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

器官對物體一個屬性的反映

感覺,是人腦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於某種感官引起的。 

一個物體有它的光線、聲音、溫度、氣味等屬性,我們沒有一個感覺器官可以把這些屬性都加以認識,只能通過一個一個感覺器官,分別反映物體的這些屬性,如眼睛看到了光線,耳朵聽到了聲音,鼻子聞到了氣味,舌頭嘗到了滋味,皮膚摸到了物體的溫度和光滑程度。每個感覺器官對物體一個屬性的反映就是一種感覺。

涵義


產生機制

感覺是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一切心理現象一樣,具有反射的性質。感覺不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動,而且包含了效應器的活動。以視覺為例,為了得到清晰而穩定的視覺映象,不僅需要由視覺感受器提供正確的信息,而且需要神經中樞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后,對感受器作出反射性的調整。

種類

感覺是由物體作用於感覺器官引起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人將人類的感覺劃分成五種基本感覺,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事實上,人的感覺遠遠不止一種。根據刺激物的性質以及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質,可以將感覺區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是由身體外部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所引起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膚覺。其中視覺、聽覺、嗅覺接受遠距離的刺激,又叫距離感覺。內部感覺是由身體內部來的刺激引起的感覺(機體自身的運動與狀態),包括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機體覺又叫內臟感覺,包括餓、脹、渴、窒息、噁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覺。)

意義

感覺雖然很簡單,但卻很重要,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通過感覺,人能夠認識外界物體的顏色、明度、氣味、軟硬等,從而能夠了解事物的各種屬性;其次,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須和環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具體些說,人們從周圍環境獲得必要的信息,是保證機體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相反,信息超載或不足,都會破壞信息的平衡,給機體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再次,感覺是一切較高級、較複雜的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人的知覺、記憶、思維等複雜的認識活動,必須藉助於感覺提供的原始資料。人的情緒體驗,也必須依靠人對環境和身體內部狀態的感覺。因此,沒有感覺,一切較複雜、較高級的心理現象就無從產生。

近與遠


感覺是由體內、外的刺激影響感覺器官產生的。20世紀初,美籍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遠刺激兩種。遠刺激是來自物體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長的光線、一定頻率的空氣振動等。而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等。遠刺激是屬於物體自身的,因而不會有很大變化,而近刺激是感覺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例如,蘋果是圓的,這是蘋果本身的特性,因而是遠刺激;但看蘋果,有時從正面看,有時從側面看,這樣視網膜上的投影時常在改變;同樣,蘋果表面的反射率是不變的,但既可以在白光下看到,也可以在藍光下看到,這時得到的近刺激也在變化。了解近刺激和遠刺激的關係對研究感覺有重要的意義。(Dember&Warm,1979)

編碼


感覺器官是怎樣接受外界的刺激進而產生感覺呢?這裡存在著感官對外界刺激的編碼過程。神經系統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學能量,如光波和聲音。這些能量必須經過感官的換能作用,才能轉化為神經系統能夠接受的神經能或神經衝動,這個過程就是所說的感覺編碼。
19世紀德國著名生理學家繆勒最早研究了感覺編碼問題,並提出了神經特殊能量學說。繆勒的神經特殊能量學說不定了感覺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認識論上錯誤的。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知識告訴,大腦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經衝動。感覺編碼不僅發生在感官中,而且發生在神經系統的不同層面上。近年來關於感覺編碼的研究形成了兩種有代表性的理念。一種叫特異化理論,一種叫模式理論。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感覺系統中,神經系統同時採用了特異性編碼和模式編碼。

關係


定義

每個人都有感受器官,但是,各人感覺器官的感覺能力卻不相同,有人感覺能力強,有人感覺能力弱。同一個聲音,有人聽得見,有人聽不見;同樣大小的物體,有人看得見,有人看不見,這就是感覺能力的差別。
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叫感受性,感覺能力強,感受性就高;感覺能力弱,感受性就低。感受性的高低可以拿剛剛引起感覺的刺激強度加以度量。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覺閾限,感覺閾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覺到,其感受性高;感覺閾限高的,需要比較強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感受性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兩者成反比。

種類

感覺閾限可分為絕對感受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感受性也可分為絕對感受性和差別感受性。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叫絕對感覺閾限,又叫絕對閾限。絕對閾限表示的是絕對感受性。能夠覺察出來的刺激強度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否則便是感受性低。感覺閾限是一個範圍,能夠感覺到的最小刺激強度叫下限,能夠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強度叫上限。上限和下限之間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覺的範圍。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的最小變化量叫差別感覺閾限,或叫差別閾限,又叫最小可覺差。差別閾限表示的是差別感受性,一個人能夠覺察到的差別越小,說明差別感受性越高。
德國生理學家韋伯(Weber,E.H.)1840年測量了重量的差別閾限,發現差別閾限和原來刺激強度的比例是一個常數,用公式表示就是△I/I=K。其中,△I是差別閾限,I是原來的刺激強度,K是一個常數,這個常數叫韋伯常數,或者叫韋伯分數,這個定律就是韋伯定律。後來研究發現,不同感覺器官的韋伯分數是不同的,而且,韋伯定律只適用於中等強度刺激的範圍。
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Fechner,G.T.)1860年在韋伯定律的基礎上,用差別閾限作為感覺的單位,測量了刺激的物理量和所引起的心理量。結果發現,感覺的強度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S=K·lgR。式中,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個常數,這就是費希納定律。不同感覺器官的K值是不同的,費希納定律也只適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從費希納定律可以看到,不能拿刺激的物理單位來代表所引起的心理強度的單位。

