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銅井鎮的結果 展開

銅井鎮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下轄鎮

銅井鎮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縣城北部,北鄰沂水縣。總面積123平方公里,人口64831人(2017),山東省唯一逍遙遊示範點——竹泉村旅遊度假區距銅井鎮鎮駐地西5公里。

地理環境


沂蒙泉鄉——銅井鎮位於諸葛亮故里沂南縣城北5公里,山東省唯一逍遙遊示範點——竹泉村旅遊度假區距銅井鎮鎮駐地西5公里。銅井鎮北與山東地質奇觀“地下大峽谷”、“天然地下畫廊”相鄰,南與沂南“智聖湯泉度假區”、“孔明文化旅遊區”相連。東靠沂河,香山河橫貫全境。轄45個行政村,面積123.25平方公里,人口64831人(2017)。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山區,中部為丘嶺,東部為平原。交通便利,229省道、泉重路穿境而過,長深高速沂南出口從銅井進入縣城,距京滬、日東、東紅三條高速公路20公里,距臨沂飛機場50公里,距膠新鐵路沂南火車站20公里。沂蒙生態大道經香山湖、觀音寺、西漢元鳳鳳凰刻石、三山溝原生態風景區,將竹泉村旅遊度假區和沂蒙影視基地連成一線。
銅井鎮歷史悠久,因盛產黃金而得名,採金活動始於隋唐,延續至今已有1400多年,省屬企業山東黃金集團沂南金礦即在境內。境內以泉多見稱,《沂南縣誌》載:“銅井泉水冠沂蒙”,金波泉、玉液泉、大河泉、響鼓泉、溫泉、竹泉等清泉18處遍布全鎮。“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秋波十八銅井水,蕩漾一方賽錦繡”,是“沂蒙泉鄉”——銅井鎮的生動寫照。國內最早有確切紀年的“三山溝西漢元鳳鳳凰刻石”、“八角革命烈士公墓”等文物保護景點,“觀音寺廟千年銀杏樹”、“桃峪天然溶洞”等奇特自然景觀位於境內。域內儲有豐富的金、銀、銅、鐵和石灰石石英石、頁岩、粘土等礦產資源。工業基礎雄厚,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1家,民營企業30多家,現已形成建材、軸承、食品、玻璃等四大支柱產業。
鎮黨委、政府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體制,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高點定位,以建設“經濟文化旅遊強鎮”為目標,經濟建設、旅遊開發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鎮黨委、政府依託資源優勢,積極挖掘旅遊資源內涵,突出地方特色,著力打造“江北竹泉第一鄉”的特色文化旅遊品牌,全力打造作為全省逍遙遊示範點的竹泉旅遊景區精品工程建設。竹泉旅遊度假區規劃總面積0.6平方公里,總投資1.56億元,一期投資5000萬元,由山東龍騰竹泉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被列為全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和重點幫扶項目,在2009年5月8日第三屆中國臨沂諸葛亮文化旅遊節期間建成開放,被確定為全省逍遙遊示範點,2009年5月22日山東省省長姜大明親臨景區視察,2010年9月28日,山東省旅遊重點項目建設現場會在此召開。竹泉旅遊開發的模式得到群眾的認可和上級領導的高度關注、關心和支持,全縣旅遊龍頭地位逐步確立。
當前鎮黨委、政府以爭創全省旅遊強鎮為契機,結合臨沂市爭創“中國地熱城”成功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初具規模的溫泉度假旅遊區,把竹泉景區建設成為全省休閑旅遊度假的精品力作。桃花洞景區、香山湖景區、吉利山農業觀光園正在建設,以新王溫泉為資源的智聖湯泉度假區五一開業,泉鄉旅遊前景廣闊。2010年,沂南縣銅井鎮被授予“山東省旅遊強鎮”、“山東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2010年品牌山東最具競爭力強鎮”等稱號、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之鄉”。

沿革


唐代至清末屬沂水縣。1928年劃歸沂水縣蘇村區,1936年2月劃歸沂水縣蘇村區(六區)設銅井鄉。1939年10月劃歸沂南縣。1958年10月改稱銅井公社,1981年12月改稱銅井鎮。

