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將軍故居
廣東省吳川市的故居
張炎故居建於1931年,現在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為紅磚、混凝土構築的二層樓房,中西合璧,風格獨特。建築面積324平方米,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故居正門前有個小花園,園內長著一些低矮的小松柏,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樹蔭旁立著一塊褐色的大石,刻著“故園”二字,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所題。故居的大門旁掛一對對聯:赤膽忠心,獻身中華。
張炎將軍故居坐落於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建於民國時期,為紅磚、混凝土構築的二層樓房,中西合璧,風格獨特。建築面積324平方米,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面前有花園,整體基本完好。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走進大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張炎將軍的英武的塑像,二樓牆上整齊地掛著將軍及其家人的照片和紀念將軍的詩詞文章。張炎將軍的光輝事迹、崇高風範、不朽人生激起了人們滿腔的愛國情懷。
張炎將軍故居石牌
張炎,字光中,第十九路軍愛國將領。廣東省湛江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人,早年投身粵軍,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參加過南征、東征、北伐、中原大戰,成為十九路軍主要將領,隨軍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先後在吳淞,廟行戰役中,浴血奮戰,重創日軍,福建事變后失去兵權,但抗日戰爭爆發后仍積極聯共抗日,1945年初準備起義,失敗后被國民黨殺害。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簽字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
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特務長,隨軍南伐鄧本殷,因作戰勇敢,升任第十師排長。參加東征陳炯明,立有戰功升連長。
1926年春,參加北伐吳佩孚,是年8月,隨堂兄張世德(第三營長)參加迂迴攻奪武昌城,配合葉挺獨立團,連克汀泗橋、賀勝橋,入武漢,大敗敵名將劉玉春部。繼而東下克九江、南昌,三敗江西軍閥孫傳芳,回師武漢。
1927年隨軍北上討伐奉軍,在河南穎川大敗奉軍,屢立戰功,是年夏回師武漢,升任營長。8月1日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奉命南下廣東,師達進賢時,他跟隨師長蔡延鍇脫離起義隊伍,入福建河口轉福州,蔣令蔡將該師的共產黨員逮捕殺害,蔡拒不執行命令,反而發放路費遣散。
1938年2月,張炎奉命回廣東南路組織抗日救亡工作,先後擔任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等職,1938年10月,接任廣東省第十一區游擊司令。他擁護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的主張,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依靠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推動了南路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1945年1月13日於樟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高雷民眾抗日軍,任軍長,部隊被打散后不幸被捕,4月,被國民黨頑固派殺害於廣西玉林。
張炎將軍為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58年,經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簽署,追認張炎將軍為革命烈士。
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積極爭取和各級的支持,張炎故居已按歷史原貌修葺如新,張炎故居前也建起了一個約兩千平方米大的將軍廣場,待有關文物進一步充實后,張炎故居連同旁邊的張炎堂兄張世德故居和將軍廣場,將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