外部和內部


視覺

視覺的適應刺激是波長在380納米~780納米(nm)之間的電磁波,這一段的電磁波也叫光波。納米是長度單位,1納米等於百萬分之一毫米。比380納米短的電磁波,如紫外線,是看不到的;比780納米長的電磁波,如紅外線,也是看不到的。光波在整個電磁波中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眼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外界光線通過角膜、前房和瞳孔進入水晶體,再通過玻璃體投射到視網膜上。視網膜是一個由視覺神經細胞組成的薄膜,分為三層,從裡到外分別是節細胞層、雙極細胞層和視細胞層。視細胞層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從視網膜出來的視神經,最終到達大腦皮層的枕葉後端,即枕極的部位產生視覺。

聽覺

16~20000赫茲的空氣振動是聽覺的適宜刺激,這個範圍的空氣振動叫聲波。比16赫茲低的次聲,以及比20000赫茲高的超聲人們都聽不到。由於外耳道的自然共振頻率在3000赫茲左右,加上中耳機械傳導的特點,使得人們在聽閾範圍內對1000~4000赫茲的聲音最敏感,對這一範圍的聲音的耐受性也比較高。人耳對頻率非常低或非常高的聲音的感受性會大大降低,對聽覺閾限與中音相比可以相差幾十個分貝。
聽覺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和內耳組成。耳廓具有收集聲波的作用,外耳道起著共鳴箱的作用,鼓膜和聽小骨把外邊來的振動通過卵圓窗傳到內耳,內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聽覺神經細胞集中的地方,即聽覺的感受器。空氣的振動傳到科蒂氏器官,刺激纖毛,引起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沿聽神經傳至大腦皮層顳葉的顳上回和顳中回,引起聽覺。

嗅覺

嗅覺是最古老的感覺。嗅覺的適應刺激是能揮發、有氣味的物質。嗅覺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細胞。有氣味物質的分子隨著呼吸進入鼻腔,刺激了嗅細胞,嗅細胞將嗅覺刺激的化學能量轉化為神經能,嗅覺的神經衝動沿嗅神經傳至中央后回,產生嗅覺。

味覺

分佈在舌面、上顎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覺刺激的感受器。味覺的適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質。當味覺刺激物隨著溶液刺激到味蕾時,味蕾就將味覺刺激的化學能量轉化為神經能,然後沿舌咽神經傳至大腦中央后回,引起味覺。
最基本的味覺有甜、酸、苦、咸四種,平常嘗到的各種味道,都是這四種味覺混合的結果,而且混合后的味道並不是產生了一種新的味道,而是保留了原來參加混合的各種食物的味道。舌面的不同部位對這四種基本味覺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舌尖對甜、舌邊前部對咸、舌邊後部對酸、舌根對苦最敏感。

皮膚感覺

皮膚感覺是一個籠統的稱呼,皮膚上能分辨出來的感覺包括觸覺、壓覺、振動覺、溫覺、冷覺和痛覺。刺激作用於皮膚,未引起皮膚變形時產生的是觸覺,引起皮膚變形時便產生壓覺。觸覺、壓覺都是被動的觸覺;觸覺和振動覺結合產生的觸摸覺則是主動的觸覺。不同的皮膚感覺分別有不同的感受器,都在皮下,呈點狀分佈,在身體不同部位的皮膚上的分佈密度是不同的。

平衡覺

平衡覺又叫靜覺,其感受器是內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個半規管,反映了人體的姿勢和地心引力的關係。憑著平衡覺,人們就能分辨自己是在做加速,還是在做減速,是在做直線,還是在做曲線運動。平衡器官過於敏感,微弱的刺激便會引起高度的興奮,造成噁心、嘔吐等身體反應。暈車、暈船就是平衡器官過於敏銳造成的。

運動覺

運動覺又叫動覺,其感受器分佈在肌肉、肌腱和關節中,分別叫肌梭、腱梭和關節小體,反映身體各部分的位置、運動以及肌肉的緊張程度。身體運動時,動覺感受器受到刺激,產生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沿感覺神經並經脊髓后索上行,再經丘腦最後到達中央后回,產生運動感覺。視知覺、觸摸覺、言語動覺的產生以及身體運動的進行,都需要視覺、觸覺和言語聽覺與動覺的結合,以及動覺提供的反饋信息。所以,動覺在心理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內臟感覺

內臟感覺又叫機體覺,包括飢餓、飽脹和渴的感覺,窒息的感覺,疲勞的感覺,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覺等。內臟感覺的感受器分佈於內臟器官的壁上。內臟感覺的性質比較模糊,說不清楚是癢還是疼,疼的話,也說不清楚是脹的疼,還是擰的疼,定位也不準確,說不清楚是哪個地方疼,所以叫做“黑暗”感覺。痛覺還具有放射的性質,如心絞痛源於心臟,但覺得是肩胛骨疼;闌尾位於腹腔右下方,但闌尾發炎時,人們會覺得是小肚子疼。

痛覺

痛覺是機體受到傷害時產生的感覺。皮膚感覺和內臟感覺中都有痛覺,各種感覺器官和肌肉中也都有痛覺,痛覺遍布全身的所有組織中。痛覺沒有適宜的刺激,什麼刺激,只要對機體造成了傷害,都會引起痛的感覺。痛覺總是和痛苦的情緒聯繫在一起,但是痛覺對機體卻具有保護性的作用。痛覺的產生告訴,身體的某個部位受到了傷害,發生了病變,給一個信號,讓加以保護。所以,痛覺具有生物學的意義。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痛覺最難以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