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誌

黃山出版社圖書

《太和縣誌》2015年由黃山出版社出版,為最新版本。全書(1986-2010)共130多萬字,全面記述了太和縣25年間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記述了其發展與演變的過程。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共四十二章,內容包括:建置區劃、環境資源、人口、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交通、電力、農業、水利、林業、工業、商貿、財政、稅務、金融等。

根據相關研究,《太和縣誌》目前已知有11種版本。最早的為明永樂六年(1408年)之前版本,摘自《永樂大典方誌輯佚》中輯錄《泰和志》,具體作者已無可考證。《太和縣誌》是研究太和縣歷史發展演變的重要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歷史沿革


目已知《太和縣誌》有11種版本,即:
1408年(明永樂六年)前《泰和志》。作者無可考證。
1574年(明萬曆二年)《太和縣誌(七卷)》,劉岕修,陳琯纂。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太和縣誌(八卷)》,陳大綸修,吳溢、丁亮纂。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太和縣誌(八卷)》,成兆豫修,吳中最、洪朝元纂。
1869年(清同治八年)《太和縣誌》,王寅清采輯,無存冊。
1890 年(清光緒十六年)《存徵錄稿(十一卷)》,吳大來修,未成。
1925年(民國十四年)《太和縣誌(十二卷,首一卷)》,丁炳烺修,吳承志纂。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太和縣分鄉圖志》,方守先纂修,王渭源、王希清繪圖。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太和縣誌資料》,太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等編著。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太和縣誌(三十卷)》,太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等編著。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太和縣誌(上下冊)》,太和縣地方志辦公室等編著。

1408年


1408年(明永樂六年)之前《泰和志》。由於缺乏足夠的線索,目前《永樂大典》本安徽《泰和志》的具體編修時間尚無法確定,但可以確定其修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之前。早於現在已知最早的《太和縣誌》即萬曆二年(1574年)劉岕編修的志書,它的存在是對民國《太和縣誌》所言“明以前紀載闕略”的補充,說明了在明代初年以前確實曾經編修過《太和縣誌》,而這部《太和縣誌》早已亡佚,到民國編修縣誌時既不知道相關的內容、也無法考徵這方面的情況了,只能以“明以前紀載闕略”來概言之。

1574年


1574年(明萬曆二年)《太和縣誌(七卷)》劉岕修,陳琯纂 拷貝
1574年(明萬曆二年)《太和縣誌(七卷)》劉岕修,陳琯纂 拷貝
1574年(明萬曆二年)《太和縣誌(七卷)》劉岕修,陳琯纂。原件現存國家圖書館。
劉岕,號遜山,清苑(今河北省清苑縣)人,明隆慶六年任太和知縣。劉岕精於吏治,為政不依仗威力,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積極振興文化教育事業。他修文廟,建奎樓,對貧苦知識分子,死了人而無力營葬的,用自己的養廉費助葬。舊志書對他的評價甚高,說他:“於太和有再造之功”。
劉岕對太和一個突出的貢獻是他在明萬曆二年(1574年)編修《太和縣誌》,共7卷。在1983年編製《太和縣誌資料》時,只能從舊志序言和圖書目錄中知道有這部志書,而走遍大江南北,踏破鐵鞋無覓處,數年難得一見。後來幾經周折,編製新版《太和縣誌》的人從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才找到,但是管理人員又不讓看原本,只能從放大鏡里看複製的膠捲,因為是孤本,若是翻閱多了,損壞了就沒有了,其珍貴如此。
劉岕在給這部志書所撰的序言中說:“凡事之有關於邑者,具載無遺,匯為七卷:首輿勝,以辨封域;次食貨,以悉利弊;次建置,以記沿革;次歷官,以稱功德;次人物,以顯鍾毓;次禮制,以備儀節;次藝文,以綴英華。中為條目尚多,七者其綱也。一展卷,上下數百年間,了如指掌。”於此可以約略地窺見這部志書的資料和鑒賞價值。
清乾隆年間,太和知縣成兆豫說:“太和之為縣,肇於漢,而縣誌之作也,始於清苑劉岕,其時則為明萬曆甲戊。更歷八十餘載,至我朝順治十有六年,陳公大綸始重輯之,今則又百年矣。嗟乎!自漢以來,歲閱數千,而太和之志,明以前闕焉無聞,明以後僅獲兩見,是何興之難而廢之易也。”於此可見,劉岕創修《太和縣誌》,確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1659年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太和縣誌(八卷)》陳大綸修封面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太和縣誌(八卷)》陳大綸修封面
1659年(順治十六年)《太和縣誌(八卷)》陳大綸修,吳溢、丁亮纂。原件現存國家圖書館和上海辭書出版社。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太和縣誌(八卷)》陳大綸修時間頁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太和縣誌(八卷)》陳大綸修時間頁
陳大綸,字理仲,定興人(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人),貢生,順治十四年任太和知縣。吳溢,字千頃,順治舉人,官教諭。太和縣誌,自明萬曆甲戌,知縣劉岕創修。此志為陳大綸官太和時繼劉岕《太和縣誌》重纂,其書編例,分輿勝紀,食貨紀、建置紀、歷官紀、人物紀、禮儀紀、藝文七類,目六十有七。其凡例云:“彷綱目之體紀事,載一名以提綱大書;其下用雙行者,詳其事之始末、人之履歷也”。按其書編例,則條注分明,全篇大抵採用表譜之體。每一提綱之下,引用史書注證,其引證之書如《明一統志》《文獻通考》、天文律歷、河渠、廣輿等書,但不免有附會假借。卷前列總圖一,繪極細緻,圖說詳明。太和四境無山,周圍惟湖,南有沙河,北有茨河以泄水,不足以排灌;故廣開溝渠,享其利。凡昔無今有者,圖上加一新字以備記。縣城居圖中,為長圓形,五門,圖上有題紀曰:古迹漢細陽縣,隋潁陽縣,唐百尺鎮,宋萬壽縣,元泰和縣,明太和縣。以一圖表達一邑之形勢、沿革、建設、水利,他志輿圖未見此例。

