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田村

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轄村

鶴田村位於東莞中堂鎮中部,在107國道東側,南潢路經村北部而過,東部與鳳沖接壤,西至東泊村,北與吳家涌和袁家涌接壤,南面隔東江支流與滘聯、蕉利相望。2006年,全村總面積約2.16平方千米,轄舊、新鶴田兩自然村,分3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210人,洪氏佔總人口的75%以上,與戴氏、徐氏為鶴田的三大姓氏,其餘黃、陳、袁、胡四姓共有100多人。2006年全村有外來人口3300人。

歷史沿革


鶴田立村於明朝末年的明思宗崇貞年間(1628~1644年),傳說早年在東江南支流河灘邊住著幾戶扒蜆人家,靠捕撈魚、蜆生活。因江河沖積,這片河灘擴大上升成為土地,這幾戶扒蜆人家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逐漸以農為主,每當水起時節,河灘和田溝里有很多魚蝦出沒,引來鶴群覓食與棲息,白鶴田疇和耕農交織成一幅人鶴和諧共處的大自然畫圖,立村時人們就把這地方取名為“鶴田村”。
早期落籍這小村莊的主要有胡、袁兩姓,後來由增城石灘來了幾戶姓洪的人家。又過了一段時期,一戶祖籍江西姓戴的江湖賣藝人家也在這裡落戶,後來又從東城鏊寺塘來了一戶姓徐的人家。洪氏家族善於生計,且繁衍較快,成了村中最大一姓;胡、袁兩家家景不裕,人口繁衍不多。晚清年間,某天一無名屍體漂擱在村前江邊的河灘上,(這片灘地後來因此而得名叫“水鬼洲”),引起村人驚恐,怕官府來查究而承擔莫須有責任,人們當天連夜商量出走,(按當時律例須天亮前離開才可脫干係)是夜終於有部分村人搬到村西較遠處住下,住下的地方日後成了一個自然村,因此村名叫“新鶴田”,原來的自然村就成了“舊鶴田”。在“水鬼洲”的南面江心上有一小島,因改革開放后,人們在小島附近大量泵河沙,此小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縮小,直到消失。鶴田村南面臨江處有一個“長碼頭”,碼頭伸出到江心,故名“長碼頭”。在廣深公路的中堂大橋建成之前的數百年間,長碼頭邊的橫水渡是鶴田、吳家涌、袁家涌村民上莞城的主要渡口。

經濟


鶴田村
鶴田村
20世紀六十年代,鶴田大隊開辦紅磚土窯1座,至1985年改建成輪窯,於2000年停產拆除。20世紀70年代,大隊辦有麻綆廠,從廣州運回舊繩,拆洗后梳成麻綆再運回廣州以賺取加工費,麻綆廠開辦近10年後停產。1984年在南潢路兩邊建起廠房、鋪位出租,1988年中堂水泥二廠(鶴田水泥廠)投產,第一期投資400萬元。1994年水泥廠第二期擴建投資800萬元,1995年擴產竣工,年產水泥達6.5萬噸,鶴田水泥廠就成為該村的經濟支柱,後於2004年停產拆除。1989年村內群眾集資,建起了年產4.5萬噸的民營水泥廠(群星水泥廠),2004年停產拆除。2002年,全村企業及個體戶總數為307個,工業總產值為5082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1728萬元,農村人口年均純收入為6756元。

社會


教育文體

鶴田村
鶴田村
鶴田村1950年以前有私塾小學1所,1950年鶴田小學成立,校址設在“東寧書舍”(村中部一祠堂),但只開設一、二年級,三年級以上要到袁家涌小學就讀,上學要過3座木橋,步行約25分鐘,此狀況持續了十多年。時近“文化大革命”才辦起完全小學,校址移至公社化時期所建的飯堂,並在新鶴田設一、二年級和三、四年級的複式教學班。1982年,村斥資130萬元在村東部建了新校,佔地約12畝。2001年12月,再在村的南面建成新校,此學校地點適中,佔地約30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內有燈光球場1個,共耗資300多萬元,從此,新鶴田自然村分教點取消。
鶴田村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村的文娛組頗活躍,年輕人深受熏陶,學生洪柏根於1963年考取廣東省粵劇學校(至2002年仍為中堂地區在該校學習過的唯一一人),一批村民樂手亦得到鍛煉,時至現今,仍常有自娛自樂的拉、吹、彈、唱活動。龍舟活動頗活躍,咸豐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標,“鶴田飛龍”奪第一名,1959年中堂出大標,獲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