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田村
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轄村
鶴田村位於東莞中堂鎮中部,在107國道東側,南潢路經村北部而過,東部與鳳沖接壤,西至東泊村,北與吳家涌和袁家涌接壤,南面隔東江支流與滘聯、蕉利相望。2006年,全村總面積約2.16平方千米,轄舊、新鶴田兩自然村,分3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210人,洪氏佔總人口的75%以上,與戴氏、徐氏為鶴田的三大姓氏,其餘黃、陳、袁、胡四姓共有100多人。2006年全村有外來人口3300人。
鶴田立村於明朝末年的明思宗崇貞年間(1628~1644年),傳說早年在東江南支流河灘邊住著幾戶扒蜆人家,靠捕撈魚、蜆生活。因江河沖積,這片河灘擴大上升成為土地,這幾戶扒蜆人家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逐漸以農為主,每當水起時節,河灘和田溝里有很多魚蝦出沒,引來鶴群覓食與棲息,白鶴、田疇和耕農交織成一幅人鶴和諧共處的大自然畫圖,立村時人們就把這地方取名為“鶴田村”。
早期落籍這小村莊的主要有胡、袁兩姓,後來由增城石灘來了幾戶姓洪的人家。又過了一段時期,一戶祖籍江西姓戴的江湖賣藝人家也在這裡落戶,後來又從東城鏊寺塘來了一戶姓徐的人家。洪氏家族善於生計,且繁衍較快,成了村中最大一姓;胡、袁兩家家景不裕,人口繁衍不多。晚清年間,某天一無名屍體漂擱在村前江邊的河灘上,(這片灘地後來因此而得名叫“水鬼洲”),引起村人驚恐,怕官府來查究而承擔莫須有責任,人們當天連夜商量出走,(按當時律例須天亮前離開才可脫干係)是夜終於有部分村人搬到村西較遠處住下,住下的地方日後成了一個自然村,因此村名叫“新鶴田”,原來的自然村就成了“舊鶴田”。在“水鬼洲”的南面江心上有一小島,因改革開放后,人們在小島附近大量泵河沙,此小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縮小,直到消失。鶴田村南面臨江處有一個“長碼頭”,碼頭伸出到江心,故名“長碼頭”。在廣深公路的中堂大橋建成之前的數百年間,長碼頭邊的橫水渡是鶴田、吳家涌、袁家涌村民上莞城的主要渡口。
![鶴田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0/mb0244731b3e5ba48ace4f52c1f1eb878.jpg)
鶴田村
![鶴田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7/m2703a214d690be5a06a44b7d7305f90a.jpg)
鶴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