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峰書院
鰲峰書院
福州鰲峰書院為康熙四十六年(1707)巡撫張伯行建,書院廣置書籍,校刊55種儒家著作,添建120間書舍,后增為140間。書院內有花園和一口大荷池,周圍還有假山、石洞、樓、亭、池、榭,一路夾植松、杉、竹、柳,環境幽美。
鰲峰書院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鰲峰坊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福州格致中學旁邊。
康熙五十年(1711),御賜“三山養秀”匾。雍正十一年(1733),御賜帑金1000兩。乾隆三年(1738年),御賜帑金1000兩,贈御書“瀾清學海”匾;乾隆十一年(1746)御賜《律書淵源》一部。乾隆十五年(1750),巡撫潘思榘修講堂;乾隆十七年(1752),巡撫陳宏謀修學舍。嘉慶二年(1797),浦城縣職員祝乾封、締封,捐充長兄榮封遺產,銀5000兩,租谷1984石4斗,以充膏火;道光二年(1822),巡撫葉世倬於崇德齋舊址建考棚10餘間,以課諸生。
書院大門懸康熙御書“三山養秀”匾,內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講堂、敦復齋、五子祠、篤行齋、正誼堂、賢王先生祠、張公祠等計125間。院後花園有鑒亭,亭前懸乾隆御書匾“瀾清學海”。院里還有藏書樓1座,上層陳列大書櫥二三十個,貯藏御賜各種法帖,置經史子集若干櫥。二十三子祠祀宋儒游廣平等5人和明儒蔡虛齋、胡文定等18人。
每年二月初旬,書院懸牌出示招考。招收對象為全省九府一州品學兼優的生員(秀才)、監生和童生。有“日給廩餼,歲供衣服”的待遇。書院每逢月初或中旬,由山長主持學習和測試。山長高坐堂上,命題宣講或討論經義,學生環坐靜聽共學。後來共學廢了,改為講學而以兼課士為主。后講學又廢,直以八股文章和試帖詩作為課士的主要學習項目。書院每年例於二月十五日以前,由督、撫親臨院中舉行甄別試。生員、監生試大題,童生試小題,都是八股文一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獲選的按期參加月課,每月2次。初六日為師課,十六日為官課。考卷評定后,生、監超等取60名為內課,每月每名膏火銀1兩4錢;特等取60名為外課,每月每名膏火銀1兩;一等取80名為附課,不發膏火銀。童生僅取正課30名,每月每名膏火銀6錢;附課80名,不給膏火錢。
鰲峰書院以弘揚程朱理學為宗旨,以教、學、研、編為經,以出當世名士為緯,定期從全省擇優錄取秀才,聘各方名士講學,很受朝廷器重。
書院設山長1人、監院1人、書辦2人、丁役數人。歷任山長有蔡璧、林枝春、朱仕琇、孟超然、鄭光策、陳壽祺。他們的學生如林則徐、趙軒波、蔡世遠、藍鼎元等都是當時“第一流人物”,所以鰲峰書院久享“文藪”的美譽。
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廢止,書院改為“校士館”,后又改為福建法政學堂。辛亥光復時學堂毀於火,書院原有設置,除一座假山外,蕩然無存。
福州歷史上最著名的書院——鰲峰書院重建工程將於18日完工。重建的鰲峰書院坐落在與書院原址緊鄰的原 民黨海軍上將李世甲故居處,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前部按福州清代建築結構重建,後部則在保留李世甲故居民國西式建築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修繕。
鰲峰書院位於于山北麓白塔之側,1707年清康熙年間由著名理學家、福建巡撫張伯行建造,是當時福建的最高學府。書院招考優秀學生入學,聘請著名學者主持教學。林則徐、梁章鉅、楊慶琛、廖鴻筌等人曾在書院求學。至1905年撤銷為止,書院共考取進士163人,舉人7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