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舌蘭

石蒜科龍舌蘭屬植物

龍舌蘭為石蒜科植物龍舌蘭(Agave americanaL.)的葉。四季采葉,洗凈,鮮用或沸水燙后曬乾。華南及西南各省區常引種栽培,在雲南已逸生多年,原產於熱帶美洲。味苦、酸,性溫,具有解毒拔膿、殺蟲、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癰疽瘡瘍、疥癬、盆腔炎,子宮出血,頑固性潰瘍,足底膿腫等病症。

主要價值


入葯部位

葉徠。

性味

苦、酸,溫。

功效

解毒拔膿,殺蟲,止血。

主治

癰疽瘡瘍,疥癬,盆腔炎,子宮出血,頑固性潰瘍,足底膿腫。

配伍

1、治久年潰瘍:鮮龍舌蘭嫩葉45g,冬蜜30g。搗爛敷患處。(福州台江《民間實用草藥》)
2、治足底膿腫:鮮龍舌蘭葉適量,加雄黃少許。搗爛敷患處。(《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皮膚疥癬:鮮龍舌蘭葉搓擦患處,或水煎熏洗。
4、治子宮出血:鮮龍舌蘭葉15g。水煎服。(3~4方出自《青島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四季采葉,洗凈,鮮用或沸水燙后曬乾。

藥理作用

抗炎作用:龍舌蘭水提取液(0.3g/kg)對大鼠棉球肉芽增生、醋酸引起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及醋酸引起小鼠軀體疼痛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大型草本。莖短。葉常約30餘片呈蓮座狀著生莖上;葉片肥厚,匙狀倒披針形,灰綠色,具白粉,葉的寬視植株年齡而異,長可達1.8cm,寬15~20cm,花葶上的葉,向上漸小,葉先端漸尖,末端具褐色、長1.5~2.5cm的硬尖刺,邊緣有波狀鋸齒,齒端下彎曲成鉤狀。生長10餘年,抽出高5~8m的花葶,上端具多分枝的狹長圓錐花序;花淡黃綠色,近漏斗狀,花被管長約1.2cm,裂片6,長2.5~3cm;雄蕊6,著生於花被管喉部,花絲長約為花被片的2倍,丁字著葯;子房下位,3室,每室具多個胚珠,柱頭3裂。蒴果長圓形,長約5cm,徑約3cm。一花序上可產生1500~3000個珠芽。花期6~8月。

性狀鑒別

藥材性狀:葉片皺縮捲曲,展平后完整者呈匙狀披針形,長30~65cm,寬1.7~6.2cm。兩面黃綠色或暗綠色,具密集的縱直紋理和折斷痕,有的斷痕處可見棕黃色顆粒狀物;先端尖刺狀,基部漸窄,兩側邊緣微顯淺波狀,在突起處均具棕色硬刺。質堅韌,難折斷。氣微臭,味酸、澀。

生長環境


多為栽培,適於排水良好的砂質或粘質壤土栽培,耐乾燥、貧瘠的土壤。溫暖地區多作庭園栽培,寒冷地區需溫室盆栽或桶載,盆底要墊石塊、瓦片以利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