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井欄邊草的結果 展開

井欄邊草

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

井欄邊草(學名:Pteris multifida Poir)是鳳尾蕨科,鳳尾蕨屬陸中小型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4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被黑褐色鱗片。葉多數,密而簇生,葉片卵狀長圓形,一回羽狀,羽片通常對生,無柄,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有時近羽狀,能育葉有較長的柄,羽片狹線形,葉軸禾稈色,稍有光澤。

分佈於中國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越南、菲律賓、日本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牆壁、井邊及石灰岩縫隙或灌叢下。

井欄邊草全草入葯,味淡,性涼,能清熱利濕、解毒、涼血、收斂、止血、止痢之功效。

形態特徵


井欄邊草
井欄邊草
植株高30-4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1-1.5厘米,先端被黑褐色鱗片。葉多數,密而簇生,明顯二型;不育葉柄長15-25厘米,粗1.5-2毫米,禾稈色或暗褐色而有禾稈色的邊,稍有光澤,光滑。
葉片卵狀長圓形,長20-40厘米,寬15-20厘米,一回羽狀,羽片通常3對,對生,斜向上,無柄,線狀披針形,長8-15厘米,寬6-10毫米,先端漸尖,葉緣有不整齊的尖鋸齒並有軟骨質的邊,下部1-2對通常分叉,有時近羽狀,頂生三叉羽片及上部羽片的基部顯著下延,在葉軸兩側形成寬3-5毫米的狹翅(翅的下部漸狹);能育葉有較長的柄,羽片4-6對,狹線形,長10-15厘米,寬4-7毫米,僅不育部分具鋸齒,余均全緣,基部一對有時近羽狀,有長約1厘米的柄,余均無柄,下部2-3對通常2-3叉,上部幾對的基部長下延,在葉軸兩側形成寬3-4毫米的翅。主脈兩面均隆起,禾稈色,側脈明顯,稀疏,單一或分叉,有時在側脈間具有或多或少的與側脈平行的細條紋(脈狀異形細胞)。葉干后草質,暗綠色,遍體無毛;葉軸禾稈色,稍有光澤。

生長環境


井欄邊草生境較為廣泛,常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 井邊、河邊、山谷石縫中,牆壁縫隙,竹林邊、林緣陰濕處。喜半蔭,較耐寒,耐乾旱,對空氣濕度要求不高,對土壤適應性強,在酸性到鹼性土壤中均能生長良好。

分佈範圍


井欄邊草
井欄邊草
分佈於中國河北(北戴河)、山東(泰山、嶗山魯山)、河南(伏牛山內鄉桐柏、商城)、陝西(秦嶺)、四川(奉節城口、酉陽、重慶、巴縣、江安、長寧、峨眉山、樂山、康定)、貴州(思南、松桃,興仁、望謨、獨山、冊亨)、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越南、菲律賓、日本也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巴黎植物園。

繁殖方法


播種基質:草炭土:田園土=1:1,將這些基質混合好後過細篩備用。為殺死雜草種子和其它種的孢子以及苔蘚、藻類和菌類等,將配置好的土壤置於121℃高溫條件下蒸汽滅菌20分鐘。選擇口徑約15厘米的刷洗乾淨的白色塑料盆,底部加入較粗的基質,最上面加過篩的基質,壓實,使土面低於盆沿約1厘米。裝好盆的基質用沸水澆透后蓋上薄膜,第2天基質冷卻后即可播種。
滅菌消毒:孢子的滅菌消毒和播種用濾紙將孢子包成約1厘米的小包,並用細線紮緊,將濾紙小包先在70%的酒精中浸20秒左右,此時還要用鑷子將濾紙包中的氣泡趕盡,以使孢子表面完全被酒精浸潤,然後將濾紙包放人5%的次氯酸鈉溶液中浸泡5-10分鐘,再用無菌水沖洗4-5次。在無菌培養皿中小心打開紙包,用少量無菌水將濾紙上的孢子沖入培養皿中,再將孢子懸浮液倒入已高壓滅菌的三角瓶中,並用少量無菌水沖洗培養皿后一併倒入三角瓶,用封口膜封好三角瓶備用。播種時用經過滅菌的滴管吸取孢子懸浮液均勻地滴人基質中,滴人量根據孢子濃度和孢子萌發力而定。在用滴管吸取懸浮液前要搖動三角瓶,以使懸浮液混合均勻。
播種后的養護管理:將花盆放於加溫溫室內種植台上,再用薄膜覆蓋。溫室內溫度為10-30℃。由於播種前培養基質已經澆透,又有薄膜覆蓋,播種后不太需要澆水,可視情況用噴壺在基質表面噴霧。播種10天後每隔2天取小塊土壤於解剖鏡下觀察孢子的萌發和絲狀體發育狀況,原葉體、幼孢子體的生長發育狀況可通過肉眼觀察,觀察時做好記錄。原葉體發育成熟后即開始產生精子器和頸卵器,並分別形成精子和卵子,為提高受精率,此時應每天噴水霧1-2次。受精后不久就可先後出現寄生於原葉體上的胚芽和胚根,此時應經常打開薄膜通風,並覆蓋一層遮陽網。
由於孢子萌發率高,當配子體長至約0.5厘米時,出現擁擠現象,此時進行了1次分栽。分栽時採用與孢子播種相同的基質I,用牙籤小心地將過密處的配子體以5個左右為1叢挑出,輕輕地栽人分栽基質中,這樣既可以防止單個挑起時對原葉體的破壞,同時又利於配子體受精。叢間距1厘米左右,分栽后再用噴霧器將基質表面和移栽的配子體充分噴濕,以使配子體與土壤充分接觸,提高成活率。

主要價值


園林:井欄邊草生長旺盛,葉型優雅,株形美觀,非常適於盆栽觀葉,裝飾室內几案,也可作庭院和園林地被植物,還可配置山石盆景。
藥用:全草入葯,味淡,性涼,能清熱利濕、解毒、涼血、收斂、止血、止痢。主治:痢疾,泄瀉,淋濁,帶下,黃疸,疔瘡腫毒,淋巴結核,腮腺炎,乳腺炎,高熱抽搐,蛇蟲咬傷,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外傷出血。內服:煎湯,9-15克,鮮品30-60克;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虛寒證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