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鑄造。“通寶”有小平,折二型銅錢及折三型鐵錢,對錢,有數十種之多,篆書、隸書二種書體。
特色之處是隸書中雜有楷意,有時也稱作楷書。小平銅錢存世量大,版別複雜,變化多在“政”和“通”上。鐵錢鑄造量極大,存世較多。
另有珍罕的銀質“政和通寶”,古泉大珍。“政和重寶”為折二錢,楷書,錢文瘦金體,直讀光背,徑3厘米,傳世以折二重寶鐵母數種珍品。
政和通寶
趙佶在藝術上的嗜好也用在了泉貨上了。他親自書寫錢文鑄造銅錢,他鑄的錢幣是中國錢幣史上的四個高峰之一。他當政的年號很多,有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等,鑄幣的版別也多,字體也多,有楷書、行書、篆書、隸書。他用瘦金書書寫的“大觀通寶”“崇寧通寶”,鑄的精,字更美,是泉友們的愛物。
政和通寶,本身就有很多的版別,小平、折二的都有,字體有篆、隸、楷,等。分真政,文政。這枚政和通寶,小平,熟坑,是隸書,真政。
宋代錢幣種類、版別之多,居歷代之首。南宋和北宋319年間共發行了46種年號錢及6種非年號錢,被稱之為“鑄錢大師”的宋徽宗在位時,“政和通寶”白銅錢約有十多個版別,但這些白銅錢,幾乎全是小平錢的形制。據孫仲匯、胡薇所著《古錢幣圖解》184頁載,有一種“政和通寶”篆書錢文,直徑28毫米,穿徑7毫米,定級為樣錢,屬二級上品。直徑28毫米,已經是所載最大的“政和通寶”白銅錢。可見白銅政和居多,大錢珍罕。而這枚“政和通寶”白銅錢直徑已達30毫米,可達折三標準。經查閱各種錢譜,均無此幣的記載。
政和通寶
政和通寶
很多銅錢有銘文書寫是我國銅錢的一大特點,而且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文字字體各有特徵,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銅錢。
辨聲也是銅錢鑒定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於年代久遠,古幣火氣盡脫,敲擊時聲音無轉音,擲於水泥地面時其聲音暗啞。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殼聲,沒有清脆響亮的金屬聲。
辨味亦為鑒定偽錢的方法之一。真幣傳世已久,冶鑄時的火氣早已消失,嗅時沒有任何火氣。長期埋於土中的古幣,剛出土時常帶綠色的鏽蝕,嗅時有一股泥土味。而偽造的古幣由於冶鑄未久,銅錢上常留有冶鑄時的火氣。
銅錢經過長期的流傳、把玩,表面上會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色或古銅色包漿,業內稱為“傳世古”。真的“傳世古”堅牢,包漿難以刮除,銅錢流傳愈久,色澤愈深,質地越是堅牢,用水煮刀刮都很難去掉。假的“傳世古’’包漿比較輕浮,質地疏鬆,用開水泡煮后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如發現宋代以前淺黃髮光的黃銅錢,大概就是偽幣了。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銅錢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有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錢特徵。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
鑄作(鑄造和形制)的鑒別也是銅錢辨偽的重要依據。我國銅錢的鑄造分為兩個階段,唐代以前採用范鑄法,唐代以後多用母錢翻砂法口范鑄法主要有陶范、石范和銅範三種,陶范是最早出現的鑄幣方法,戰國以後才開始使用后兩種方法。
政和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