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迪勒拉山

科迪勒拉山

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脈,有許多標高超過1000公尺的山峰。科迪勒拉(Cordilleras)即是西班牙語的山脈。碧瑤這個熱門的避暑聖地即位於此山脈上。在碧瑤東北方的巴納威鎮及邦圖克、巴達特等地區為梯田主要分佈的區域。梯田的總長度大約是20000公里,故以世界最大規模梯田的名義,在1995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其規模為世界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統。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也被比喻作“天國的階梯”。

地區介紹


科迪勒拉山
科迪勒拉山
科迪勒南洲支脈。致南緯°′,沿智利-阿根廷國界,向北伸延至加勒比海沿岸。山脈沿線經過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和哥倫比亞6國。南緯16°-28°之間,火山分佈密集,為安第斯山三大火山帶之一。此段山峰高而尖,多6,000米以上高峰,山頂終年積雪,並有冰川;西坡陡峻;東坡較緩,毗連被夷平的古老高原。秘魯北部,山體被縱向河流深切,分為平行的內格拉山脈和布蘭卡山脈。在厄瓜多中部和哥倫比亞境內,山脈與考卡谷地并行(谷地為與中科迪勒拉山脈的分界);北緯8°以北,山脈高度下降。太平洋和大西洋流域的分水嶺。富銅、鉛、鋅等金屬礦藏。

成因


科迪勒拉山
科迪勒拉山
科迪勒拉山系,洋板塊陸板塊互。洋及南岡瓦納陸離,南非洲,密切聯。科迪勒系形—。半,科迪勒槽沉降堆積階段,侏羅紀末,槽曾造運,伴廣泛岩漿侵。堊紀末米運,掀規模造山運動,其影響範圍北起阿拉斯加向南至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南美使安第斯地槽發生強烈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整個安第斯山的褶皺構造。至此,美洲大陸的面積向西擴展了一大步。這次運動一直延續到第三紀。新生代以後,科迪勒拉山系曾進入一個以侵蝕為主的時期,使山間盆地、山前拗陷及低地處都有大量的陸相沉積,及至上新世又掀起巨大的上升運動,並一直延續到第四紀及更后,這次運動使科迪勒拉山系重新抬升、褶皺、斷裂並伴隨岩漿侵入,熔岩噴發和火山活動。經過這次運動,科迪勒拉山系不僅具有年青的現代構造地貌的特徵,而且通過中美地峽,使南北美溝通聯繫,並使它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山體。
第四紀初科迪勒系影響,北段(北)早南段(南),冰川覆蓋範圍則北段南段。列顛哥倫亞科迪勒北段冰川,南段冰川。強烈冰蝕,科迪勒系貌蝕刻。

地貌


科迪勒拉山系縱貫美洲大陸西部,其西面逼臨太平洋,東接美洲中部平原,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島,綿延15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北寬南窄。其北段以落基山脈為主體,高約2000~3000米,寬約800~1000千米;南段以安第斯山脈為主,平均高度可達3000米,但寬度僅及北美科迪勒拉山系的一半,一般僅300千米,最寬處也只有800千米,且越向南越窄。科迪勒拉山系的地貌結構自成一體,它是由一系列縱向山脈、山間高原、盆地和谷地組成,但其南北兩段略有差異:
1、北段(北美)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個縱列帶。東部以落基山脈為主體,其北有布魯克斯山,其南為墨西哥高原東側的東馬德雷山。落基山脈南北延5000千米,一般高2000米,南部高峰可達4000米以上。落基山構造複雜,大多以褶皺和沖斷層為基礎,呈現為條狀山脈和間隔斷層谷地為主。著名的黃石公園就位於它的中段,以溫泉和噴泉著稱。
中部為山間高原盆地帶。自北而南有育空高原、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哥倫比亞高原、大盆地、科羅拉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分佈範圍很廣,其構造地形差別也大。育空高原高2000~3000米,是北美北部唯一未受冰川覆蓋的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與哥倫比亞高原均為熔岩高原,並有冰蝕地貌廣泛分佈。大盆地內有短窄斷塊山與干盆地交錯分佈,因氣候乾旱多沙漠和鹽湖。科羅拉多高原一般高2100~3300米,由前寒武紀花崗岩片麻岩到各個地質時代的水平岩層組成;新生代以來不斷上升,致使科羅拉多河不斷下切,形成深1830米的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峽谷兩側岩層自古到今依次水平排列,成為地質學科最完整的自然標本室。墨西哥高原具有斷塊山與盆地間錯分佈的特徵,南部較高,南緣有一條東西向火山帶。
2、南段(南美)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其西為沿海山脈,其東為科迪勒拉前山。安第斯山延伸於南美大陸的西岸和北岸,從特立尼達島向西轉南直達火地島,直線距離近9000千米,平均高3000米,有許多高峰在5000米以上,個別的可超過7000米,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之一。新生代以來,安第斯山地區火山地震十分頻繁,說明它至今尚處於不穩定狀態。
安第斯山在地形結構上北、中、南三段有所差異。北段具有山脈分支隔以幽深谷地的特點。這裡的安第斯山分成東、中、西三支科迪勒拉山,它們在南緯3°以南逐漸靠攏。中段,東、中科迪勒拉山合而為一,山體逐漸開寬,最寬處可達800千米,平均海拔可達4500米,且多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南緯27°30′以南的南段,東西科迪勒拉山接近,寬度收斂,逐漸合為一條山脈;其最南端因近代下沉,多島嶼及峽灣式海岸。
沿海山脈由秘魯中部沿海向南至火地島,這是一個上升的古老蝕余塊狀山,西坡為陡峭的上升斷崖。在沿海山脈與安第斯山之間,是智利中央縱谷。南緯42°以南,因下沉作用,淪為港灣。科迪勒拉前山,位於安第斯山以東,構造上屬海西褶帶,新生代時受安第斯山上升的影響,發生斷層和火山噴發,在地形上呈現為一系列與安第斯山平行或略為斜交的山嶺與深谷相間的特徵。

