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

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

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位於哥特蘭島西岸的維斯比是最受歡迎的夏季旅遊目的地之一。同時這裡還集田園風光、百年小鎮和中世紀重鎮於一體。維斯比是一座典型的漢薩同盟城市,它的四周築有環形的防禦牆、城中有保存完好的網格式街道和中世紀時期的建築群。在中世紀後期,中世紀時期的教堂遭到毀壞,大大小小的倉庫混雜於低矮的木屋和石屋之中。

基本資料


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
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
中文名稱: 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
英文名稱: Hanseatic Town of Visby
國家: 瑞典
所屬洲: 歐洲
批準時間: 1995
批准標準
199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V)(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簡介


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
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
維斯比是瑞典古城,哥得蘭島首府,位於島的西岸,臨波羅的海。維斯比建立於海盜時代早期,2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大約9世紀時該地即有村鎮。公元900年,成為瑞典的一部分,十三世紀發展成為北歐最重要的商業城市之一。維斯比距瑞典海岸約100公里,城市地勢從海邊逐漸上升,現今已淤塞的港口屬不凍港。歷史上是貿易中心,為哥德蘭縣首府。
13世紀時維斯比環繞全城建起了一道長3.5公里,帶有40座碉堡的石牆。14世紀,維斯比失去了漢薩同盟中和波羅的海貿易中心的地位。1350年城市遭到黑死病的襲擊,1361年丹麥國王垂涎哥德蘭島之富裕,和瑞典在哥德蘭島外進行了一場大戰,戰後的3個世紀里,哥德蘭島先後屬於丹麥和漢薩同盟管轄。1396年海盜維塔利安兄弟佔據此處,不過1398年他們就被條頓騎士趕走了。1525年呂貝克的一次武裝進攻使維斯比衰落了。隨著1611年同呂貝克締結貿易協定,維斯比成為漢薩同盟最初城市之一和波羅的海上主要貿易中心。它是哥德蘭島上唯一有權同德國城市進行貿易的城市。此外,德國人、俄國人丹麥人都在維斯比居住下來,各自建立了教堂和同業公會,還有貨棧。維斯比的國際影響損害了它同島上其它港口先前的聯繫,其它港口拒絕與維斯比進行合作。根據1645年的布龍斯布爾(Bromsbr)和約,哥德蘭島被割讓給瑞典,一個世紀之後,哥德蘭重新繁榮起來,興建和重建了大批建築。
維斯比城市四周由石灰石建造的城牆圍繞,高12米,長3.5公里,有44座城樓,造型壯觀。城牆建於十三世紀晚期,十四世紀加高、加固。維斯比防護牆內,街道布局可以追溯到13世紀,而且似乎是維京人住宅布局的翻版。街道從城門直通海港,港口附近有三條被航道隔開的大街。這幾條街道布局自然、寬窄不定,由石灰石、鋪路石花崗岩石片鋪砌而成。市區景色以教堂為主,包括200多座5至7層的房屋,古老的石灰石搭就的貨棧,以及大約15個教堂的遺跡。主要的建築材料是紅色的屋瓦和石頭,有些地方還帶有磚飾。
維斯比是中世紀北歐防禦性商業城市的罕有實例,整體保留了原有城市風貌和大批價值極高的歷史建築,顯示出這類重要城市的建築風格和城市功能。

歷史沿革


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
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
十二世紀至十三世紀,哥特蘭地區的商業和船運業在波羅的海地區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座充滿諸多德國元素的國際貿易和文化中心,維斯比逐步成為一座重鎮。石灰石圍牆將城鎮包圍,維斯比防禦牆長達3.6公里,是北歐保存最為完好的城牆。維斯比始建於十三世紀,瑞典國內17座中世紀教堂的絕大部分都在此地,這裡曾有大量的民居。大教堂是根據不同教派建造的,此外這裡還建有一所學校以及為窮人、病人和遊客建造的聖靈院
當十四世紀中期漢薩同盟吞併了一個強勢組織后,維斯比便成為東北部的領導城鎮。漢薩同盟是一個由德國商人、以及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城鎮組成的政治和經濟組織。在諾夫哥羅德(Novgorod)地區,哥特蘭和德國從事的貿易中,維斯比佔據主導地位。同時,維斯比還是德國出征拉脫維亞的出發點。在波羅的海的貿易環境逐漸發生變化的過程中,維斯比的地位也在不斷下降。十四世紀末之前,瑞典、丹麥和德意志梅克倫堡先後宣布佔領維斯比。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維斯比逐步的衰落導致其建築風格的衰退。同時,這也意味著教堂、防禦牆和商鋪也因閑置而損壞。十九世紀初,作家和藝術家們對維斯比歷史遺跡的興趣與日俱增。同時,維斯比的文化和經濟得以再次發展。城鎮發展至防禦牆外,大量的民房、小型工業、鐵路和軍營建於城牆之外。十九世紀中期,旅遊業首次興起,並於1900年發展成為一個穩定的行業。
1995年,漢薩同盟城市-維斯比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讚譽:
維斯比是北歐漢薩同盟城市中的典型代表城市,它的城市景觀和極具價值的建築群以獨特的方式保存下來,鮮明的反映出人類社區的形成和功能。

評價


維斯比原為一個海盜威金人的據點,12至14世紀成為波羅的漢薩同盟城市的中心。維斯比擁有13世紀的堡壘,200座倉庫以及貿易設施,這些使之成為北歐保存最完好的商業防禦城市。