旅遊資源


銅井鎮文化遺產豐富。現存的有紀年最早的漢畫像刻石——西漢元鳳鳳凰刻石,兩隻鳳凰分別刻在兩塊拔地而起的花崗岩巨石上,刻有大鳳凰的一石,左上角刻有“鳳凰”二字;刻小鳳凰的一石,右側刻有“三月七日鳳”“東安王欽元”“元鳳”字樣。該刻石刻於西漢元鳳年間(西漢昭帝劉弗陵年號,公元前80年至公元前75年間),迄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此外,還有蓮花橋、牡丹洞、觀音寺、白衣庵、桃峪溶洞、三山峪、龍宮等自然人文景觀。
在清代,銅井范家三大門(族)曾顯赫一時。東大門范恩江家,為當地首富;西大門范士元家,因三個兒子分別在安徽、江蘇、山西做官,被稱為三官家(官至御賜五品);后大門是清末舉人范鴻策(候補知縣)家族。三大家族的老宅遺址仍在。
銅井鎮是魯南地區著名的“泉鄉”。素以泉多見稱,有金波、玉液、大河、響鼓、溫泉、竹泉等泉18處。有“銅井泉水冠沂蒙”之譽。有詩讚曰:“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秋波十八銅井水,蕩漾一方賽錦繡”。
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迎仙觀記》碑文里載:“迢西諸峰,嶷若畫屏,蒼翠可掬。觀西北有鳳凰山。東有龍泉,北有跆口泉。泉水隱激然;散土峰下,深盡盈尺。不數武間,澎湃有聲,潘波迅流而成渠,雖盛夏不涸,若其可鑒眉發。而白石參錯卧泥沙間者,歷歷可數”。
境內西南有歷山,南有華山,東北有靈山。清光緒年間,“龍泉”“跆口泉”更換為“金波”和“玉液”的碑額。“金波”以“旙波”見稱,“玉液”則以“地形”見勝。“玉液泉”東南西三面都是巉崖。岩層起疊,高逾一丈,南面的較低。西岩上,有一3人合抱的古槐樹,老態橫斜,臨池而立,泉水注入池內,池石相擊,隱激作聲。池方長兩丈許,距西岩數尺,砌一石欄,碑額外,有兩水閘。水既入池,觸一巨石,抱石下逝,迂迴越閘。至東北角,石突陡狹,如同山澗,聲復豗喧。
銅井,歷史上老百姓俗稱“銅坑兒”。傳說“龍泉”“跆口泉”兩泉曾為礦工們挖的飲水泉。明朝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時,在此開礦,時收入豐厚,魏忠賢為加大採礦力量,雇傭了上千人。這年適逢大旱,礦工飲水困難,魏仍不許停工。一天夜裡,伙夫張二萬在夢中受一白髮仙翁指點,在東南懸崖下挖出一泉,泉水噴涌而出。人們為答謝白髮仙翁,將此泉起名為“神泉”。
后因魏忠賢在開礦中逼死人命,張二萬氣憤不過,踩泉而去。此後二百多年間,泉水一直似淌非淌。一年恰逢大旱,銅井一帶一片亦地,玉帝聞報,遂差一對金童、玉女下界銅坑,踩泉造福百姓。金童、玉女找到神泉位置,各選一址,所踩之處,泉水應聲而出。不久有奏摺報與朝廷,說銅坑地方一夜之間現出兩個泉子,泉水噴涌。光緒皇帝看了上疏,將銅坑前金童、玉女所踩之泉依次定為“金波泉”“玉液泉”。

傳說


銅井多泉還有一個傳說。位於銅井鎮西北部的竹泉村內有一趟青石樑長數百米,遠遠望去活像一條張牙舞爪的龍,頭朝東南,尾巴朝西北,當地人都叫它石龍。
傳說很早以前,此地曾大旱了3年,東海龍王的三太子知道后,就偷偷地來這裡下了3天3夜傾盆大雨。東海龍王知道后就把它召回去,不許它出龍宮,並且懲治這一方百姓三年無雨。
一天,玉皇大帝舉行蟠桃盛會。龍王三太子看到老龍王赴蟠桃會去了,就沿地下河直奔銅井而來。到銅井后,龍王三太子往地上連續拱了三次,就出現了金波、玉液、大河3泉。龍王三太子又一頭向竹泉方向鑽去,又鑽出一泉,泉水噴涌而出,甘甜爽口,救了這一方百姓。東海龍王聞聽大怒,就把三太子罰在這裡變成了石龍。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就在此地蓋起一個廟,俗稱“石龍廟”,稱此泉為“石龍泉”。由於有了水,此地遍地生竹,久之村落逐漸大了起來,便稱該村為竹泉。

