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衣冠禽獸的結果 展開

衣冠禽獸

漢語成語

衣冠禽獸,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guān qín shòu,意思是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出自《鏡花緣》。

成語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成語釋義


衣冠禽獸一詞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很多工具書中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
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對這個成語的解讀同樣態度鮮明。衣冠禽獸:穿戴衣帽的禽獸,比喻品德敗壞、行為如同禽獸的人。
成語本為褒義詞
衣冠禽獸[成語辭彙]
衣冠禽獸[成語辭彙]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綉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
文官一品綉仙鶴,二品鄉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雲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鴛鴦,八品綉黃鸝,九品綉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被貪官佞臣徹底顛覆。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
其貶義之稱,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禽獸"用作貶義詞出現很早,遠的不說,元曲就很常見,《漢高皇濯足氣英布》:"哎。無知禽獸!"《地藏王證東窗事犯》:"把那禽獸剮割肌肉,號令簽頭."衣冠禽獸(衣冠中禽獸)意義很明確,穿得像人實同畜生,並非拿禽獸當贊語。
將"衣冠禽獸"和衣服聯繫到一起,出現在清代,《大義覺迷錄》中說懷念故明衣冠的人嘲笑清人服飾是"孔雀翎馬蹄袖,衣冠中禽獸",於是舉出歷代服飾"皆取禽獸之名狀",反問"豈有自古以來用此等衣冠之人皆為禽獸可乎?"這裡一嘲一辯都基於衣冠禽獸本身的貶義,全與明代服飾無涉。
示例
清·李汝珍《鏡花緣》:“既是不孝,所謂~,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燈謎


狐狸戴面具
在明清兩朝:文官衣補飾禽,武職飾獸。是為“衣冠禽獸”,本意指官員,但是因為明末時期宦官當政,官員的作為著實讓人失望,所以“衣冠禽獸”漸漸變為貶義。
“衣冠禽獸”。殊不知,這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在誕生之初,卻是個萬眾仰慕、光彩照人的“體面”詞兒。­
按照朝廷官制,根據品級不同,彼此“工裝”的顏色和圖案各不相同。單說裝飾圖案吧,不外乎“飛禽”、“走獸”。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從明朝就已經開始了。據明、清兩代正史中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綉“禽”,武官綉“獸”,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衣冠”上的“禽獸”自然和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
到了明朝中晚期,社會的語言環境發生了變化。烏煙瘴氣的宦官政治,徹底顛覆了“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無論是京官還是外臣,都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很多官員甚至干起了魚肉百姓、為虎作倀的勾當。文武官員的名聲越來越臭,曾廣受推崇的“衣冠禽獸”,漸漸墮落為“披著人皮的狼”。­
其實,明朝以前,原本有個成語,指斥那些道德淪喪、行為卑劣的“偽君子”,叫做“衣冠梟獍”(出自【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蘇楷為衣冠梟獍。”)。“梟”,是一種窮凶極惡的鳥兒,傳說它為了存活,不擇手段,不惜吞吃母親。“獍”,傳說它飢不擇食,殺氣騰騰,居然咬死自己的父親。”明朝之前“衣冠梟獍”所處的位置,就像現在的“衣冠禽獸”。“衣冠禽獸”徹底掉價,恐怕也是明末清初的“語言發酵”。漢語,在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下,催生出了新辭彙、新詞意。­
明末文人陳汝元寫《金蓮記·構釁》時說:“妝成道學規模,飛語傷人……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竊賊)。”清朝小說家李汝珍也在《鏡花緣》里寫道:“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顯然,這時的“衣冠禽獸”,已經淪為風度翩翩的活畜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