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嶠的結果 展開

李嶠

唐朝時期宰相

李嶠(645~714年),字巨山,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唐朝時期宰相。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

早年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小尉、長安尉、監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台少監等職。武周時期,依附張易之兄弟。中宗年間,依附韋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書令特進,封為趙國公。唐睿宗時,貶為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遷廬州別駕。

開元二年(714年)病逝於廬州別駕任上,終年七十歲。

大事件

0645

出生

出生於645年。

0692

慘遭流放

長壽元年(692年)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大臣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下獄論罪。武則天遂命李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御史劉憲一同複核此案。李嶠上疏皇帝,為狄仁傑等人辨冤,因而忤旨,被外放為潤州司馬。

慘遭流放
0693

重回朝廷

長壽二年(693年)被召回朝廷,擔任鳳閣舍人,負責起草朝廷的制誥文書。

0698

官拜宰相

聖曆元年(698年)升任宰相,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0705

慘遭貶黜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辟,誅殺張易之兄弟。李嶠被貶為豫州刺史,未及起程又貶通州刺史,但在幾個月後便被召回朝中,授為吏部侍郎,封贊皇縣男。不久又升任尚書,進封縣公。

0706

再次拜相

神龍二年(706年)以吏部尚書之職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

再次拜相
0710

年老致仕

景龍四年(710年)七月被貶為懷州刺史,不久以年老致仕。

0714

病逝

開元二年(714年)病逝於廬州別駕任上,終年七十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十五歲精通《五經》。
二十歲考中進士。初授安定縣尉,因在制舉考試中以甲等擢第,調任長安縣尉,在畿尉中與駱賓王、劉光業齊名,皆以文章著稱。後來又調任三原縣尉。

歷職台閣

調露元年(679年)唐高宗發兵征討嶺南邕州、岩州一帶(在今廣西境內)的僚族叛亂。李嶠時任監察御史,奉命充任監軍,隨軍南征,親入獠洞,宣諭朝旨,成功招降叛軍。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擢升李嶠為給事中
長壽元年(692年)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大臣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下獄論罪。武則天遂命李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御史劉憲一同複核此案。李嶠上疏皇帝,為狄仁傑等人辨冤,因而忤旨,被外放為潤州司馬
長壽二年(693年)被召回朝廷,擔任鳳閣舍人,負責起草朝廷的制誥文書。
神功元年(697年)代理天官侍郎,后又進拜麟台少監(即秘書少監)。
擔任宰相
聖曆元年(698年)升任宰相,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當時武則天命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主編《三教珠英》,並援引一大批當世知名的“文學之士”參與修撰。李
久視元年(700年)改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是年七月天官侍郎張錫拜相。李嶠是張錫的外甥,不宜與舅父同居相位,因而被罷為成均祭酒(即國子祭酒)。後來又代理文昌左丞,充任東都留守
長安三年(703年)再次拜相,擔任文昌左丞、同平章事,不久又升任納言(即侍中)。
長安四年(704年)改任內史(即中書令)。因政務繁重,數次上疏請辭。武則天遂再次任命他為成均祭酒、同平章事;是年十一月被免去宰相之職,擔任地官尚書。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辟,誅殺張易之兄弟。李嶠被貶為豫州刺史,未及起程又貶通州刺史,但在幾個月後便被召回朝中,授為吏部侍郎,封贊皇縣男。不久又升任尚書,進封縣公
神龍二年(706年)以吏部尚書之職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
神龍三年(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誅殺武三思父子,又攻打宮城,最終兵敗被殺,史稱景龍政變。當時,唐中宗與韋皇后在兵變時登玄武門避亂,李嶠則與楊再思、蘇瑰、宗楚客紀處訥擁兵二千人,屯於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後來宗楚客指使給事中冉祖雍,奏稱前宰相魏元忠犯有大逆之罪。李嶠也隨聲附和,結果遭到唐中宗的訓斥。
景龍二年(708年)兼任修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進爵趙國公。
景龍三年(709年)被免去中書令之職,改任特進(散階)、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宗楚客與紀處訥潛懷奸計,廣結朋黨。李嶠身為宰相,卻以唯諾自保,對朝政無所匡正。