名牌產品


2002年6月份在臨沂市舉辦的首屆優質蔬菜展評會上銅井的生薑被評為“瓜菜名牌產品”;
2002年三山峪牌生薑通過國家無公害蔬菜標誌認證;
2005年5月三山峪牌生薑基地被授予“臨沂市綠色優質農產品十佳基地”稱號。已形成萬畝生薑生產規模,年生產銷售姜達3000多萬公斤。“三山峪”牌生薑名揚全國,上海、天津、北京、唐山等地都可見到“三山峪”牌生薑,“三山峪”牌生薑正帶著三山溝人的勤勞和智慧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經濟發展


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山區大鎮的地理優勢,利用三山峪流域無污染、無病害、貯存條件良好的山區優勢,在沂河沿岸和三山峪流域大力發展生薑生產,他們採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在生薑生產過程中使用土雜肥,有機肥,一年四季光照充足,得天獨厚,溫潤季風性氣候,加上姜農的辛勤管理,使三山峪生薑個大味美、風味獨特,成為備受歡迎的無公害綠色食品。鎮里通過完善生薑的加工和銷售,帶動全鎮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具體規劃設計是:首先完善營銷組織,積極支持農民自辦專業性購銷組織,壯大農民銷售隊伍,整合全鎮的零散販運姜戶,組成二支200餘人的常年販姜專業隊伍,把銅井生薑打入上海、天津等十幾個大中城市。在唐山市成立三山峪生薑批發市場,打入東北三省;在天津市成立“銅井生薑一條街”,常年設點銷售。新開發用於貯存生薑的山窖2000餘個。其次,抓好以生薑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創名牌上取得突破。充分發揮外商投資的新機遇,新上洗姜廠兩處,擴大生薑深加工項目,擴大生產規模。三是搞好水利建設,增強生薑生產後勁,鎮里制定優惠政策,支持各村搞好水利建設,進一步擴大生薑生產規模,通過把“天上的水蓄起來,地下的水挖出來,河裡的水截起來”的辦法充分利用好一切水源。近幾年,該鎮將累計投資1760萬元,投工120萬個,搬動土石方210萬立方米,完成工程項目1038個,擴大灌溉面積5000畝,使生薑種到山坡、山頂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三山溝生薑已有300年的歷史,利用山區里良好的儲存條件,在山中挖山窖,一個山窖就是一個天然的恆溫庫,儲存的生薑多年不會變質,與當年的一樣新鮮味美。良好的質地、無污染、無公害的特性,使“三山峪”牌生薑迅速搶佔市場,不斷得到市場認可,深受客戶的青睞。生薑能迅速在三山溝村成為一種產業,成為沂蒙山的閃光點,全村有500戶種植生薑,帶動了周圍村莊也加入到生薑生產。三山溝村山裡人純樸善良的秉性,更是讓“三山峪”牌生薑多了不少人性化的影響,讓深山裡育出了綠色姜,讓深山裡走出了大市場。
“三山峪”牌生薑專業協會於2002年成立,2003年上級農業主管部門備案登記,形成“協會+農戶”組織結構,固定資產1000萬元。專業協會本著“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宗旨,以“引導、示範”為主要形式以助農增收為最終目的。大山的人們進一步拉近了與外面的距離,“三山峪”牌生薑面臨著更大機遇,必將闖出更大的市場。
“三山峪”牌生薑走出大山,生薑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知名度越來越高,合作社逐漸認識到,應該增加生薑生產的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對生薑先加工后銷售,提高生薑生產的經濟效益。該鎮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使生薑生產規模不斷壯大。為了解決水的問題,消除生薑生產的制約因素,專業協會經過認真研究,充分利用好一切水源。按照上級的要求,完善規範專業協會,建立董事會、監事會、理事會,規範財務管理,把“三山峪”牌生薑專業協會辦成“公司+協會+農戶”模式,實行專業化服務、標準化管理、規範化生產,增加服務功能。對會員定期進行培訓,學習農業知識、農業通訊、蔬菜生產以及國內國際生產和銷售信息。統一供種,統一施肥,自己選育適合當地培植的生薑品種。
完成“三山峪”牌生薑生產和銷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生產、儲存、銷售和深加工的科技含量,對生薑進行深加工,生產薑片、姜油和保健生薑飲料,切實增加會員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三山峪”牌生薑衝出亞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