉。由此可看出這些書的寫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
王夫之一生著書320卷,錄於《四庫》的有:《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春秋稗疏》等。嶽麓書院建船山專祠,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大師。著作編入《清代船山全書》。

作品簡介


《船山全書》十六冊總目
一、船山全書序例:總目
周易內傳附發例
周易大象解
周易稗疏附考異
周易外傳
二、尚書稗疏
尚書引義
三、詩經稗疏附考異、葉韻辨
詩廣傳
四、禮記章句
五、春秋稗疏
春秋家說
春秋世論
續春秋左氏傳博議
六、四書稗疏
四書考異
四書箋解
讀四書大全說
七、四書訓義(上)
八、四書訓義(下)
九、說文廣義
十、讀通鑒論
十一、宋論
永曆實錄
籜史
蓮峰志
十二、張子正蒙注
思總錄
俟解
黃書
噩夢
識小錄
搔首問
龍源夜話
十三、老子衍
莊子解
莊子通
相宗絡索
愚鼓詞
船山經義
十四、楚辭通釋
古詩評選
唐詩評選
明詩評選
十五、姜齋文集
姜齋詩集
姜齋詞集
姜齋詩話
龍舟會雜劇
詩文拾遺
十六、傳記
年譜
雜錄
船山全書編輯紀事

編輯紀事


《船山全書》自一九八二年由嶽麓書社開始籌備,到一九九六年十六冊全部出齊,其間經歷之曲折艱難,第十六冊所載《船山全書編輯紀事》已備述其詳。全書出版以後,學界反映熱烈,評價很高;全書的編校質量也為學界所關注。這些對於編者無疑都是有益的鞭策和鼓勵。
為了求得一個更為完備的、缺失盡量少的船山著作版本,二〇〇五年嶽麓書社社即委託楊堅先生著手《船山全書》的修訂工作。考慮到先生年邁,社領導又經先生提議,敦請夏劍欽先生協助審讀其第九至十三冊。幾年間,楊、夏二先生精益求精,不僅將全書對照底本逐字逐句重新審校,而且將收集到的學界各種批評意見,連同原書已列“勘誤表”的差錯一併改正。至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六日楊先生因病辭世,全書十六冊的審讀工作已經完成,而按照審讀修訂意見進行校改以及進一步規範體例等未竟的工作,則由本社《湖湘文庫》項目部承擔。
歸納起來,這次修訂大致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輯佚。“全書”出版以後,陸續發現了幾篇失收的船山遺文,計有千乘堂《倪氏四修族譜》收錄的《麥園記》、滋德堂《均陂劉氏三修宗譜》收錄的《昆映府君墓誌銘》和《龍太君墓誌銘》。此外,第十冊《讀通鑒論》卷二十二唐玄宗第六論《放姜皎歸田》,初版(包括通行各本)僅存殘文一百一十六字,脫文三百七十八字,此次亦據舊抄本補為完篇。這個完篇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雖已發現,但“全書”第十冊已經出版,只得暫置於第十五冊“拾遺”卷。這次修訂,插入相應位置,從而使本版《讀通鑒論》成為目前通行之最完整版本。又《姜齋文集》卷二已有《文學劉君昆映墓誌銘》,本次“拾遺”卷再輯入文字多有不同的《昆映府君墓誌銘》,以存資料。
二、個別更換底本。原第十二冊所含八種中的《識小錄》,原以金陵刻本為底本,此次修訂改用新發現的湖南圖書館藏衡陽劉氏抄本,而以金陵本參校;《搔首問》原以船山學社石印本為底本,此次修訂亦改用衡陽劉氏抄本。清初劉氏抄本明顯優於後來的刻本,因而這兩個底本的更換,能使這兩種著作的文字更接近船山原著。
三、正訛補漏。通過重新核對底本發現初版文字上的訛誤與缺漏,然後進行正補,是這次修訂工作的主要任務。現在看來,初版各書存在的訛缺多寡不一,多者如第九冊《說文廣義》因原稿抄寫錯漏與排版致誤而失校者,如“女幾山”作“女兒山”、“如推排狀”作“如推排然”之類達十數處,而“從”排作“從”則百餘處。至於“?”當作“杞”、“歷”當作“歷”之類形近而誤字以及繁簡轉換失察例等,這次都經楊先生審讀或確認而得以改正。原稿抄漏,則以《宋論》原據船山手稿抄漏“光宗亦是人也,而心亦動”十字為著,其他間或有個別字抄漏現象,這次修訂均獲補正。
四、編輯體例的進一步規範。一是某些特殊字形的標準化,如猺、獞等,都盡量規範為瑤、僮。二是大量校注文字,楊先生此次作了悉心修訂,從而表述更為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