晚年顛沛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暴崩。韋皇后秘不發喪,連夜召宰相李嶠、蘇瑰、宗楚客等十九人入禁中,商議後事。當時,太平公主上官昭容起草遺詔,命溫王李重茂即位,由韋皇后臨朝理政,並讓相王李旦輔政。但宗楚客等韋氏親信,卻以“嫂叔不通問”為由,建議削去李旦的輔政之責。諸宰相中只有蘇瑰表示反對,李嶠等人皆一言未發。最終,李旦被削去輔政之責,韋氏以皇太后臨朝攝政。李嶠還密奏韋后,認為不宜將相王李旦之子李成器、李隆基等人留在京城;是年六月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及其親信黨羽,擁立李旦為皇帝,史稱唐睿宗;七月被貶為懷州刺史,不久以年老致仕。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退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稱唐玄宗。他在宮中發現了李嶠當初的奏表,將其宣示於朝臣。中書令張說認為“桀犬吠堯,各為其主”,不應追究李嶠的罪責。唐玄宗遂讓李嶠隨其子虔州刺史李暢到虔州赴任。
開元二年(714年)又遭到監察御史郭震的彈劾,被追究韋后之亂時“身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責。他雖已致仕,仍被貶為滁州別駕。後來又被改任為廬州別駕,不久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歲。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平定嶺南僚亂:李嶠在高宗年間曾隨軍征討嶺南僚亂,併入僚洞宣撫,成功招降叛軍。
抑制酷吏政治:李嶠不懼酷吏淫威,上疏為含冤入獄的狄仁傑等大臣辯冤。他在武則天晚年時,又與桓彥范先後上奏皇帝,建議為在酷吏政治中含冤而死的大臣洗冤昭雪,最終得到皇帝的批准。

文學成就

武后、中宗時期的文壇領袖,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崔李蘇杜),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深得時人推崇。他的文章善於隸事用典,講求駢偶,辭采華美,堪稱大手筆。開元名相張說贊其文“如良金美玉”,《舊唐書》則稱其文學為“一代之雄”。
曾作《雜詠詩》一百二十首,分為乾象、坤儀、居處、文物、武器、音樂、玉帛、服玩、芳草、嘉樹、靈禽、祥獸十二大類,各以一字為題,又稱《單題詩》,一詩詠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詩歌的類書形式。這組《雜詠詩》在天寶六載(747年)已有張庭芳為之作注,后流傳至日本,在平安時代成為貴族及士族階層重要的幼學讀物。
後世論者對李嶠的詩作多持否定態度。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談到詠物詩的發展中認為:“李嶠稱大手筆,詠物尤其屬意之作,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亦匠筆耳。至盛唐以後,始有即物達情之作。”喬象鍾在《唐代文學史》中稱李嶠的詠物詩:“乍看題目,令人眼花繚亂;實際上卻充滿陳腐的堆砌雕琢和連篇累牘的隸事用典,毫無生氣,使人膩而生厭。”今人多認為李嶠的詠物詩不過是小弄巧筆,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詩作以五律數量最多,成就最高。他改造齊梁聲律理論中的不合理因素,除講求一聯中平仄相“對”外,開始注意上下聯之間相“粘”的規則,使得一聯之間的葉韻發展為全篇的諧暢。無論詠物、應制、寫景、抒懷,皆“風骨高華,句法宏贍,音節雄亮,比偶精嚴”。胡應麟把李嶠的《侍宴甘露殿》與杜審言《早春遊望》、陳子昂《晚次樂鄉》、沈佺期《宿七盤》、宋之問《扈從登封》等並列為初唐五言律詩之最佳者。

個人作品


著有文集五十卷、《軍謀前鑒》十卷。其文集已散佚,明代時僅輯錄三卷。
《全唐詩》輯錄其詩五卷(第57卷-第61卷),共有詩作209首,其中有《雜詠詩》120首。
《全唐文》輯錄其文八卷(第242卷-第249卷),共有制誥、表文、奏疏、碑誌等各類文章158篇。

家族成員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李嶠出身於趙郡李氏東祖房,是戰國名將李牧的後裔。李牧十八世孫李楷,仕西晉為治書侍御史,五子分府而居。第五子李叡,居於巷東,號東祖。李叡九世孫李野王,仕隋為魯郡功曹。
趙郡李氏東祖房世系表(部分)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
李野王李鎮惡(襄城令)
李侃
(台州司法參軍)
李昭(郾城令)
李□(冀州刺史)李惟賢
李晤(伊闕尉)李惟微(淮陰令)
李惟清(鹽城令)
李嶠李暢(相州刺史)李惟和(大理司直)
李裕(海州刺史)李惟寧
李惟成
李粲(濮州刺史)
李懿(華陰太守)李惟岳(監察御史)
李惟乂(新安主簿)
親屬
關係人物備註
母親張氏出身於清河張氏,侍中張文瓘的侄女,鳳閣侍郎張錫的姐姐
女兒李氏景龍三年(709年)隨唐中宗祭祀南郊,充任齋娘,負責為亞獻韋皇后“執籩豆”

