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星伯

鄧星伯

鄧星伯,名福溶,號潤生,以字行,清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1862年1月16日)生,無錫城郊江溪橋鄧巷人。出身中醫世家。幼年讀書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勤勉,21歲繼承家學,開業行醫。27歲又從當時譽為“江南 第一聖 手”的常州孟河馬培之學醫,手錄其師藏書400餘卷,白天隨師從診,晚 上博覽經典,嚴冬盛暑,研讀不輟,深得業師診治之精粹。33歲時為侍奉 多病老母回無錫行醫。

人物簡介


同時有堂弟、堂侄和兒子等參與,集內、外、婦、兒科於一堂,診務繁忙,求醫者日以百計,並常應邀至閩、粵、皖、鄂、魯、豫、浙、滬等地應診。時人評他:“揆陰陽,辨五色,施方術,一錘定音,著手成春”。清廷攝政王載灃患濕溫傷寒,由宮保彭玉麟推薦並親自到無錫傳旨,詔鄧星伯去京診病。此事轟動全邑。抵京后,經診治,旬余即愈,聞名內宮,傳為妙手。后又經推薦去山東為田中玉將軍看病,旬日即愈。臨行,田贈一年輕婢女給鄧作侍妾。歸途中鄧星伯問悉婢女原籍淮陰,因家貧被售至山東為婢,憐其遭遇,即取道江北,將婢女送還其父母,並贈銀接濟,囑其另擇伴侶。

醫術特點


鄧星伯非常重視歷代醫家的經典著作,崇古而不泥於古,善於吸取各家之長。對時病,常按三焦辨證,尤喜參用河間三焦同治法進治,醫案簡潔,每例必出治則,藥物輕清流暢。對咳嗽一症,用藥尤注意宣肅兩法。宣有溫清之別,肅有溫清之異。邪未盡者,於肅肺葯中必加宣肺藥物才能收功。對肺病一症,以養肺陰和脾胃、平肝化痰為主用藥;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常以調理脾胃,兼用宣肅肺氣之藥用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尤為擅長外科,對《外科正宗》及《瘍科心得集》頗有心得。在臨床上,對外瘍中最常見之癰和疽,屬陰屬陽,判別尤為嚴格。熨燙刀圭手法更為精湛。對腸覃一症,先用藥線結紮,再用烙鐵熨落,手法靈巧,為人稱頌。在外科治療中,重視《內經》中關於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對虛弱患者,常以養胃陽、理胃氣之法,便能調治而愈。生平喜以和、緩、平三法診治,認為對虛弱患者更為相宜。他說:“藥物輕清,當謂用藥如用兵。用之得當,雖葯少性味平和,就能中病,且可起沉痾。”

所著醫術


鄧星伯行醫鄉里50餘年,注重醫德。常對子侄輩說:“為醫者應仁慈為懷。貧者已苦,患病則更苦,對此必儘力拯救,不能以無利而拒之門外,更不能乘人之危索取錢財、敗壞醫德醫風,吾最痛恨之。”民國26年10月15日,鄧星伯由於敵機轟炸受驚而歿,終年75歲。所作《臨症醫案》4冊,惜已遺失。解放后,油印《鄧星伯或問之醫話》l冊。1985年整理成《鄧星伯醫案八百例》l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