人文歷史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指的是位於菲律賓呂宋島科迪勒拉山脈東面的梯田,位於巴納威鎮附近。科迪勒拉山脈的梯田,也被比喻作“天國的階梯”。位於呂宋島中央的科迪勒拉山脈,有許多標高超過1000米的山峰。“科迪勒拉”(Cordilleras)即是西班牙語的“山脈”。碧瑤這個熱門的避暑聖地即位於此山脈上。
有越來越多無視於灌溉溝渠走向的建築物出現,也有許多田荒廢、廢耕。景觀維持成為菲律賓政府的一大難題。所以,這項世界遺產在2001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的起源被認為與菲律賓的山地民族伊富高人有關。伊富高人是居住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多山地區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經濟活動的一個群體。他們可能在西元前約1000-100年時開始耕作這一片梯田。
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因為符合以下標準,而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1)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種現存或已經滅絕的文明。
(2)突出地代表了某一類建築或技術的,並且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
(3)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繫。

特色


梯田位於呂宋島科迪勒拉山脈的東面,距離巴那韋鎮(Banaue)僅2公里,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統。於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梯田是由當地部落,包括伊落族,用原始的工具和精巧的灌溉系統於200年前在堅硬的岩石上開墾出來的。如果把這些梯田首尾相接,可以環繞半個地球。以層層梯田為背景,遊客能在這裡看到菲律賓最美的落日。這裡海拔1500-2000米,要注意保暖。

影響


高大寬闊的科迪勒拉山系,不僅本身是美洲地貌結構的一個基本要素和特點,而且它對地理環境其他組成要素的分佈格局也產生巨大效應。
逼臨太平洋南北縱列高大的科迪勒拉山,成為太平洋氣流向東進程的巨大屏障,太平洋沿岸一般降水為500毫米左右,北緯40°以北是多雨帶,最大可達2000毫米以上。但進入山間高原和盆地區后,因處於背風位置,且地形閉塞,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下,大盆地和科羅拉多高原處,甚至不足50毫米,說明由西向東不斷遞減。由此影響土壤和植被也由西向東演變。北緯40°以北更為明顯,由西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針葉林,向東進入山間高原逐步更替為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和草原。山地本身,垂直分佈甚為明顯。
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北縱列,使美洲西海岸的河流短小而多獨流入海,一般富水能而乏航運價值,而在山系以東卻發育著源遠流長的世界著名大河,如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和南美的亞馬孫河,山地提供的水源補給,無疑是形成這二大水系不可缺少的條件。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過程中,北美西北部和亞洲東北部曾有過聯繫和中斷,從而使兩地動物互有往來,形成許多共同屬和相似的動物種,如水貂、猞猁、狼和獾等。它也提供了南北美洲之間動物往來的條件,在北美東南部出現犰狳等與南美相同的種和屬,南美的貓科犬科和浣熊科等則來自北美。因此,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豐富了南北美洲的動物種類。
由於科迪勒拉山係為一年青褶皺帶,新生代以來構造活動十分強烈,它成為世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火山地震十分頻繁。如安第斯山區的三大火山帶,高於5700米的火山錐就有18座,阿空加瓜火山海拔6964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圖彭加托火山海拔6800米,是世界是上最高的活火山。本世紀以來,僅北美加州地區發生7級或大於7級的強震9次,1992年就發生二次7.9級的強震。火山地震強烈的原因,是因為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加快速率相互碰撞的結果。
科迪勒拉山
科迪勒拉山
科迪勒拉山系的礦產資源是十分豐富的。由於其在形成過程中幾經構造變動、斷裂、岩漿侵入、火山噴發及多次的侵蝕,致使岩層變質和古老岩層出露,從而形成了美洲的其他地區所缺乏的多種金屬礦和沉積礦。其中銅、鉛、鋅、鋁土、鉬、銻、石油、磷酸鹽等的儲量或產量具有全洲或世界意義,它為美洲大陸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