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咽神經

舌咽神經

顱神經的第九對叫舌咽神經,主管咽喉部粘膜的感覺,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和舌後三分之一的味覺,與第十對迷走神經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運動。主要控制莖突咽肌,腮腺體,部分味蕾和收集來自耳部後部的感覺等。

基本概況


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erve)為第9對腦神經,屬於混合神經。編號IX。
主要控制莖突咽肌,腮腺體,部分味蕾和收集來自耳部後部的感覺等。

功能介紹


舌咽神經所在的位置
舌咽神經所在的位置
主要控制莖突咽肌,腮腺體,部分味蕾和收集來自耳部後部的感覺等。

纖維組成


舌咽神經
舌咽神經
含五種纖維成分:

內臟運動纖維

起於疑核,支配莖突咽肌。

副交感纖維

在耳神經節交換神經元後分佈於腮腺,司腺體分泌。

一般感覺纖維

胞體也位於下神經節,中樞突終於孤束核,周圍突分佈於咽、舌後1/3、咽鼓管、鼓室等處的粘膜以及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

特殊感覺纖維

胞體位於頸靜脈孔處的下神經節,中樞突終於腦幹孤束核,周圍突分佈於舌後1/3的味蕾。

軀體感覺纖維

胞體位於上神經節內,分佈於耳後皮膚。

解剖位置


舌咽神經
舌咽神經
舌咽神經的根絲,自延髓橄欖后溝前部出腦,與迷走神經和副神經同出頸靜脈孔。在孔內神經幹上有膨大的上神經節,出孔時又形成一稍大的下神經節。舌咽神經出顱后先在頸內動、靜脈間下降,然後呈弓形向前,經舌骨舌肌內側達舌根。其分支如下:

鼓室神經

鼓室神經發自下神經節,進入鼓室,在鼓室內側壁的粘膜內與交感神經纖維共同形成鼓室叢,發出許多小支,分佈至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的粘膜。鼓室神經的終支為岩小神經,含副交感纖維,出鼓室入耳神經節,交換神經元后,經耳顳神經分佈於腮腺,控制其分泌。

頸動脈竇支

頸動脈竇支1~2支,在頸靜脈孔下方發出,沿頸內動脈下降,分佈於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頸動脈竇是壓力感受器,頸動脈小球是化學感受器,分別感受血壓和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反射性地調節血壓和呼吸。

舌支介紹

舌支為舌咽神經的終支,經舌骨舌肌深面,分佈於舌後1/3的粘膜和味蕾,司粘膜的一般感覺和味覺。

莖突咽肌支

由舌咽神經分出,支配莖突咽肌。

扁桃體支

至齶扁桃體和咽齶弓、舌齶弓的粘膜,司一般內臟感覺。

咽支介紹

在咽側壁上與迷走神經的咽支以及交感神經共同組成咽叢。舌咽神經的咽支司咽粘膜一般內臟感覺。舌咽神經損傷后,咽和舌後1/3感覺障礙,咽反射消失,舌後1/3味覺喪失。

損傷表現


舌咽神經損傷表現為舌後1/3味覺消失,舌根及咽峽區痛覺消失,咽肌收縮力弱,泌涎障礙。

主要病變


舌咽神經痛

舌咽神經痛是一側咽部舌根部及扁桃體區發作性疼痛,發病率非常低,大約只有200萬分之一。常痛起突然,可放射到同側舌和耳深部,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伴有唾液分泌增加,說話、吞咽、觸摸患側咽壁及下頜角均可誘發,疼痛表現為閃電樣、刀割樣或燒灼樣劇痛。該病本身沒有致死性或致殘性,但極少有自愈可能。

臨床應用解剖


舌咽神經顱外部分走行與分支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副神經一起自頸靜脈孔出顱腔。在頸靜脈孔處舌咽神經位於該孔的前外側,迷走神經、副神經居該孔的后外部,之間以硬腦膜形成的隔膜分開。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與岩下竇、頸內靜脈經頸靜脈孔內口出顱。GphN在近頸靜脈孔下緣處膨大形成下神經節(又稱岩神經節),在下神經節的稍上方可見形態小於下神經節的上神經節。下神經節位於頸靜脈孔下側的岩小窩內,與周圍組織結合緊密,不易分離。
自此節發出的分支及交通支有:①鼓室神經自下神經節發起后即上行進入鼓室小管,經鼓室小管入鼓室,發起部位多在神經節的后外側;②發出細小分支與交感神經節聯繫;③發出細小分支與迷走神經耳支聯繫;④有時發出1~2個交通支,至迷走神經上神經節的下端。在舌咽神經下神經節的稍下側,由神經干發出細支,向內下行走,與迷走神經咽支及頸上神經節的分支共同組成咽叢。咽叢位於咽中縮肌上舌骨大角水平。舌咽神經出頸靜脈孔后,位於迷走神經和副神經的前外側、頸內靜脈的前內側,向下通過頸內動脈和頸內靜脈之間,之後貼鄰頸動脈鞘前內側向前、內下斜行,在離開頸動脈鞘之前發出頸動脈竇支,主幹位於莖突和莖突諸肌深面,先位於莖突咽肌之後下緣,然後轉向其外側面,於莖突咽肌中部下緣彎向前行,併發出分支支配該肌,主幹則於舌骨舌肌的內側,向前橫越咽中縮肌及莖突舌骨韌帶,發出其終末支(舌支及扁桃體支)。在莖突及其附著肌的深面,有較大的發自頸外動脈的咽升動脈,該動脈與舌咽神經干交叉走行。舌咽神經在莖突咽肌的深面距頸動脈分叉的距離為23~47mm,距乳突尖的距離為7~15mm。乳突尖與下頜角連線的中點至頸靜脈孔的距離,左側(21.32±2.03)mm,右側為(21.42±2.05)mm。並發現舌咽神經是后組顱神經中直徑最小的神經,測得其最大直徑約為1.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