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時夏的結果 展開

陳時夏

福建長樂籍清代學者

陳時夏 字道定,一字常於。福建長樂人。乾隆六十年(1795)舉人。

人物經歷


陳時夏(?—1738)字建長,雲南元謀人,清朝大臣。康熙四十五年進士,考授內閣中書。三遷工部郎中,考選廣西道御史。雍正元年,授河南開歸道,仍帶御史銜。尋奏河北連年歉收,請發帑治賑,蠲免錢糧,上嘉允之。
履歷二年,遷湖北按察使,以在開歸道任封丘生員-,坐不能彈壓,奪官。三年,授直隸正定知府。四年,遷長蘆鹽運使,加布政使銜,署江蘇巡撫。疏陳蘇、松水利,請發帑興工。命副都統李淑德、原任山東巡撫陳世倌會勘,議先濬婁江,常熟福山塘、昭文白茆河、太倉七浦河、上海嘉定吳淞江、武進孟瀆、德勝新河、丹陽九曲河次第疏治。時夏復疏言江南錢糧,請視直隸、河南正耗統解布政使,督撫以下各給養廉,地方公事用耗銀報銷,從之。上知時夏有老母,命雲南督撫贈資斧,護至蘇州,復賜人葠。
少失怙。十歲,從叔父讀書,即知發憤勵學。奉母悉得歡心,事叔父如父。甫冠,入邑庠讀書。鰲峰書院主講鄉賢孟超然叩所業,時勖之曰:“知志古,勿泥古;知正學,要力學。”時夏自是益屏絕紛華,體認實理。事事必精察而力行。未壯,秋捷。以母老不與計偕,授徒里中,推誠相與。從學者必先示以濂、洛、關、閩之正,敦倫紀,辨義利,端趨向,隨材造就,不苛以所難。從游之自遠方來者,至硯席無所容。易簀前一夕,猶強起評文藝,題其末日:“讀書不勤則學荒,學術不端則心壞,此際須大有把握”。年四十六卒。

歷史評價


學者稱為常齋先生。錄所遺書,有《學庸繹注》二卷、《周禮要解》二卷、《榕軒詩存》一卷。時夏妻田氏 故家女,幼習經史,尤喜儒書。既嫁而貧,斥奩飾獻家長,躬操井臼,縫紉不輟,不復事筆硯矣。嘗言:“婦人雖不能治生,亦當勤習家務,以分家長煩憂。”侍王姑及節姑高氏疾,朝夕抱持,不離左右,飲食皆口哺之。與時夏相庄二十年,燕居無失儀。惟好言古今人物興廢得失,及心性出入之微。逮時夏歿,家益窘,并日而食或斷炊,不輕求貸於人。性不喜妄佛,每教子讀書,必明天理良心,而存之於心,施之於事而已。嘗自述其與夫論學語,著為《敬和堂筆訓》授其子,蓋粹然儒家言也。子宗英,字諸遷,一字楠齋,居會城,乾隆六十年舉人,勤劬力學,嘗受業於惕園,稱高足。子宗華,字諸通,一字修齋,陝西巡檢,山陽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