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蓼花的結果 展開

蓼花

傳統小吃

蓼花,又稱“燎花”,“蓼花糖”是陝西咸陽市三原縣著名特產,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始於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加工歷史。具有松、香、酥、脆、清甜的獨特風味。蓼花外形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后,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

簡介之一


燎花,屬南方糕點。自從明朝萬曆年間“燎花”問世后,遠近知曉,供不應求。
彰德燎花的由來:早在清仁宗嘉慶年間(約十八世紀七十年左右),有位南方糕點名師去京謀生的途中,不幸病倒在安陽,后經當地好心人悉心照料得以康復,他有感與當地淳樸的民風,便在此定居,並傳授了他製作燎花的絕技,於是燎花在安陽問世,並逐漸發揚光大。
後由當地的“錦泰”字型大小大量生產,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佳品。清乾隆26年,皇帝途經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市),燎花被進獻給皇帝,乾隆吃后大悅,欽定為貢品。自此,“錦泰燎花”馳名省內外。
燎花亦稱“蓼花”。在我國其它地區也有同產品的生產,他們均取名為“蓼花”,也有稱為“冰燎花”的,在咱安陽實為大京棗。蓼花是生長在南方水窪池邊的一種植物,盛夏開出紅白相間的小花,因燎花這一糕點師從南方傳過來的,故同名也。但因產地有異、廠家不同,配方工藝各有所長。因安陽生產的彰德燎花,歷史由來及製作特殊,產品風味獨特,造型別緻,典雅美觀,故有出眾之處。
僅從制坯正如民謠所說:“櫻桃好吃樹難栽,燎花好吃坯難調”。燎花雖好,但製作工藝要求很嚴,特別是制坯尤需功夫。所以在安陽糕點行業中流行有句口頭禪:“二八月調燎花(坯)”。
製作時從選米到成品的生產工序多達二十道之多,作成品是將果坯從熱油鍋中炸熟撈出,將塊型整齊的熟坯揀出作主坯,將剩餘次坯切碎作花,然後用熬制好的糖漿將主坯掛漿沾好,既為成品。成品燎花面色金黃,外沾碎花,雖塊大而輕若無物,剖面潔白呈絲網狀;質地酥鬆,入口消溶,酥脆甜香,實為安陽之名點,省名優產品。

簡介之二


一 燎花(又作蓼花)相傳是明朝所創食物,故李開先說該曲“在元人下,有燎花氣味”后,王渼陂答以“此元末國初臨清人也”。
二 燎花是江南漢人所創甜品,故與元曲固有之所謂“蛤蜊味”和“蒜醬味”不同。
三 燎花上有碎花和青紅絲,此即“燎花頭”,絲對於蓼花主體而言,只起裝飾作用,故是“幫閑”。

製作方式


蓼花
蓼花
最初是把吃剩的江米年糕搗爛,用油一炸,使內部蓬髮,體積變大,吃起來酥綿香甜,又潔白似雪,人們便稱它為“棉花糖”或“雪花糖”。後來有人給“棉花糖”的表皮裹上糖稀或蜂蜜,沾上一層芝麻,吃起來更加香甜,食者交口稱讚“燎得太”,(關中方言,好得很的意思)故又稱“燎花糖”
蓼花採用糯米,香芋、芝麻麥芽、生油等,通過二十道工序製成。興寧市糖果廠生產的蓼花,形成條狀,外面有銀色白色花絮,鬆脆異常,酥香可口。

傳說


據說,早在清代乾隆年間,“蓼花”就是一種很受歡迎的糕點了。而這其中還有一個跟晉江有關的典故呢!
傳說在清代乾隆年間,咱晉江英都的舉子洪世澤考中博學后,到武英殿纂修志書。乾隆皇帝常常親臨指點,君臣感情融洽。有一年乾隆皇帝生日,洪世澤用家鄉的蓼花作為禮物敬獻上去。乾隆皇帝見“米香”染上紅色,引人注目。拿起一嘗,果然鬆脆、香美、可口,不禁贊聲不絕。當他得知這是洪世澤家人自己製作的,當下便將蓼花定為宮廷茶點,讓洪世澤家人傳授手藝。從此原本普通的蓼花便大受歡迎。
後來經過長時間的不斷發展,蓼花又多了其它許多的口味,像是麻蓼、花生蓼等等,並且一樣深受人們喜愛。

所需材料


原料配方(成品50千克):坯子20千克、白糖20千克、糖稀10千克、食油7.5千克、桂花250克、青紅絲500克

食品特點


成品燎花,造型美觀、面色金黃、剖面潔白、狀如蜂巢、外撒對絲、浪似蓼花,故又叫蓼花。落口香甜酥脆、軟綿易消化,營養豐富,老少皆宜,被視為節日聚餐珍饈,饋贈親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