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仲舒的結果 展開

王仲舒

唐朝文學家

王仲舒(762—823)字弘中,并州祁(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文學家。少好學,工詩文。歷任蘇州刺史、洪州刺史、中書舍人等。元和年間(806—820),在南昌獎勵文學,文風盛開。還邀請當時擔任袁州刺史的韓愈來南昌,對南昌文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作有《滕王閣記》和《鍾陵送別》等。

新唐書記載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八十六:王仲舒傳
王仲舒
王仲舒
王仲舒,字弘中,并州祁人。少客江南,與梁肅、楊憑游,有文稱。貞元中,賢良方正高第,拜左拾遺。德宗欲相裴延齡,與陽城交章言不可。后入閣,帝顧宰相指曰:“是豈王仲舒邪?”俄改右補闕,遷禮部考功員外郎。奏議詳雅,省中伏其能。坐累為連州司戶參軍,再徙荊南節度參謀。
元和初,召為吏部員外郎,未幾,知制誥。楊憑得罪斥去,無敢過其家,仲舒屢存之。將直憑冤,貶峽州刺史,母喪解。服除,為婺州刺史。州疫旱,人徙死幾空;居五年,里閭增完,就加金紫服。徙蘇州。堤松江為路,變屋瓦,絕火災,賦調嘗與民為期,不擾自辦。
穆宗立,每言仲舒之文可思,最宜為誥,有古風。召為中書舍人。既至,視同列率新進少年,居不樂,曰:“豈可復治筆研於其間哉!吾久棄外,周知俗病利,得治之,不自愧。”宰相聞之,除江西觀察使。初,江西榷酒利多佗州十八,民私釀,歲抵死不絕,谷數斛易斗酒。仲舒罷酤錢九十萬。吏坐失官息錢五十萬,悉產不能償,仲舒焚簿書,脫械不問。水旱,民賦不入,嘆曰:“我當減燕樂他用可乎!”為出錢二千萬代之。有為佛老法、興浮屠祠屋者,皆驅出境。卒於官,年六十二,贈左散騎常侍,謚曰成。
仲舒尚義概,所居急民廢置,自為科條,初若煩密,久皆稱其便。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舊唐書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王仲舒,字弘中,太原人。少孤貧,事母以孝聞。嗜學工文,不就鄉舉。凡與結交,必知名之士,與楊頊、梁聿、裴樞為忘形之契。貞元十年,策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科,仲舒登乙第,超拜右拾遺。裴延齡領度支,矯誕大言,中傷良善,仲舒上疏極論之。累轉尚書郎。元和五年,自職方郎中知制誥。
仲舒文思溫雅,制誥所出,人皆傳寫。京兆尹楊憑為中丞李夷簡所劾,貶臨賀尉。仲舒與憑善,宣言於朝,言夷簡掎摭憑罪,仲舒坐貶硤州刺史。遷蘇州。穆宗即位,復召為中書舍人。其年出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江南西道觀察使。江西前例榷酒私釀法深,仲舒至鎮,奏罷之。又出官錢二萬貫,代貧戶輸稅。長慶三年冬,卒於鎮。

墓誌記載


王仲舒像
王仲舒像
墓誌記載(節選):王氏皆王者之後,在太原者為姬姓。春秋時,王子成父敗狄 有功,因賜氏,厥後世居太原。至東漢隱士烈,博士征不就,居祁縣,因號所居鄉為“君子”,公其君子鄉人也。魏晉涉隋,世有名人。國朝大王父玄暕,歷御史屬三院,止尚書郎;生景肅,守三郡,終傅涼王;生子男四人,永義政和。政,襄鄧州防禦使,鄂州採訪使,贈吏部尚書。公尚書之弟和之子。公諱仲舒字弘中,少孤奉母夫人家江南,讀書著文其譽.......
《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銘》
碑文:
公尚書之弟某子,公諱仲舒,字宏中。少孤,奉母夫人家江南。讀書著文,其譽藹郁,當時名公,皆折官位輩行願為交。貞元初,射策拜左拾遺,與陽城合遏裴延齡不得為相。德宗初怏怏無奈,久而嘉之。其後入閣,德宗顧列謂宰相曰:“第幾人必王某也。”果然。月余,特改右補闕,遷禮部、考功、吏部三員外郎。在禮部,奏議詳雅,省中伏其能。在考功,吏部提約明,故吏無以欺。同列有恃恩自得者,眾皆媚承,公疾其為人,不直視,由此貶連州司戶。移夔州司馬,又移荊南,因佐其節度事為參謀,得五品服。放跡在外積四年。元和初,收拾俊賢,征拜吏部員外郎。未幾,為職方郎中知制誥。友人得罪斥逐后,其家親知過門縮頸不敢視,公獨省問,為計度論議,直其冤。由是出為峽州刺史,轉廬州,未至,丁母夫人憂。服除,又為婺州刺史。時疫旱甚,人死亡且盡,公至,多方救活,天遂雨,疫定。比數年,里閭完復。制使出巡,人填道迎,顯公德。事具聞,就加金紫。轉蘇州,變其屋居,以絕火延,堤松江路,害絕阻滯。秋夏賦調,自為書與人以期,吏無及門而集,政成為天下守之最。
天子曰:“王某之文可思,最宜為誥,有古風,豈可久以吏事役之?”復拜中書舍人。既至京師,儕流無在者,視同列皆邈然少年,益自悲,而謂人曰:“豈可復治筆硯於其間哉!上若未棄臣,宜用所長。在外久,周知俗之利病,俾治之,當不自愧。”宰相以聞,遂得觀察江南西道。奏罷榷酤錢九千萬。軍息之無已,掌吏壞產猶不釋,囚之;公至,脫械不問,人遭水旱,賦窘。公曰:“我且減燕樂,絕他用錢,可足乎?”遂以代之。罷軍之息錢,禁浮屠誑誘,壞其舍以葺公宇。三年,法大成,錢余於庫,粟余於廩,人享于田廬,謳謠於道途。天子復思,且征以代,虛吏部左丞位以待之。長慶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薨於洪州,年六十二。上哀慟輟朝,贈左散騎常侍。某日,歸葬於某處。
某既以公之德刻而藏之墓矣,子初又請詩以揭之。詞曰:
生人之治,本乎斯文。有事其末,而忘其源。切近昧陋,道由是堙。有志其本。而泥古陳。當用而遷,乖戾不伸。較是二者,其過志也均。有美王公,志儒之本,達士之經。秩秩而積,涵涵而停。к為華英,不矜不盈。孰播其馨,孰發其明。介然而居,士友以傾。敷文帝階,擢列侍從。以忠遠名,有直而諷。辨遏堅懇,巨邪不用。秀出班行,乃動帝目。帝省竭心,恩顧日渥。翔於郎署,騫于禁密。發帝之令,簡古而蔚。不比於權,以直友冤。敲撼挫揠,竟遭斥奔。久淹於外,歷守大藩。所至極思,必悉利病。萎枯以膏,燠?以醒。坦之敞之,必絕其徑。浚之澄之,使安其泳。帝思其文,復命掌誥。公潛謂人,此識宜少。豈無凋郡,庸以自效。上籍其實,俾統於洪。逋滯攸除,奸訛革風。祛蔽於目,釋負於躬。方乎所部,禁絕浮屠。風雨順易,?亢稻盈疇。人得其所,乃恬乃謳。化成有代,思以息勞。虛位而俟,奄忽滔滔。維德維績,志於斯石,日遠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