軼事典故


見義勇為
李嶠與張德裕、劉憲一同複核狄仁傑謀反案。張德裕與劉憲懾於來俊臣淫威,明知是冤案,卻不敢如實上奏。李嶠道:“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我豈能明知狄公負冤卻不為他申明冤屈。”他上奏為狄仁傑伸冤,結果忤旨被貶。
龜息貴壽
李嶠有兄弟五人,都不到三十歲便去世了。其母擔心李嶠也不能長壽,便請相士袁天罡為李嶠看相。袁天罡看后,認為李嶠也難以活過三十。李母大懼,請袁天罡再看卧相。當夜,袁天罡與李嶠同床而睡,發現李嶠睡覺沒有喘息聲,用手一試,鼻中已經斷氣。他吃驚不已,察看良久才發現李嶠是用耳朵呼吸。次日袁天罡對李母道:“你放心吧,你兒子睡覺用的是龜息,定能大貴長壽,只是不富而已。”後來這些果然應驗。
宰相安貧
李嶠雖官至宰相,但家中一直清貧,卧室里用的是粗綢帳子。武則天認為宰相如此有損大國體面,便賞賜他宮中御用的綉羅帳。當夜,李嶠睡在綉羅帳中,結果通宵難以安睡,覺得身體好像生病一般,極不自在。他對皇帝道:“臣年輕時,曾有相士對我說過,不應奢華。如今用這麼好的帳子米,所以睡不安穩。”武則天無奈,只得任由他用舊的粗綢帳子。
李嶠無兒
根據筆記小說《松窗雜錄》記載,唐中宗曾召見宰相蘇瑰和李嶠的兒子,對他們道:“你們想想自己讀過的書,說一說可以對我講的。”蘇瑰之子蘇頲道:“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意思是,木頭依照墨線就直,國君聽從勸諫就聖明。李嶠的兒子李某(名字失載)則道:“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意思是,斬斷早晨過河人的小腿,挖出賢人的心。唐中宗認為李某學識遠不如蘇頲,嘆道:“蘇瑰有子,李嶠無兒。”
“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出自《尚書·泰誓下》:“自絕於天,結怨於民。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李某的本意與蘇頲一樣,都是在規勸皇帝。他是提醒君王,不要有“斮脛”、“剖心”一類的暴君之行,以致“自絕於天,結怨於民”。可惜唐中宗未解其意。劉聲木在《萇楚齋隨筆》中便曾評論:“二子所言,皆不為無見,未易定其優劣。瑰子之言是規也,嶠子之言是諫也,頗合規諫二字之理。……嶠子直諫於禍亂未萌之先,其遠識應在瑰子之上。”
詩感玄宗
畫作《唐玄宗登白衛嶺歌李嶠詩圖》
畫作《唐玄宗登白衛嶺歌李嶠詩圖》
相傳,唐玄宗晚年曾夜登勤政樓,命梨園子弟唱曲。伶人便唱了一首李嶠的舊作《汾陰行》:“富貴榮華能幾時,山川滿目淚沾衣。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唐玄宗聽得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淚下,連連讚歎道:“李嶠真才子也。”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奔蜀地,途中登白衛嶺,回望山川,心潮起伏,不由得又吟起這四句詩,再次讚歎道:“李嶠真才子也。”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四十八》
《唐才子傳·卷一》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狄仁傑:文學縕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選矣。若求文章資歷,今之宰臣李嶠、蘇味道亦足為文吏矣。
韋承慶:趙郡李嶠,時秀朝英,文宗學府。
張鷟:李公有三戾,性好榮遷,憎人升進;性好文章,憎文才筆;性好貪濁,憎人受賂。亦如古者有女君,性嗜肥鮮,禁人食肉,性愛綺羅,斷人衣錦;性好淫縱,憎人畜聲色。此亦李公之徒也。
徐堅:李趙公、崔文公之筆術,擅價一時。
張說:李嶠雖不識逆順,然為當時之謀則忠矣。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皆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李公實神敏,才華乃天授。睦親何用心,處貴不忘舊。故事遵台閣,新詩冠宇宙。在人忠所奉,惡我誠將宥。南浦去莫歸,嗟嗟蔑孫秀。(詩作《五君詠·李趙公嶠》)
王泠然:有唐以來,無數才子,至於崔融、李嶠、宋之問、沈佺期、富嘉謀、徐彥伯、杜審言、陳子昂者,與公連飛並驅,更唱迭和。此數公者,真可謂五百年挺生矣。
徐浩:中書令李公,當代詞宗。
張庭芳:故中書令李鄭公百二十詠,藻麗詞清,調諧律雅,宏溢逾於靈運,密緻掩於延年。特茂霜松,孤懸皓月。高標凜凜,千載仰其清芬;明鏡亭亭,萬象含其朗耀。味夫純粹,罕測端倪。故燕公刺異詞曰“新詩冠宇宙”,斯言不佞,信而有徵。於是欲罷不能,研章摘句,輒因注述,思郁文繁。庶有補於琢磨,俾無至於疑滯,且欲啟諸童稚,焉敢貽於後賢?(《故中書令鄭國公李嶠雜詠百二十首序》)
