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尾蕨
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
鳳尾蕨(學名:Pteris cretica L. var.nervosa(Thunb.)Ching et S. H. Wu),植株高50-7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粗約1厘米,先端被黑褐色鱗片。葉邊僅有矮小鋸齒,頂生三叉羽片的基部常下延於葉軸,其下一對也多少下延。葉干后紙質,綠色或灰綠色,無毛;葉軸禾稈色,表面平滑。
產中國多省地,生石灰岩地區的岩隙間或林下灌叢中。也廣佈於日本、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斐濟群島、夏威夷群島等地。嫩葉可食,稱“蕨菜”。盆栽可點綴書桌、茶几、窗檯和陽台,也適用於客廳、書房、卧室做懸掛式或鑲掛式布置。全草都可以供藥用,它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止瀉的功效、強筋活絡等效,民間多用於治痢疾和止瀉。
(概述圖來源:)
鳳尾蕨
性喜溫暖、濕潤、陰暗的環境,忌澇,要求蔭蔽、空氣濕潤、土壤透水良好。較耐寒,生長適溫為10-26℃,越冬溫度可低至0-5℃。
產中國及於歐洲、非洲。生於竹林邊、河谷、牆壁、井邊、石縫和山林濕地處。
風尾蕨不開花,所以沒有種子,通常是以無性孢子進行繁殖。由於孢子越新鮮,發芽越快,發芽率越高,所以在孢子成熟后,儘快收集播種。
孢子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繁殖率較高,播種前先對栽植容器和基質消毒,並保持清潔衛生。徐艷、石雷等在對白玉風尾蕨孢子繁殖技術的研究時發現,選取1/2MS,並添加濃度低於2%的蔗糖作為培養基時,成苗率最高。孢子萌發后,待苗長至一程度時便可上盆栽培。
分株繁殖是蕨類植物最常見的繁殖方式,此方法簡單易行,但是繁殖成活率低,一般在繁殖量不大時採用,不適於大規模生產。
家庭盆栽鳳尾蕨,通常在4、5月份分株,分株前,減少澆水,以便於脫土。脫土后,用利器把植株分為3-4叢,再分栽在小盆中,精心護養,直至塊莖部位生出初生葉,形成新植株。
鳳尾蕨宜保持盆土濕潤,生長季節水分應供應充足,一般可以2-3天澆水一次即可。雖然要保持土壤濕潤,但對鳳尾蕨來說,澆水間隔期間輕度的乾燥也是無妨的。鳳尾蕨也不能澆水過多,水分過多會可導致葉片脫落。
鳳尾蕨適宜的溫度為16℃-28℃,高於30℃或低於15℃皆生長不良,過冬時不能低於5℃,冬季養護需要加溫設備,如果沒用加溫設施,可採用雙層保溫設施,冬季下午在溫度下降到22-24度時要及時封棚。夏季養護需要有降溫設備(抽風機和水簾)。如果沒有加溫和降溫設備,夏天中午要加強遮蔭和通風,補充葉面水和地面水達到降溫的目的,同時不宜採用遠距離的連棟大棚,而應採用獨立單頂棚。
喜高濕環境,不耐乾燥,養護期間應勤向植株及生長環境噴水增濕,適宜的濕度為75%-80%左右,過於乾燥會造成葉片邊緣枯黃,甚至全葉枯黃。
鳳尾蕨
鳳尾蕨快速生長時期,生長快,葉叢過密導致生長衰弱,底層老葉通風、通光不良出現葉枯或葉片長時間積攢水珠,容易發生葉片腐爛現象。因此,快速生長期間,應及時修剪換盆。最好在秋季修剪,去除死葉、黃葉,保證既能促進植株間通氣順暢,又保持植株整體美觀。
危害
防治
防治方法:為避免上述情況,應經常檢查葉片,保證葉片不要太濕,注意通風透氣,盆土有積水時,停止澆水,出現死苗,及時連同盆土倒掉。農藥防治可用1000倍的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的殺線磷、4000倍農用鏈黴素噴灑風尾蕨,對其病蟲害的防治以及植株品質的影響都能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
鳳尾蕨
《食療本草》謂其能補五臟不足,兼治氣壅經絡、骨問毒氣諸症。《本草拾遺》謂蕨菜能夠去暴熱、利小水,主治食膈氣膈、腸風熱毒等病症,又可作驅蟲劑。鳳尾蕨味淡、性涼、清熱、利濕、解毒、涼血、收斂、止血、止痢。
鳳尾蕨
含特殊高級澱粉,被收錄在《黑色保健食品》之中,歷來廣為人們所喜食。蕨的澱粉含量為25%-40%,民問常在8,9月份蕨的根狀莖肥壯時,挖取蕨根制粉,作糕點、粉絲、飴糖,也可釀酒。生產的蕨粉,無公害,無污染,營養豐富,食味香純,具有清熱、降火、生津、止渴等作用,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療效,同時它還具有防癌、抗衰老、減肥的作用,是兒童、老人、病人的理想食品,同時也是嬰幼兒極好的益智食品。
鳳尾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