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子
高平子
高平子(1888.12.23 ~1970.3.23)原名均,字群,因欽佩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張平子),故自號平子,別署在園,上海金山區人。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入上海震旦學院。畢業后致力於天文學研究,曾任教於震旦大學。后潛心研究天文學,發表《周髀北極璇機考》一文,以精密論證推算出周代北極星的正確位置,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高平子還是中國當時最負盛名的文學組織南社的活躍人物,國學和法文功底俱為一流,他曾用中國古體詩翻譯法國作家雨果的愛情詩《贈彼姝》,並在報上發表,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1983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八屆大會在希臘召開,大會通過決議:將月球正面東經87.6度,南緯6.7度處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高平子環形山。
1888年12月,生於江蘇省金山縣張堰鎮(今屬上海市金山區),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高煌為清末舉人,叔父高吹萬為南社宿耆。他自幼喜好讀書,6歲就讀於家塾,學習成績突出。
1904年,高平子考入上海震旦學院(震旦大學)理科,並修學法文和拉丁文,受該校創辦人著名學者馬相伯親授。苦讀8年,獲理科學士學位。
1912年,畢業后在法國人辦的上海佘山天文台自費求學進修,學習現代天文理論和觀測技術。他師從台長蔡尚質神父,對太陽黑子、雙星星團、彗星等進行過目視和照相觀測,作過小行星照相定位及小行星群普遍攝動的計算工作。
1923年,發表《周髀北極璿璣考》,他以精密的論證推算出周代北極星的正確位置,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1924年高平子隨蔣丙然台長赴青島,參加了中國政府收回被日本侵佔的青島觀象台的接管工作,使之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屬於中國人管理的天文機構。高平子擔任天文磁力科科長,開展業務工作,修復和安裝天文儀器、培養觀測人員,進行測時、授時工作。
1925年,為中國開創了現代太陽黑子的觀測與研究,並創製出不必經過繁瑣計算,即可直接測出黑子面積的專用尺板,還創造出確定黑子日面經緯度的簡易方法,填補了中國以現代方法觀測研究太陽黑子的空白。這一成就得到同行們的肯定,使青島成為我國現代太陽黑子觀測的發源地,這對工作還有積極影響。
1926年,參加首屆國際無線電經度聯測,為中國取得第一批近代經度值,這是中國天文學家參加國際天文聯合觀測的開端。高平子代表中國參加第一屆萬國經度測量會議,是參加國際天文聯合測量的第一位中國天文學家,為中國取得了第一批近代經度值,自此,中國天文界開始了同行間的國際合作。在這項工作中,高平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今,青島觀象台立有“萬國經度測量紀念碑”,上面鐫刻著他的名字。
1928年,高平子受聘擔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測定了位於南京的天文研究所、廬山、河南登封測景台等地的經緯度。次年在所中開始開展測黑子、光斑等日面活動,是中國太陽分光觀測工作的奠基人。他協助余青松籌建紫金山天文台並主管太陽分光觀測,擔任中國天文學會創辦的《宇宙》雜誌的總編輯。
1931年4月,辭去青島觀象台磁力科科長職務,6月受聘為青島觀象台名譽顧問。
1935年,代表中國天文學會出席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五屆大會。在這次會議上,中國被吸收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會員。回國后,他從事於太陽觀察和研究工作,主編《國民歷》和《天文歷》。
1936年,通過對中國天文曆法的潛心研究,出版了《史日長編》。他還曾主持中國《天文年曆》及《國民歷》的編算工作。
1937年,與董作賓等調查河南周公測景台,並測定經緯度,對古代的圭表測影做了系統考證,撰寫《圭表測景論》,被海內外學術界認為是極有價值之作。9月,與地方士紳一起創辦張堰浦南中學(今上海市張堰中學),並擔校董事會主席。
1945年,抗戰爆發,他避居上海租界,伺親養病,精研中國古代天文學術,拒不為日本人服務。
1948年,遷居台灣,擔任台北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台灣省氣象所技正、“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中央大學教授、中正理工學院教授等職務,主持“天文月曆”和“國民歷”的編製,協助創設台北園山天文台。著有《學歷散論》《平子著述余稿》《史記天官書今注》《史日長編》等共139篇。
1970年3月23日,高平子病逝於台灣。蔣介石致贈了“績學揚芬”的挽額。鑒於他對天文方面的成就,1983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第十八屆大會通過決議:將月球下面東經87°.8,南緯6°.7處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高平子環形山。
高平子不僅在天文學方面取得了光輝業績,而且對家鄉社會文化事業方面也作出很大貢獻。1937年9月與地方士紳一起創辦張堰浦南中學(今上海市張堰中學),並擔任校董事會主席。
在台灣,他是德高望重的學術帶頭人,協助創設台北園山天文台,發起成立台灣天文學會,並任理事長多年。
高平子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整理研究工作,發表天文和曆法研究方面的論文上百篇,其中大部分後來被收進60年代後期出版的《學歷散論》和《平子著述余稿》兩書中。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著有《天官書今注》、《太陽圖說》、《漢歷五星步法的整理》、《學歷散論》、《史日長編》、《牛頓傳》、《伽利略傳》等。主持了《國民歷》的編製工作,對中國天文學史的研究也為人們推崇。
198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行星系統命名委員會將月球正面東經87.8,南緯6.7處的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為在月面上留名的惟一的中國現代天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