李德裕:昔太宗有臣曰師古,曰文本,高宗有臣曰嶠,曰融;玄宗有臣曰說,曰瓌;代過有臣曰袞;至於憲祖則有臣禰廟曰忠公,並稟太白以傳精神,納非煙而敷藻思。才可以淺深魏丙,道可以升降伊皋
鄭亞:高祖革隋,文物大備,在貞觀中則顏公師古、岑公文本興焉。在天后時,則李公嶠、崔公融出焉。燕許角立於玄宗之朝,常楊繼美於代宗之代。
劉昫:蘇味道、李嶠等,俱為輔相,各處穹崇。觀其章疏之能,非無奧贍;驗以弼諧之道,罔有貞純。故狄仁傑有言曰:“蘇、李足為文吏矣。”得非齷齪者乎!蘇李文學,一代之雄。有慚輔弼,稱之豈同。
宋祁: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多傳諷。武后時,汜水獲瑞石,嶠為御史,上《皇符》一篇,為世譏薄。然其仕前與王勃楊盈川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而為文章宿老,一時學者取法焉。若侍從酬奉則李嶠、宋之問、沈佺期、王維,制冊則常袞楊炎、陸贄、權德輿王仲舒李德裕,……皆卓然以所長為一世冠,其可尚已。
高棅:唐初諸子,詞心共艷,律調俱揚,不可尚已。而擅古作者,宋、李二君之宗,尤為炳著。……巨山五言,詞華英凈,節奏鏗諧,置之晉、宋之間,則潘岳之流調,惠連之靡富,微波尚傳,不當擅美。若復湔其涇雜,騁其長駕,則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論。(《唐詩品彙》)
胡應麟:七言律最難,迄唐世,工不數人,人不數篇。初則必簡、雲卿、廷碩、巨山、延清、道濟,盛則新鄉、太原、南陽、渤海、駕部、司勛,中則錢、劉、韓、李、皇甫、司空,此外蔑矣。四傑當合二張、二蘇、虞世南、劉廷芝、李嶠等集,首以太宗,為初唐十二家。五言律詩,兆自梁陳。唐初四子,靡縟相矜,時或拗澀,未堪正始。神龍以還,卓然成調。沈宋蘇李,合軌於先;王孟高岑,並馳於後。新制迭出,古體攸分。實詞章改變之大機,氣運推遷之一會。接跡王楊,齊肩沈宋,則李嶠、蘇頲、張說、九齡為最。諸公才力,大都在魯衛間。必求甲乙,則蘇李之整嚴,略輸沈宋;二張之藻麗,微遜王楊。然唐世詩人,達者無出四君。(《詩藪》)
許學夷:李嶠五言古,平韻者止“奉詔收邊服”一篇聲韻近古,餘皆雜用律體;仄韻者雖忌鶴膝,而語自工。七言古調雖不純,而語亦工。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許之上。其詠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極工者。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頗稱完美。(《詩源辨體》)
胡震亨:漢稱“蘇李”,唐亦曰“蘇李”,以今論之,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人一時齊名者,如富吳、蘇李、燕許、蕭李、韓柳四傑、四友、三俊,皆兼以文筆為稱。
張蕭亭:五言之興,源於漢,注於魏,汪洋乎兩晉,混濁乎梁陳,風斯下矣。唐興而文運丕振,虞魏諸公已離舊習,王楊四子因加美麗,陳子昂古風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聲,蘇張之手筆,此初唐之傑也。
宋育仁:其源遠祖文通,近規江令。才多略格,每見率爾成篇。七言騁妍,有陳宮艷體。《汾陰》之作,盛傳當時,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鋪排,已無深致。詠物累牘,取成事類,風味無成,角巧分題,源出梁陳雜體;試帖之興,其濫觴矣。(《三唐詩品》)
馬茂元:“蘇李居前,沈宋比肩”,時人之語。蓋謂律詩之興,作者輩出,沈宋與蘇李相接踵。此蘇李,乃指李嶠、蘇味道,非漢之蘇武李陵也。蘇李沈宋俱一時律詩作手。蘇李之蜚聲翰苑,致身朝列,則較早於沈宋。“居前”、“比肩”,殆為此耳。(《讀兩〈唐書文藝(苑)傳〉札記》)

人物爭議


生卒爭議

關於李嶠的生卒年,因無確切記載,學界多存爭議,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
•生於貞觀十八年(644年),卒於開元二年(713年):持此說者主要有《辭源》(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中國文學史話·隋唐五代卷》、毛水清《隋唐五代文學史》等。
•生於貞觀十九年(645年),卒於開元三年(714年):持此說的主要有陳冠明《蘇味道李嶠年譜》。
此外,還有一些專著或工具書只給出了其生卒年的大致範圍,如: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以及《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認為其生於645或646年間,卒於714或715年間;而《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則標註其生卒年為“約645-約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