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
五銖”二字
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
“五”字交筆有圓曲與斜直兩種,“朱”頭多呈方折。外廓甚闊,面無穿廓,“五”字交筆直,近穿處有一道豎畫。
文帝為統一幣制,曾放五銖
樣錢令諸關查禁劣錢,遂又稱“置樣五銖”。
早期直徑24毫米,晚期直徑逐步減小,而直徑多集中在23.5毫米左右,早期重3克以上,大部分重量集中在2.7g-2.8g左右。后煬帝在
揚州開爐鼓鑄夾錫五銖,銅色發白,世稱“白錢”。另有
鐵錢。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