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髯
詞語
詞目:龍髯
拼音:lóng rán
【詞目】龍髯
【拼音】lóng rán
【釋義】亦作“龍髥”。1.龍之須。(2)帝王之須。(3)喻松葉;松。
1、龍之須。
《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即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後用為皇帝去世之典。
《史記·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唐 李嶠 《汾陰行》:“自從天子向秦關,玉輦金車不復還。珠簾羽扇長寂寞,鼎湖龍髯安可攀?”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而文宗顯皇帝,復為英法聯軍所迫,北狩熱河,鼎湖一去,龍髯不返。”
2、帝王之須。
3、喻松葉;松。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虯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