1751年


1751年(清乾隆十七年)《太和縣誌(八卷)》成兆豫修封面
1751年(清乾隆十七年)《太和縣誌(八卷)》成兆豫修封面
成兆豫修,吳中最、洪朝元纂。原件現存國家圖書館和天津市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
1751年(清乾隆十七年)《太和縣誌(八卷)》成兆豫修時間頁
1751年(清乾隆十七年)《太和縣誌(八卷)》成兆豫修時間頁
成兆豫,字悅嶺,山東鄒平縣人,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任太和知縣。他荒年減免錢糧,請賑救濟,唯恐災民流離失所。平時與民休息,重視農桑,尤其重視培養人才。經常於政務之暇,招集縣學生員談話,勉勵他們既重知識,又重品德,做到品學兼優。他還繼劉岕、陳大綸之後,第三次編修縣誌,並因此受到潁州知府王斂福的稱許。

1869年


1869年(同治八年)一個叫王寅清的主修編纂《太和縣誌》,但沒有成書,半途而廢。現在保留下來的,只剩王寅清的一篇序文,歷史資料早已湮沒無聞,等於不修。志稿久佚,唯序存。
王演清《太和縣誌》序: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也。凡山川疆域之勝,沿革興廢之殊,與夫政事、文章、民風、物產,巨細兼賅,無美不備,關係固綦重矣。故修志者,採訪誠宜周詳,義例尤須嚴謹;若不論輕重名實,襲陋承訛,捃拾淆雜,是直會計簿耳!志云乎哉?顧太和之為縣,肇於漢,而縣誌之作,則仿於明萬曆間清苑劉公岕。迨我朝順治間范陽陳公大綸,乾隆間濟南成公兆豫,兩次重輯,迄今失修又久矣。其間治亂相尋,風俗寢變,耆舊淪亡,羅非易,不加采輯考證,何以信今而傳后?是亦守土者之責也。余於同治七年八月,權篆斯邑,慨習俗之強悍,欲挽回而無由,又慮志乘之失,文獻無考,不禁惴惴於中,惟愧末學支離,何敢輕言修輯?適逢吳大中丞竹庄,奏請纂修省志,檄飭采輯,爰聘邑之宿儒,分司採訪,慎加去取,閱四月而告竣。體例仿照舊本,勿事鋪張,務求實際,固不敢仰企劉、陳,成諸前哲,聊以補闕拾遺、免致湮沒;若欲潤色鴻業,挽回澆風,實有望於後之君子焉。是稿之成,司採訪者為李惠芳、范振川、張萬銓、李雲、王彥邦,吳東岑、於雲同、李宗可,張文盤,周尋其、王蘆溪、張星燦、李玉華、張文彥、劉國楨、孫暹益等,總校劉震澤、庄元直也。例得備書。同治八年春王寅清序。

1890年


1890 年(光緒十六年),吳大來纂修《存徵錄稿》十一卷,但工未竣,書籍未見刊印。

1925年


1925年《太和縣誌》原版封面
1925年《太和縣誌》原版封面
丁炳烺修,吳承志纂。原件現存國家圖書館。已出版發行。
丁炳烺,字子莘,安徽宣城人,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任太和縣知事,在任3年。當時軍閥混戰,盜賊蜂起,戰亂頻仍,兵連禍接,局勢動蕩,一夕數警。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丁炳烺修水利,勸農桑、辦學校、御匪患,做了許多好事,確是不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倡修縣誌和培養人才。
1925年《太和縣誌》原版時間頁
1925年《太和縣誌》原版時間頁
1925年《太和縣誌》校正出版封面
1925年《太和縣誌》校正出版封面
《太和縣誌》自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編修以來,至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失修已174年,其間經歷了多少縣官。一個代理縣知事的丁炳烺,竟能不畏困難,不避艱辛,毅然舉事,實在值得稱道。這還不說,丁炳烺為了保證志書的質量,不惜重金,延聘全椒大手筆吳承志(述庵)主編。吳承志是《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四世孫,家學淵源,才華橫溢,又有豐富的修志經驗。因此這部志書,質量甚佳,不論從資料、結構、文采哪一方面說,都為太和前幾部志書所不及,就是與淮上其他各縣相比,說它是一部好志書,也當之無愧。這不能不歸功丁炳烺。說到這裡,有一個插曲:民國十三年冬天的一個雪夜,丁炳烺正在與吳承志圍爐談藝,語未盡而警報至。大股土匪自河南入境,有進犯縣城的動向。丁炳烺立即持槍登城,部署防守。可見亂世修志,不是象今天這樣四平八穩、雞犬不驚的。
丁炳烺培養人才,從兒童抓起。連小學生考試他都要親自出題,對成績優秀者,個別談話,加以勉勵。關集張景仲、張仲明,人稱張氏二才子,至今才名遠播。他們上小學時,正當丁炳烺主政,對此都有深切的感受。張景仲詩文俱佳,又精於刑律,曾任何柱國的機要秘書和阜陽專區法院律師,丁炳烺離開太和30年後,猶念念不忘。1956年一個偶然機會,張景仲認識丁炳烺的一個侄子,問及丁炳烺,說已去世10年。張景仲不勝唏噓,緬懷青眼,愴然有作,茲錄之以饗讀者:
其一
文題親擬試群英,半部論語估太平。
郡榜開時誰第一?十三孺子播才名。
其二
千里駒生積善家,邑尊屬向阿翁誇。
中途一蹶成凡馬,伯樂翻疑自力差。
其三
飄然退樂歸湖山,宦海抽身鬢未斑。
贏得廿年幽靜福,先生襟抱似陶潛。
其四
令威化鶴廿余年,消息今才到耳邊。
垂白無聞慚巨眼,青衫和淚伏風前。
這幾首詩,非一般唱和可比,情真意切,非發自肺腑不能為也。詩中,張景仲把丁炳烺比作伯樂、陶淵明,可見他對丁炳烺的推崇,也可見丁炳烺重才愛才的精神感人之深。

1945年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太和縣分鄉圖志》鉛印本,方守先纂修,王渭源、王希清繪圖。書籍未見刊印,作者無考。1993年《太和縣誌》引用《太和縣分鄉圖志》中說“商業以界首為發達,東南通京,滬、蚌,西北達西安及後方各地,商賈雲集,土洋雜貨集散於此,為皖北第一商業重鎮;次為原牆集,貿易以食鹽、土布、竹木為大宗;再次為舊縣集,貿易以粗碗為大宗” 。

1983年


太和縣誌資料
太和縣誌資料
1983年《太和縣誌資料》由太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著,是建國后首次修志,先後編輯兩本《太和縣誌資料》,分為第一輯:歷史部分和第二輯,屬於內部資料,不對外公開出版,目前市面上能買到原版。《太和縣誌資料》為其後1993年版的《太和縣誌》的編製打下了基礎。

1993年


1993年太和縣誌封面
1993年太和縣誌封面
1993年《太和縣誌(三十卷)》的編著,已出版發行。從1983年至1988年,用了五年的時間收集資料。收集資料的方式,一是到檔案局、博物館、圖書館和院校查閱文獻資料;二是走訪老幹部、老農民、老工人、老藝人、老科技人員和各界知情人;三是實地考察。五年共編寫部門專業志三十多部,連同收集到的文物、照片、回憶錄及各種文獻,共徵集資料達一千七百多萬字(件)。
對收集到的資料,我們花費了很大精力分類、整理、對照、考證、核實。有些資料,不僅反覆數次乃至十數次地去收集、補充,又反覆較比印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求入志資料準確無誤。
十年的修志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收集與整理資料,是編纂地方志的基礎工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我們是首次修志,既缺乏完備的方誌學理論指導,又缺乏修志實踐經驗。一部志書要站得住腳,無論如何,收集資料是一點不能馬虎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志稿評議后,仍收集補充了大量資料;地區和省地方志編委會審稿后。再次為收集補充資料做了大量工作。這樣,我們才稍覺心底踏實。
1993年太和縣誌扉頁
1993年太和縣誌扉頁
1988年冬至1990年7月,是縣誌稿編寫階段。此階段分三步走完:第一步,分口聘請八位編輯,以部門專業志為基礎,編寫初稿;第二步,由志辦四位同志分工分纂,完成評儀稿;第三步,由陶克貴同志為首的審查組,對志稿進行縣內評審。
在志稿編寫的過程中,我們總的指導思想,是運用新的觀點、新的資料、新的方法編纂新時代的新志。在處理如何看待舊志書的問題上,我們堅持分析批判地繼承,即繼承舊志合理的某些形式,諸如總體設計橫排豎寫,以類系事,章法上以記為主,敘而不議等等;拋棄舊志的唯心史觀以及重人文輕經濟的傾向等糟粕。在框架結構上,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現代分工科學分類,依照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先經濟基礎後上層建築,在思想觀點上力求貫徹辨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資料內容上,著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時代風貌。力求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觀點與資料的統一,科學性與地方性統一。
2015版《太和縣誌》封面
2015版《太和縣誌》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